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菌纤维素功能材料及其工业应用

包邮细菌纤维素功能材料及其工业应用

1星价 ¥38.5 (7.7折)
2星价¥38.5 定价¥5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268501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它
  • 页数:217
  • 出版时间:2010-11-06
  • 条形码:9787030268501 ; 978-7-03-026850-1

本书特色

《细菌纤维素功能材料及其工业应用》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前言第1章 概述参考文献第2章 细菌纤维素的制备2.1 菌种2.1.1 细菌纤维素产生菌的种类及特点2.1.2 国内产细菌纤维素菌株的分离和改良2.1.3 国外产细菌纤维素菌株的分离和改良2.1.4 传统驯化法选育2.1.5 基因工程法改良2.2 培养基成分2.3 发酵条件2.3.1 O2分压和CO2分压2.3.2 pH和溶氧2.3.3 温度2.4 发酵方式2.4.1 静置培养和摇瓶振荡培养2.4.2 新型发酵工艺及生物反应器2.4.3 发酵操作方式2.5 提取和纯化2.6 发酵动力学2.6.1 发酵生产细菌纤维素的动力学模型2.6.2 溶氧的发酵动力学影响模型参考文献第3章 细菌纤维素/水分子作用域3.1 引言3.2 细菌纤维素与水分子相互作用的微观表征3.3 研究细菌纤维素与水分子作用的意义参考文献第4章 杂化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4.1 引言4.2 亲水性Pd-Cu/BC化学脱氮催化剂4.2.1 研究意义4.2.2 Pd-Cu/BC的制备4.2.3 Pd-Cu/BC的微观表征4.2.4 Pd-Cu/BC的性能测试4.2.5 常见一维载体负载Pd-Cu的催化性能对比4.2.6 Pd-Cu/BC的脱氮机制4.3 燃料电池用高催化活性Pt/BC4.3.1 研究意义4.3.2 Pt/BC的制备4.3.3 Pt/BC的结构表征4.3.4 Pt/BC的电化学活性测试4.3.5 燃料电池的组装及性能测试4.3.6 细菌纤维素与壳聚糖燃料电池的性能对比4.4 TiO2杂化纳米纤维4.4.1 研究意义4.4.2 人造纤维基杂化TiO2纳米纤维4.4.3 天然纤维基无机杂化纳米纤维4.5 CdS/BC杂化纳米纤维4.5.1 研究意义4.5.2 CdS/BC的制备4.5.3 CdS/BC的表征4.6 一维杂化材料展望参考文献第5章 功能性细菌纤维素膜5.1 引言5.2 抗菌性纳米Ag/BC5.2.1 研究意义5.2.2 纳米Ag/BC的制备5.2.3 纳米银颗粒大小的影响因素5.2.4 纳米Ag/BC的表征5.2.5 纳米Ag/BC的抗菌性能5.2.6 纳米Ag/BC的持液性能5.2.7 小结5.3 纳米Pd/BC膜5.3.1 研究意义5.3.2 Pd/BC复合膜的制备5.3.3 Pd/BC复合膜的微观表征5.3.4 小结5.4 CNT/BC导电复合膜5.4.1 研究意义5.4.2 CNT/BC的制备5.4.3 CNT/BC的制备机制5.4.4 小结5.5 ITO/BC透明导电膜5.5.1 研究意义5.5.2 实验设备5.5.3 ITO/BC的制备5.5.4 ITO/BC膜的微观表征5.5.5 器件组装5.5.6 展望5.6 细菌纤维素音响膜5.6.1 细菌纤维素作为声学材料的意义5.6.2 细菌纤维素膜结构对其杨氏模量的影响5.6.3 细菌纤维素培养方式及后处理对其杨氏模量的影响5.6.4 展望5.7 细菌纤维素渗透汽化膜参考文献第6章 硝化细菌纤维素6.1 引言6.2 细菌纤维素与植物纤维素的比较6.3 硝化方法介绍6.3.1 硝酸硝化6.3.2 硝硫混酸硝化6.3.3 无机盐存在下的硝酸硝化6.3.4 其他硝化方式6.3.5 硝化细菌纤维素的合成6.3.6 硝化细菌纤维素的性能测试6.4 硝化纤维素的应用6.4.1 硝化纤维素在发射药上的应用6.4.2 硝化纤维素的其他用途6.4.3 硝化细菌纤维素与硝化棉的对比6.5 小结参考文献第7章 细菌纤维素在其他方面的应用7.1 引言7.2 吸附剂7.2.1 吸附能力7.2.2 细菌纤维素黄原酸酯7.2.3 细菌纤维素硫酸酯7.2.4 2-羟基-3-磺酸基丙基细菌纤维素醚7.2.5 乙二胺螯合细菌纤维素7.2.6 多乙烯多胺型细菌纤维素7.2.7 改性细菌纤维素分类7.2.8 小结7.3 增强材料7.3.1 造纸7.3.2 小结7.4 可降解塑料7.4.1 淀粉可降解塑料7.4.2 聚乳酸可降解塑料7.4.3 小结7.5 膳食纤维7.5.1 细菌纤维素持水量与膨胀性的测定7.5.2 细菌纤维素对毒素的吸附实验7.5.3 膳食纤维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7.5.4 小结7.6 纤维素纺丝7.6.1 溶剂体系介绍7.6.2 纤维素纺丝7.7 纤维素液晶材料7.8 细菌纤维素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7.8.1 医学敷料7.8.2 人造血管7.8.3 人造骨骼7.8.4 固定化技术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细菌纤维素功能材料及其工业应用》对细菌纤维素羟基与小分子以及与纳米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原理及*新的发展动向和成果做了较为详细的归纳总结,主要包括细菌纤维素的制备以及杂化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功能性细菌纤维素膜、硝化细菌纤维素等细菌纤维素功能材料的相关研究成果。《细菌纤维素功能材料及其工业应用》适合生物工程、天然高分子化学、材料化学和物理、界面化学及生物材料等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阅读参考。

