
5分
包邮金匮要略临床精要

物超所值。建议收全。
这套书真是极好,正常来说有12本,每科目三本,有初中高级的形式,分别是精要 运用 发挥。可惜中图目前不全,这次打折又是其中一部分。折后14元,全新入手。书籍质量没得说。
- ISBN:9787030274243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04
- 出版时间:2010-06-01
- 条形码:9787030274243 ; 978-7-03-027424-3
本书特色
本书内容共上下两篇。上篇金匮要略重温,从原文选读、原文语译、原文理解、应用举隅等方面介绍金匮要略**至二十二篇的主要内容。下篇金匮要略表解,以表格的形式介绍金匮要略的内容,力求纲举目张、简明扼要。
本书使用对象:供在校医学生、研究生、从事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医师、教学和科研人员以及自学中医者使用。
内容简介
《金匮要略》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它有完整的中医理、法、方、药体系,1800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古往今来有名望和建树的中医都非常重视对《金匮要略》的研读和运用。为了帮助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教师和学生学习、研究《金匮要略》,开拓理论和临床思维,我们编写了《金匮要略临床精要》、《金匮要略临床运用》、《金匮要略临床发挥》三本书。本书是《金匮要略临床精要》。本书内容共两篇。上篇金匮要略重温,从原文选读、原文语译、原文理解、应用举隅等方面介绍金匮要略**至二十二篇的主要内容。下篇金匮要略表解,以表格的形式介绍金匮要略的内容,力求纲举目张、简明扼要。
本书作为“重读中医经典丛书”中重读《金匮要略》的初级篇,可供初入临床的中医师阅读参考,也可供中医院校学生学习使用。
目录
前言
上篇 金匮要略重温
**章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第二章 痉湿喝病脉证治
第三章 百合狐阴阳毒病脉证治
第四章 疟病脉证并治
第五章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第六章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第七章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
第八章 奔豚气病脉证治
第九章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
第十章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第十一章 五脏风寒积聚瘸脉证并治
第十二章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第十三章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
第十四章 水气病脉证并治
第十五章 黄疸病脉证并治
第十六章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
第十七章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节 呕吐的成因
第十八章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
第十九章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鱿虫病脉证治
第二十章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
第二十一章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
第二十二章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下篇 金匮要略表解
**节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表解
第二节 痉湿喝病脉证治表解
第三节 百合狐盛阴阳毒病脉证治表解
第四节 疟病脉证并治表解
第五节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表解
第六节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表解
第七节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表解
第八节 奔豚气病脉证治表解
第九节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表解
第十节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表解
第十一节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表解
第十二节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表解
第十三节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表解
第十四节 水气病脉证并治表解
第十五节 黄疸病脉证并治表解
第十六节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表解
第十七节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表解
