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研究
读者评分
4分

包邮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研究

1星价 ¥18.4 (6.8折)
2星价¥18.4 定价¥27.0
商品评论(1条)
szg***(三星用户)

很实惠的书,理论性很强

很实惠的书,理论性很强

2012-10-19 19:51:52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020079445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23页
  • 出版时间:2010-07-01
  • 条形码:9787020079445 ; 978-7-02-007944-5

本书特色

《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研究》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导论作为批评理论家的特里·伊格尔顿**章 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思想渊源与方法特征**节 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思想渊源第二节 “美学激进主义”的逻辑与立场第三节 意识形态视野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论意义第二章 “文本科学”: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实践**节 “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生成与理论发展第二节 综合与超越:伊格尔顿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批判性阐释及其贡献第三节 意识形态生产论的文本学建构与理论意义第三章 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审美意识形态的话语阐释**节 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学理论话语的历史生成第二节 审美意识形态的话语阐释第三节 “审美意识形态”:理论观念的反观与实践形式的影响第四章 走向文化批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研究**节 抵抗的空间:伊格尔顿的爱尔兰文化研究第二节 《克拉莉莎》文本解读中的意识形态批评第三节 质疑与批判:文化左派与伊格尔顿的困境第五章 后现代主义幻象:意识形态与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节 论作为一种“思想风格”的后现代主义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伊格尔顿对解构主义的批判及困惑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与“理论之后参考书目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内容包括: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思想渊源与方法特征、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思想渊源、“美学激进主义”的逻辑与立场、意识形态视野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论意义、“文本科学”: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实践、“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生成与理论发展、综合与超越:伊格尔顿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批判性阐释及其贡献……

相关资料

在《瓦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中,伊格尔顿开始淡化阿尔都塞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态度,在文学价值观上吸收了本雅明文学批评观念中的“革命”因素,将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问题置人文学批评的“革命”性语境以及社会权力运转的审美机制层面,因此更加深入地阐释了文学理论的意识形态属性问题。这其中,《文学理论·导论》和《审美意识形态》是值得关注的作品。在《文学理论·导论》中,伊格尔顿强化了他在《批评与意识形态》中的文学观念,认为文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意识形态,任何文学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文学艺术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视野中产生和发展的,任何文本都浸染了一定的社会和历史的因素;不存在哪种统一标准的文学观和普遍的文学理论,作为一种价值判断的文学批评必然要受一定的社会历史的制约,离开社会和历史,任何批评阐释都失去了根基。如果说《批评与意识形态》重在重新设想和构建新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重在理论的体系性、结构性的阐发的话,那么《文学理论-导论》则更加突出了伊格尔顿在文学理论观念上的原发性的主张和见解,重在理论观念上的旗帜鲜明的倡导和批评原则上的深入人心的努力,而在《审美意识形态》中,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则进一步进入到了美学史的视野之中,特别是十八世纪德国古典美学以来的美学视野之中,在审美与权力、审美与政治的多重视野中展现了伊格尔顿对审美意识形态问题的集中思考,同时也突出体现了伊格尔顿在本雅明立场上的审美价值观念。

作者简介

段吉方,200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艺学、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与诗学、中西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两方马克思主义美学、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批评。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文艺争鸣》、《天津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