相关资料

插图:2.4发酵方式2.4.1静置培养和摇瓶振荡培养培养方式对纤维素的产量、结构和性质有显著影响。细菌纤维素的培养方式有静置培养和摇瓶振荡培养,可根据细菌纤维素的用途选择合适的培养方式。静置培养时,细菌纤维素在发酵液表面产生一层厚的凝胶膜,其产量受容器表面积、装液体积等影响。当盛放培养液的容器表面积一定时,随液层厚度的增加,溶氧减少,从而抑制菌体产纤维素。振荡培养时纤维素呈不规则的丝状、星状、絮状或团块状分散于发酵液中,但摇瓶振荡培养的纤维素易结团,且菌株易突变为不产纤维素菌,致使纤维素产量下降。Sun等[69,70]对不同发酵方式产生的纤维素的结构及性质进行了研究,SEM分析显示静置培养和发酵罐培养得到的纤维素均具有网状结构,但静置获得的纤维素丝带相互缠绕且层状重叠,更加致密,丝带更细;FTIP分析知搅拌不改变纤维素的化学结构,但能减弱分子间氢键;XRD分析可知静置培养的纤维素具有更高的结晶指数、Iα型晶体含量和更大的晶粒尺寸,但不改变晶型,仍为纤维素I型,说明搅拌会干扰纤维素初始纤丝的结晶,有利于形成更小的晶粒和较Iα型稳定的Iβ型。与棉纤维素相比,静置培养获得的纤维素热稳定性更好,而发酵罐培养获得的纤维素则阻燃性更好。图2-1是周伶俐[14]利用木醋杆菌NUST4.1菌株在两种培养方式下得到的细菌纤维素的扫描电镜照片,发现两者均具有许多纤维丝带相互缠绕而形成的网络结构,但丝带和网状结构有明显差异,低倍数下观察发现,静置培养得到的纤维丝带紧密缠绕,高倍数下观察到这些丝带层状重叠,丝带较均匀,并具有孔洞结构;而摇瓶振荡培养得到的纤维丝带像一层膜覆在表面,有朝向某个方向的迹象,并且比静置纤维素膜更加致密。此外,静置培养得到的纤维丝带宽度比摇瓶振荡得到的纤维丝带稍粗些,不过静置得到的纤维丝带宽度比文献[71]报道的小1/2左右,摇瓶振荡得到的结果与文献报道接近,而且其缠绕程度和紊乱程度不同。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