第十八节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表解
第十九节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蜕虫病脉证治表解
第二十节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表解
第二十一节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表解
第二十二节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表解
节选
《金匮要略临床精要》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它有完整的中医理、法、方、药体系,1800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古往今来有名望和建树的中医都非常重视对《金匮要略》的研读和运用。为了帮助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教师和学生学习、研究《金匮要略》,开拓理论和临床思维,我们编写了《金匮要略临床精要》、《金匮要略临床运用》、《金匮要略临床发挥》三《金匮要略临床精要》。《金匮要略临床精要》是《金匮要略临床精要》。《金匮要略临床精要》内容共两篇。上篇金匮要略重温,从原文选读、原文语译、原文理解、应用举隅等方面介绍金匮要略**至二十二篇的主要内容。下篇金匮要略表解,以表格的形式介绍金匮要略的内容,力求纲举目张、简明扼要。《金匮要略临床精要》作为“重读中医经典丛书”中重读《金匮要略》的初级篇,可供初入临床的中医师阅读参考,也可供中医院校学生学习使用。
相关资料
湿病患者,只有头部出汗,背部牵强不利而且感觉怕冷,想得到衣被盖和向火取暖,这本是寒湿在表的证候。如果太早用下法,则会出现呃逆,或胸满,小便不利,舌苔白滑湿润,似苔非苔,是阳气下陷于丹田,郁而生热,外表寒湿内陷入胸,口渴欲饮而不能饮,因津液不能上润口舌,所以口燥烦。(16)湿病用下法,额头汗出,微微气喘,小便自利者死,如果下利不止,亦死。(17)【原文理解】以上3条论述风湿病的治法和湿病误下后的变证与坏证。条文(18)以问答形式论述风湿病的治法及其机理。风湿之邪侵犯肌表、流注关节,令卫外之阳气痹阻,则“一身尽疼痛”,仲景遵《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旨,指出“法当汗出而解”(发汗解表,祛风除湿),使邪从外出。若患风湿病时恰逢阴雨连绵不止,则外界湿气较盛,可促使身疼、关节疼痛等症加重,更须发汗,以助湿邪外解,但汗后病仍不愈。其原因有二:主要因汗不如法,大发其汗使风去湿存;次要原因为外界湿盛不利于湿邪消散。而正确的发汗方法是“微微似欲出汗”,即微发其汗。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今使汗大出,则风邪虽除而湿邪仍留滞不去,不仅不能愈病,且可耗伤卫阳。若微发其汗,则顺应了湿邪之特点,使阳气充斥于肌腠表里之间,缓缓蒸发,则营卫通畅,风湿之邪才能俱去。条文(16、17)论述湿病误下后的变证与坏证,从湿病误下的后果反证湿病禁下。湿为无形之邪,而非有形积滞,其在表者宜以汗法,在里者宜以利小便法。今仅头部汗出,是寒湿郁遏,阳气不能外达转而上冒之故,并不主热;因“背强,欲得被覆向火”,喜恶之情必真,乃寒湿在表,卫阳受郁之证。治当温经散寒,舒展卫阳。在尚未化燥成实之前,却过早误施苦寒下法,阳气益损,湿邪内陷,出现湿停上焦,则为胸满;湿注下焦,则为小便不利;胃气上逆则哕;“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是湿病误下后出现的一种寒热错杂,下热上寒的病理变化,症见“舌上如苔,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口燥烦”。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误下里阳更伤,可致虚阳上越而额上汗出、微喘;阴寒内盛,则小便自利,此为阳气上越而阴气下脱之证,故日“死”。如误下而下利不止者,乃真阳失守,阴脱于下,亦主“死”。从条文(16、17)可见湿病禁下,由于素体差异或病程长短有别误下之后可致轻重危缓的变证。
-
彩色图解黄帝内经
¥21.4¥68.0 -
中医入门必背歌诀
¥12.4¥38.0 -
家庭实用百科全书养生大系:中国土单方
¥27.2¥68.0 -
中医诊断全书
¥18.7¥59.0 -
经络穴位按摩大全:彩图版
¥19.6¥69.0 -
彩色图解黄帝内经
¥19.9¥49.8 -
神农本草经
¥21.7¥69.0 -
野外认采草药彩色图鉴
¥21.6¥45.0 -
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29.4¥49.8 -
彩色图解伤寒论
¥15.4¥45.0 -
刮痧拔罐针灸指南
¥23.3¥59.0 -
人体穴位随手查
¥20.4¥39.9 -
彩色图解金匮要略
¥14.5¥45.0 -
杏林传习十三经:黄帝八十一难经:难经本义 华佗中藏经
¥19.7¥48.0 -
甲状腺外科领域的争议
¥68.9¥168.0 -
医路向前巍子给中国人的救护指南
¥26.8¥68.0 -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辑)(第二版)辨症玉函 附脉诀阐微(第2版)/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9.6¥15.0 -
黄帝内经鉴赏辞典(文通版)
¥9.4¥28.0 -
感悟中医-第3版
¥19.7¥48.0 -
诊疗思维实例解析
¥14.3¥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