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农村发展路径研究-以和林格尔县为例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109145177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95
- 出版时间:2010-05-01
- 条形码:9787109145177 ; 978-7-109-14517-7
本书特色
本文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开展研究的。全文由四部分组成:**部分包括**章和第二章,是本文的基础研究部分,主要是介绍与本文研究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是本文的理论研究部分,目的在于对农牧交错带农村的贫困机理进行理论分析,一方面试图从理论上解释这一地区农村贫困问题,另一方面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的立论前提,为后面实证分析做好铺垫。第三部分从第四章到第十章,是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主要以和林格尔县从1999—2005年发展为例,从六个方面分析乳产业的引入对该县农村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力图阐明农牧交错带农村发展的一般性路径;同时,对乳产业发展中的问题,结合“三聚氰胺事件”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是结论部分。
内容简介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1998年开始,我国总体上进人了小康社会阶段,同时,我国农产品也克服了长期以来供不应求的状况,在世纪之交步入新的发展时期。尽管如此,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二元结构状况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变得更加突出,而且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尖锐。这种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农村表现得*为显著。本文的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分布于我国“三北”地区,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生产较为集中的地区。长期以来,该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贫困问题十分严重。之所以如此,*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一地区长期处于传统农业阶段,农村发展走入了一种路径锁定状态,即“低收人-盲目垦殖-生态环境退化-更低收入”的恶性循环状态。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农村发展也具有较大的潜力,例如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大,环境污染少,产品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等。如果我们充分认识这些优势并发挥其作用,并通过制度创新开辟新的发展路径,就可以加快农牧交错带农村由传统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这一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是:①根据农牧交错带农村的实际和市场需要,确定这一地区发展商品经济的主导产业;②将主导产业引入到农牧交错带农村;③以主导产业带动分散的小农户,将原有的封闭的、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传统经济转变到商品经济生产中来,形成完整的商品生产链;④传统农户开始向商品性农户转变;⑤依靠主导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⑥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农牧交错带农村综合发展。
作为农牧交错带的一个典型旗县,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在世纪之交确立了乳业兴县的发展战略,于1999年建立了盛乐经济园区,并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于同年引人蒙牛乳业公司作为乳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将该县农村引导到商品经济发展轨道上来,并且在短短的七年时间里实现了该县农村经济的稳定、快速和协调发展:一是农村市场化指数由1999年的54.13%上升到2005年的70.64%,在总体上进入了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阶段;二是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战略性调整,实现了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导产业向以商品性乳产业为主导产业的转变;三是新型农村组织形式不断涌现,“小而全”式的传统农户经营让位于专业化、商品化、产业化组织经营,一个以满足国内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现代乳产业链已经形成;四是在乳产业带动下,该县在市场、政策、区位、饲养基础和成本五个方面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极大地促进了乳产业的迅速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五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形成了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的良性循环;六是加快了和林格尔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尽管在过去七年的时间里和林格尔县由于乳产业发展带来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并基本上实现了脱贫目标,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发展中的问题,例如“三聚氰胺事件”。为了使乳产业这个惠及到每个农民的产业在未来得到进一步健康发展,无论在奶农层面和奶站层面还是在乳品加工企业和政府层面,都需要做出种种努力。
目录
序言二
摘要
**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
1.2.1 农牧交错带
1.2.2 农村
1.2.3 农村发展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内容
1.5 和林格尔县基本情况
1.6 研究方法
1.7 本文数据来源
1.8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1.9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农牧交错带研究综述
2.1.1 国外对农牧交错带的研究
2.1.2 国内对农牧交错带的研究
2.2 农村发展研究综述
2.2.1 国外对农村发展问题的研究
2.2.2 国内对农村发展问题的研究
2.3 路径分析理论综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牧交错带农村发展路径依赖与锁定的理论研究
3.1 贫困是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农村的一个基本特征
3.2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农村的特殊性
3.3 农牧交错带农村发展路径锁定的形成机理
3.3.1 重视发展经济,轻视生态建设和社会发展
3.3.2 重视自给自足,轻视培育和发展商品经济
3.3.3 重视行政命令,轻视市场作用
3.3.4 重视发展种植业,轻视畜牧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
3.4 农牧交错带农村发展制度创新的分析
3.4.1 对农牧交错带农村发展优势的重新认识
3.4.2 农牧交错带农村发展制度创新机制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村市场化进程研究
4.1 农村市场化的含义
4.2 农牧交错带农村市场化进程分析
4.2.1 总体判断
4.2.2 国内外对市场化和农业与农村市场化进程的研究综述
4.2.3 本文分析方法、对各指标的说明和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乳产业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5.1 和林格尔县农村产业结构的演变
5.2 和林格尔县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5.2.1 1978年以来农业生产结构的演变趋势
5.2.2 种植业生产结构变化情况
5.2.3 畜牧业生产结构变化情况
5.3 和林格尔县奶业发展后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影响分析
5.3.1 奶业发展以来农业结构的变动
5.3.2 畜牧业及其中奶业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5.3.3 畜牧业特别是奶业的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壮大
