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介与日常生活批判-卢卡奇文化哲学研究

包邮中介与日常生活批判-卢卡奇文化哲学研究

1星价 ¥14.0 (7.0折)
2星价¥14.0 定价¥2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807456933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19
  • 出版时间:2010-08-01
  • 条形码:9787807456933 ; 978-7-80745-693-3

本书特色

《中介与日常生活批判:卢卡奇文化哲学研究》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

内容简介

日常生活批判构成卢卡奇文化哲学的基础。中介使日常生活批判成为可能。卢卡奇的日常生活批判从三个层面展开,即意识革命、日常思维和本体论。中介贯穿于这三个层面。在意识革命层面,中介是指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它确立起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在日常思维层面,中介是指科学和艺术,它们分别从认识和生存两个层面确立起一种文化哲学思维。在本体论层面,中介是指一系列现实的活动,包括劳动、语言、经济、评价等等,它们通过现实的改造活动为人类构造出一种新的合类性的生存方式。

目录

导论
 一、卢卡奇日常生活理论的背景
 二、中介:卢卡奇日常生活理论的核心
 三、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章 卢卡奇中介范畴的哲学资源
 **节 卢卡奇对罗莎·卢森堡哲学的继承与批判:
  一、总体性方法与中介范畴的确立
  二、自发性理论与日常生活世界的凸显
 第二节 辩证法的精神与认识论中介:主体意识批判功能的确立
  一、黑格尔:自我意识的批判
  二、列宁:反映论与主体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第三节 本体论中介:文化本体的确立
  一、希望的辩证法
  二、实践的辩证法
第二章 中介与意识革命
展开全部

节选

《中介与日常生活批判:卢卡奇文化哲学研究》内容包括:总体性方法与中介范畴的确立、自发性理论与日常生活世界的凸显、辩证法的精神与认识论中介:主体意识批判功能的确立、黑格尔:自我意识的批判、列宁:反映论与主体能动性的辩证统、本体论中介:文化本体的确立、希望的辩证法、实践的辩证法、中介与意识革命、自我意识的理论来源、物化与物化意识、物化意识成为日常生活批判的立足点何以可能……

相关资料

由此可见,理性主义精神立足生活世界而复兴,又以远离生活世界而告失败。为了重新确立哲学的任务,胡塞尔主张回到科学研究的起点,即前科学的世界——生活世界。这表明胡塞尔通过回到生活世界,将价值、意义这些文化哲学课题纳入了他的哲学视野之中,但是,胡塞尔哲学的目的是为理性寻找意义立足点,生活世界就是这一立足点,胡塞尔把生活世界看作“在意识上为我们存在的有效的世界”,这就决定了批判日常生活世界不是胡塞尔哲学的任务。2.个体批判与日常生活批判:海德格尔显然,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范式下的日常生活理论与胡塞尔的日常生活理论具有实质性的差别,就如同胡塞尔所批判的,他认为存在主义是一种非理性主义,这并不是他所主张的,即便在寻求生活意义的情况下,他也是反对存在主义的非理性主义的。那么,海德格尔的日常生活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呢?与胡塞尔不同,海德格尔不再把日常生活世界看作是意义和价值的源泉,相反,他认为日常生活世界是全面异化的、需要批判的存在。海德格尔的日常生活理论以存在概念作为切入点。他强调存在而不是存在者,强调动态的存在,而非现成的存在物。“我”是能够对存在的一般意义提问的存在者,是一个与存在的意义*贴近的存在者,即“此在”。此在的本质在于它是存在,而不是存在者,他的本质是在存在的过程中显现的,而不是预先给定的。并且,每个人都是一个“我”,都是此在。日常生活中的此在就是“常人”,他的生存状态是沉沦。沉沦体现在闲谈、好奇和两可之中。“此在首先总已从它自身脱落、即从本真的能自己存在脱落而沉沦于‘世界’。杂然共在是靠闲谈,好奇与两可来引导的,而沉沦于‘世界’就意指混迹在这种杂然共在之中。

作者简介

赵司空(1978~),女,湖北省钟祥市人。1997~2007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7~2009年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做博士后,博士后出站后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主要是东欧马克思主义。已在《现代哲学》、《哲学动态》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多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