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志演义》版本研究
读者评分
5分

包邮《三国志演义》版本研究

1星价 ¥28.7 (8.2折)
2星价¥28.7 定价¥35.0
商品评论(3条)
zw_***(三星用户)

日本人研究三国版本的书

日本人以嘉靖本、周曰校、毛宗岗本、余象斗本、李卓吾评本等5个版本对《三国志演义》的研究。硬精装。

2017-09-01 11:01:00
0 0
565***(三星用户)

日本人写的

非常好的三国相关书籍

2017-06-08 14:50:10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2556281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77
  • 出版时间:2010-08-01
  • 条形码:9787532556281 ; 978-7-5325-5628-1

本书特色

《<三国志演义>版本研究》:光华文史文献研究丛书

目录

《光华文史文献研究丛书》序绪论**节 《三国志演义》的版本研究史第二节 问题点第三节 诸版本的介绍**章 诸版本的系统分类**节 先行研究的诸版本系统分类和问题点第二节 现存《三国志演义》诸本的分类第二章 二十四卷系统诸本的相互关系**节 嘉靖本与周曰校本、夏振宇本(一)插入故事(二)嘉靖本、周曰校本、夏振宇本的相互关系(附一)十一个插入故事(附二)插入故事的来源第二节 《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一)概说(二)吴观明本、绿荫堂本、藜光楼本的相互关系(三)与其他诸本的关系第三节 毛宗岗本的成书过程(一)毛宗岗本“凡例”中的“俗本”(二)有关插入故事(三)从文章、表现看毛宗岗本的成书过程(四)小结(附)毛宗岗本“凡例”注释第四节 《新镌校正京本大字音释圈点三国志演义第五节 《新镌通俗演义三国志传》(一)所属系统(二)在二十四卷系统诸本中的位置(三)夷白堂本的特殊性(四)抄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卷数(五)小结第六节 《钟伯敬先生批评三国志》(一)先行研究和问题点(二)成书年代(三)与诸本的关系(四)有关钟伯敬本的批评(五)小结第七节 《二刻英雄谱》所收的《三国志演义》(一)先行研究和问题点(二)英雄谱本中的“关索(三)英雄谱本的11个插入故事(四)英雄谱本的文本(五)小结第八节 《李笠翁批阅三国志》(一)先行研究和问题点(二)在二十四卷系统诸本中的位置(三)与毛宗岗本的关系(四)李渔本中的批评(五)小结第三章 二十卷繁本系统诸本**节 二十卷“花关索”系统诸本的相互关系(一)关于余象斗本、志传评林本、郑少垣本、郑云林本、杨闽斋本(二)关于种德堂本(三)关于汤宾尹本(四)小结:推测二十卷“花关索”系统的祖本第二节 关于《新刊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一)先行研究(二)插入故事和插入诗歌(三)正文特征(四)小结第四章 二十卷简本系统诸本**节 “关索”系统诸本的相互关系(一)两个类别——“志传小系统”与“英雄志传小系统”(二)“志传小系统”诸本的相互关系(三)“英雄志传小系统”诸本的相互关系(四)两个系统的关系(五)小结第二节 关于《新锲音释评林演义合相三国志史传》(一)所属系统(二)所属的类别(三)在“志传小系统”中的位置(四)熊氏刊本《三国志演义》(五)小结(附)有关《新刻京本全像演义三国传》(与畊堂本)第五章 三个系统的关系与《三国志演义》的简略文本**节 《水浒传》、《西游记》的文繁本与文简本第二节 文简本与文繁本的比较、文简本的特点第三节 《三国志演义》中的情况第四节 三个系统的关系(一)关索故事与周静轩诗歌的插入时间(二)三个系统的关系结论后记各篇原载书刊中文版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三国志演义>版本研究》主要内容简介:中国古代文史——这里是就其广义的概念而言——的研究必须以尽可能丰富的、可靠的文献为依据;现代文史的研究当然同样如此。这已是文史研究者的常识,但同时又是努力的目标,而不是已然存在的普遍的风气。

相关资料

插图:正文又另起一行。所以在长篇小说中,删除这样的插入诗、插入故事,是比较容易的①。而且删除这些部分,对故事内容的展开没有特别的影响。而如果为了使文章简略化,直接改动正文,就可能影响故事内容。若不讲究删减方法,有可能造成文意不通。比起插入诗、插入故事,删减正文是更繁琐的工作。所以,夷白堂本与周曰校本等二十四卷系统诸本相比,并不是特别简洁。确实刊行夷白堂本时,考虑到了节约成本。所以夷白堂本删减了正文。但这种删减只局限于比较容易实行的插入诗、插入故事中,并没有特别繁琐地对正文进行缩减。(四)抄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卷数在前面已经说过在二十四卷系统诸本中,夷白堂本*接近周曰校本,而夷白堂本成书比周曰校本晚。至于刊行年代,嘉靖本为嘉靖元年,周曰校本是万历十九年,夷白堂本是万历三十年代后半期。因此,比起夷白堂本,周曰校本更接近现存*古老的版本嘉靖本。而从卷数上来看,周曰校本十二卷,夷白堂本与嘉靖本一样都为二十四卷。那么,应该怎样来看待这两个特点呢?对照前面的系统图,有以下两种可能性。一个可能是:抄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原为十二卷,每卷二十则,在嘉靖本成书过程中,十二卷每卷被分为两卷,每卷十则。周曰校本继承了十二卷每卷二十则的形式。夷白堂本则是二十四卷的形式。另外一个可能是:抄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原本为二十四卷,每卷十则。嘉靖本继承了这样的形式。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