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811355475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64页
  • 出版时间:2010-08-01
  • 条形码:9787811355475 ; 978-7-81135-547-5

本书特色

《基本乐理(第2版)》:21世纪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规划教材

目录

总序前言**章 音与音的性质**节 音的产生与类别第二节 音的性质第三节 乐音体系音列音级第四节 基本音级音名与唱名第五节 半音与全音第六节 变化音级变音记号等音第七节 音的分组第八节 音域与音区习题第二章 记谱法**节 五线谱记谱法第二节 简谱记谱法习题二第三章 音符与休止符**节 五线谱与简谱中的音符第二节 五线谱与简谱中的休止符第三节 五线谱与简谱中的附点音符习题三第四章 节奏与节拍**节 节奏与节奏型第二节 节拍与各种拍子分类第三节 节拍中的强弱关系在节奏中的体现第四节 音符均分的特殊形式第五节 弱起小节与切分音第六节 音值组合法第七节 常见节拍的挥拍图式习题四第五章 音程**节 音程与音程的种类第二节 音程的级数与音数第三节 自然音程与变化音程第四节 单音程与复音程第五节 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第六节 音程的转位第七节 等音程习题五第六章 和弦**节 和弦概述第二节 三和弦的原位与转位第三节 七和弦的原位与转位第四节 构成与识别和弦的方法第五节 等和弦习题六第七章 调式**节 关于调式的基本概念第二节 大调式第三节 小调式第四节 大小调式音级的标记和名称第五节 大小调式音级的特性第六节 大调各调关系大小调小调各调第七节 同主音大小调第八节 大、小调式的辨明与识别习题七第八章 中古调式**节 中古调式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中古调式的表现形式习题八第九章 中国民族调式**节 五声调式第二节 六声调式第三节 七声调式第四节 中国民族调式的旋律特征及其判断方法习题九第十章 调的关系**节 关系大小调第二节 同主音大小调第三节 同宫系统调第四节 同主音系统调第五节 调的远近关系第六节 等音调小习题十第十一章 转调**节 调关系第二节 转调第三节 离调习题十第十二章 调式中的音程与和弦**节 大小调式中的音程第二节 音程所属调性的判断方法第三节 稳定音程与不稳定音程第四节 不稳定音程的解决第五节 大小调式中的和弦第六节 和弦所属调性的判断方法第七节 大小调式中的属七与导七和弦的解决方法习题十二第十三章 调式变音及半音阶**节 调式变音第二节 半音阶习题十三第十四章 移调**节 移调的意义第二节 移调的方法习题十四第十五章 音乐中常见的各种装饰音、略写记号用法及其他记号**节 装饰音第二节 略写记号第三节 记谱法中的其他常用记号习题十五第十六章 速度、力度、感情术语**节 速度第二节 力度与感情术语第十七章 常见律制概述**节 三种律制的生律法第二节 三种律制的比较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基本乐理(第2版)》的编写以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教育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2006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指南,以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主要理论依据,在教学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地构建了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教材体系。教材编写成员均是长期工作在各门课程教学**线的专家学者,他们具有坚实的学科背景与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大限度地解决现行教材中存在的诸多与地方高校教学不相适应的问题,突出了音乐教育的全面发展性、综合性、创新性、专业性、基础性、适用性,从而达到协助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的。本套教材与以往同类教材相比,更加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重视音乐文化、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知识的关联;更加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方法的探讨;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重视运用音乐知识指导艺术实践活动方法的研究;更加注重对先进教学方法的运用,重视对富有个性特点的教学模式的探讨等。同时,对现行教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关照学科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内容上注重知识的融合与渗透。做到在分科的前提下,加强各学科之间的统整与沟通,对于教材中的重复知识和交叉内容进行重点研讨,使课程内容既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又有合理的代表性。(2)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与应用,主动接受当代音乐理论的研究成果,把目光放在学科前沿,时效性强。努力改变基础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强调高、精、尖的现象,减少过于程式化的内容,做到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使音乐学科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成为一个有机的文化整体。(3)教材内容做到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以学习者的水平、需求为出发点,以提高学习者的水平、需求为目的,以音乐学科的审美体系为内在逻辑,保证学生认知结构的完整性和学习过程的有序性。(4)教材内容加强了实践性环节,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设置既针对学生实际需要,又注重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教材内容简单、明了、清晰,贴近学生,贴近教学,教材的编撰体现了编写者多年教学活动的成功经验。(5)教材有计划地增加了中外民族文化艺术的内容,特别是增加了中国的民歌、曲艺、戏曲等艺术形式的内容,以培养学生尊重、热爱本土艺术文化的情感。(6)加强了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实践活动的设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直接体现在教材体例上,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能指导学生的艺术实践。(7)教材编写的纵向发展层次与横向发展内容(如知识点、技能点等)有机融合,达成了预设性目标,并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关资料

插图:一、音的产生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一种物理现象。我们生活的空间里充满了各种声音,这些声音都是由发音体振动之后,鼓动了周边的空气,形成向四处传播的声波,传达到耳朵的鼓膜而使我们感知到音的存在。由此可知,音的存在必须同时具备振动的发音体(声音源)、音的传媒体(通常是空气)、音的感知器官(耳朵)三个条件,此为感知声音所必需的三要素。若三者缺一,则无法感知。二、音的类别构成音乐的基本元素是音。所有音可以分为“乐音”和“噪音”两大类,音乐中使用的大部分是乐音,同时使用一部分具有音乐表现意义的噪音。三、音、乐音与噪音(1)乐音由物体有规则的振动所产生,具有明显而固定的音高。总体而言,乐音是构成音乐的主要材料,它的物理属性为发音体有规则地振动,具有音高明显而固定的感知特点,并可以用乐谱准确记录其高度,如钢琴、小提琴、二胡的声音以及各种歌声。(2)噪音是由物体木规则的振动所产生,没有固定的音高。音乐当中一般只使用乐音化的噪音。对于这些乐音化的噪音,也会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在音乐中做一定的安排。例如,鼓、锣、钹、木鱼、梆子等,可以作为节奏乐器或烘托特定情绪而使用。(说明:乐音和噪音之间没有截然的界限。有些乐器在靠近人类听觉极限的20~20000赫兹附近,音高变得模糊不清,如低音提琴、钢琴的*低和*高音区,以及短笛的*高音区;而有的噪音乐器却能发出大致明显的音高,如定音鼓、云锣、木鱼等。)从声学角度来说,音又分为单音和复合音两种。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的声音,绝大多数音都不是单音,而是复合音。复合音是由发音体的整体与部分同时发生复合振动而产生的。例如,所有琴弦振动时包含有全段振动和分段振动,各种鼓振动时包含有鼓皮的整面振动和分片单独振动等。(3)发音体整体振动的振幅大,发出声音的音量也*大,叫基音。其他部分振动发音的振幅相对于整体振动的振幅较小,所发出的音量也较小,叫泛音。以琴弦为例,全段振动的振幅*大,所发出的音*响,为基音;弦长二分之一段、三分之一段、四分之一段……振动的振幅小,发出的声音也越小。**泛音的音量仅次于基音,第二泛音次之,第三泛音再次之。各种鼓振动发音时也是复合振动j基音为全面振动所发出的音,泛音为分片振动所发出的音。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