5.3.4 畜牧业特别是奶业的发展优化了地区经济结构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乳产业组织形式研究
6.1 和林格尔县乳产业组织的基本特点
6.1.1 乳业加工企业的带动作用非常显著
6.1.2 产业链加长,专业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
6.1.3 乳产业成长速度快,带动面广
6.1.4 乳产业发展的间接影响
6.2 和林格尔县乳产业组织形成机理和利益机制研究:一个初步的分析
6.2.1 乳产业组织形成的机理分析
6.2.2 乳产业组织的利益分配机制分析
6.3 和林格尔县乳产业组织存在的问题
6.3.1 各利益主体间的利益机制不完善
6.3.2 各利益主体发育程度不平衡
6.3.3 政府在规范和促进乳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6.3.4 针对奶户的社会服务组织体系不健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乳产业竞争优势研究
7.1 市场优势
7.1.1 我国居民对牛奶及其制品的消费呈现长期上升趋势
7.1.2 奶产业是我国农业生产部门中的一个朝阳产业
7.2 政策优势
7.2.1 用土地换来乳品加工企业
7.2.2 用信贷支持农民发展奶牛饲养业
7.2.3 建立奶牛业服务体系
7.2.4 支持和促进农民调整产业结构
7.3 区位优势
7.3.1 和林格尔县处于我国奶牛优势区内
7.3.2 区位优势
7.3.3 资源条件
7.4 基础优势
7.4.1 粮食生产能力上升为奶牛业发展奠定了稳定的饲料基础
7.4.2 饲养基础
7.5 成本优势
7.5.1 奶牛饲养成本
7.5.2 牛奶生产成本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乳产业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8.1 乳产业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之问的关系
8.1.1 乳产业发展调动了农民种植饲草的积极性
8.1.2 “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为农民种植饲草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
8.2 和林格尔县生态建设进展与效益分析
8.2.1 总体进展与效益分析
8.2.2 基于一个案例的研究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乳产业与农村工业化
9.1 工业化的含义
9.2 工业化的发展阶段
9.3 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
9.3.1 产业结构的涵义
9.3.2 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9.3.3 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演变规律
9.4 农业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
9.5 工业化对农业的带动作用
9.6 和林格尔县工业化进程分析
9.6.1 工业化阶段的划分
9.6.2 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
9.6.3 工业化进程中畜牧业发展因素分析
9.7 和林格尔县以乳业为基础的工业化政策
9.7.1 积极发展乳业生产
9.7.2 加快发展畜产品加工业
9.7.3 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机制
9.7.4 科学布局和合理规划园区
9.8 和林格尔县工业化发展与城镇化
9.8.1 城镇化的含义及其与工业化之间的一般关系
9.8.2 和林格尔县工业化发展与城镇化分析
9.9 本章小结
第十章 乳产业食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10.1 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10.2 乳产业链各主要行为主体相互关系的进一步分析
10.3 建立可持续发展乳产业链的框架分析
10.4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结论、对策建议和有待于研究的问题
11.1 本文的研究结论
11.2 对策建议
11.2.1 在奶农层面
11.2.2 在奶站层面
11.2.3 在乳品加工企业层面
11.2.4 在各级政府层面
11.3 有待于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后记
节选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农村发展路径研究:以和林格尔县为例》内容简介:农牧交错带是我国贫困较为集中的一个地区。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历史、经济和社会等各种原因,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一直处在传统经济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生产经营方式粗放、环境脆弱、生态失衡未有改观、生产手段落后、生产的自给自足性、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滞后等各个方面。
相关资料
插图:在农牧交错带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上,理论界有一种意见认为,由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严重,导致我国北方地区生态环境十分恶劣,甚至影响到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安定。所以,农牧交错带应以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为中心,经济和社会发展应该让位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甚至可以只依靠国家财政支出来养活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地区的人口,实现农牧交错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目的。笔者认为,这种将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割裂的观点值得商榷。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面积十分广阔,而且各地区立地条件差异较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仅仅依靠国家财政支出无法实现维护生态平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完全依靠国家财政来养活这一部分人口,那么这些人口势必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被边缘化,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带来严重的社会发展问题。要实现农牧交错带农村可持续发展,关键和首要的问题是找到一条既可以促进农牧交错带农村经济发展,又可以实现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双赢路径。所以,要转变观念,改变农牧交错带农村的传统经济生产模式,发展适合于农牧交错带的条件和资源特点的市场经济,走环保型农业发展之路,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终实现农牧交错带农村的综合发展。所以,生态环境建设是基础,经济发展是核心,社会发展是目的。
作者简介
修长柏 男,1963年生,内蒙古人,管理学博士,教授,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内蒙古农业大学校长助理,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国一加拿大可持续农业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内蒙古哲学和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内蒙古农村牧区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经济研究会理事,内蒙古市场经济研究会副会长。1985年以来共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8部,主持和参加了20佘项科研项目,为内蒙古“321人才工程”二层人选,2008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曾国藩的经济课
¥22.8¥68.0 -
经济学通俗读物:北大经济课(受益一生的经济学智慧)
¥9.7¥35.0 -
全球贸易摩擦与大国兴衰
¥19.4¥68.0 -
经济学反思
¥17.8¥56.0 -
国富论
¥18.0¥58.0 -
中国经济思想变迁与制度发展概论
¥20.5¥50.0 -
世界贸易战简史
¥17.9¥52.8 -
国富论
¥9.7¥35.0 -
中美贸易摩擦:怎么看 怎么办
¥16.7¥58.0 -
郎咸平说萧条下的希望
¥12.7¥39.0 -
让财富找到你:有温度的经济学
¥19.4¥68.0 -
高韧性社会:应对不确定危机的八种能力
¥31.1¥69.0 -
账本里的中国
¥21.1¥48.0 -
博弈论
¥28.4¥49.8 -
经济常识一本全
¥10.4¥35.0 -
从牛犀牛到独角兽
¥22.8¥68.0 -
置身事内 : 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38.1¥65.0 -
论英国本土的公共福利
¥9.3¥15.0 -
西方经济学名著提要
¥13.2¥38.0 -
看懂金融的第一本书
¥13.7¥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