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蓬溪村古村落社会经济变迁研究

蓬溪村古村落社会经济变迁研究

1星价 ¥12.7 (4.9折)
2星价¥12.7 定价¥26.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0485278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
  • 页数:305
  • 出版时间:2010-02-01
  • 条形码:9787500485278 ; 978-7-5004-8527-8

本书特色

《蓬溪村古村落社会经济变迁研究》:浙江典型村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试从居民点兴衰的根本动因入手,通过对同质人口集聚所产生的现象分析,总结出血缘村落及区域文化形成的根本原因。同时,区域文化又反过来影响区域内人群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影响区域内村落的物质、空间的形态,从而进一步创造、丰富了同质文化的物质内涵。

目录

导论**章 谢氏后裔村落群的形成和发展**节 族源探究一 谢氏寻根,炎黄之后二 名门望族,出守永嘉三 山水诗祖,妙笔生花四 归隐始宁,谢陶同曲五 两宗及宋,上蔡分支第二节 楠溪谢氏后裔村落群的形成一 桃源仙境,避世天堂二 康乐后裔,避居永嘉三 手足相煎,氏族裂变四 瓜迭绵延,众枝同根第三节 村落群形成的原因与共性一 村落生态过程二 谢氏村落群的共性第二章 蓬溪村古村落的选址、空间布局**节 隐士文化影响下的建筑形态分析一 隐士文化产生的背景二 隐士文化的内涵三 隐士文化与建筑文化四 隐士文化的建筑特征表现形态第二节 村落的选址一 封闭的人居环境二 良好的景观意象三 狭小的环境人口容量四 经典的风水格局第三节 村落的空间布局一 自由式的空间布局二 树枝状的道路交通与组团空间结构三 宗族组团结构第四节 院落的空间结构布局一 院落的用地规模——隐士的疏狂与叛逆二 院落的规划思想——儒、道文化的整体糅合三 院落的空间布局——动、静空间的有机结合四 院门和院墙第三章 独特的建筑风格**节 住宅建筑一 住宅建筑的基本形制二 住宅建筑的外向性三 门塾四 厅堂(前厅、后厅)五 建筑材料六 建筑结构七 建筑风格第二节 祭祀建筑一 祭祀建筑的空间布局二 宗祠三 庙宇第三节 小品建筑一 康乐亭二 三官亭三 清风亭、云仙亭第四章 蓬溪村社会与文化变迁**节 宗族的控制与管理一 宗族组织的形成与发展二 宗族的控制与管理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前后村落的控制与管理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二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三 改革开放以后第三节 村落社会结构一 家庭和婚姻结构二 村落阶层结构三 村落组织结构第四节 文化习俗的演变一 文化的演变二 习俗的演变第五节 宗教信仰的历史演变一 宗教的产生二 宗教信仰的演变第五章 村落经济变迁**节 村落生产力演变一 垦荒二 异地置田三 重农轻商四 穷守故里五 分田到户六 外出创业七 来料加工八 旅游经济的开发第二节 村落土地制度的演变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制度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制度第三节 村落经济结构演变一 所有制结构二 产业结构第四节 村落人口、劳动力和就业结构演变一 村落人口和劳动力演变二 劳动力就业结构第六章 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节 建设现状的调查与评述一 蓬溪村整体空间格局现状二 古村落的现状第二节 古村落空间景观的评点一 古村落外围自然景观的评点二 古村落建成区景观的评点第三节 古村落空间景观整治一 古村落外围空间的整治二 古村落建成区的空间整治第四节 古建筑的利用与保护一 古建筑的利用二 古建筑的保护第五节 蓬溪旅游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一 蓬溪村的旅游环境及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二 旅游资源调查三 旅游资源评价四 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议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蓬溪村古村落社会经济变迁研究》内容简介:古村落作为社会群落的单元,其社会、经济变迁总是在区域文化的背景下展开的。《蓬溪村古村落社会经济变迁研究》试从居民点兴衰的根本动因入手,通过对同质人口集聚所产生的现象分析,总结出血缘村落及区域文化形成的根本原因。同时。区域文化又反过来影响区域内人群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影响区域内村落的物质、空间的形态,从而进一步创造、丰富了同质文化的物质内涵;这种特定的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生命力,它不会因为社会的变迁而突然消失或转变为另一种文化形态。以此为理论依据和研究的核心路线,以具体而又生动的事例和实物分析,论述了蓬溪村古村落社会、经济变迁的动因及内在的联系。

相关资料

插图:蓬溪村就是在隐士文化所衍生的耕读文化这样的区域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无论从宗族的繁衍、建筑空间的营造、耕读文化的氛围、宗族的管理、宗教的信仰、农耕经济一直作为村落经济的主体等,无不反映出鲜明的隐士文化特征。这种文化一直作为村落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表现为:(1)较强的宗族人口繁衍能力。传宗接代意识浓厚,人口快速繁衍,人地矛盾一直相当突出;(2)建筑空间稳定,风格统一,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才有新村的兴建;(3)世代以耕读为业,村中多乡贤土士,举止文雅,谈吐不凡,知书达理,待人和善,重视青少年的培养,人才辈出;(4)宗族管理严密而有序,至今宗祠保留完整,宗族活动频繁,敬宗祭祖意识浓厚;(5)宗教活动频繁,且有不断强化之势,并向商业活动领域渗透;(6)农耕经济稳定,村落经济发展缓慢,耕地保护意识浓厚,自然环境保护良好,原生态的环境表现出农耕文化在村落社会、经济活动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六)这种特定的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生命力,它不会因为社会的变迁而突然消失或转变为另一种文化形态耕读文化在楠溪江流域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生命力,他们只相信耕读传家,视工商为异类。历代,尽管楠溪江以外的温州市,市场繁荣,经济发达,但是,这个山区的农民却一直穷守故里,直至改革开放开始,才慢慢从山区走出来。

作者简介

陈志文,男,副教授、城市注册规划师。1965年出生,浙江金华人。1987年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长期从事规划管理和设计工作,期间,在职攻读城规专业硕士研究生,2005年调往浙江师范大学。曾任金华市科协委员、浙师大城规系主任等职,兼任浙师大农村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有城乡规划与理论、建筑与文化、古村落社会经济变迁。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了《中国江南农村居住空间结构模式分析》《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结构重组研究的新领域》等论文十余篇。李惠娟,女,副教授。浙江金华人,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日语专业,2003年获日本国立琦玉大学硕士学位。现任杭州师范大学日语系副主任。曾在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进修一年,在日本都留文科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1989年起在浙江师范大学任教,2006年调入杭州师范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国文化、中日文化比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了《以人为本的日语教学模式的探讨》、《村镇建设规划中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等论文十余篇,曾主持省、校级科研项目多个。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