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秘的节俗:传统节日礼俗、禁忌研究(中华神秘文化)

包邮神秘的节俗:传统节日礼俗、禁忌研究(中华神秘文化)

1星价 ¥8.8 (3.5折)
2星价¥8.8 定价¥2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19026366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07-10-01
  • 条形码:9787219026366 ; 978-7-219-02636-6

内容简介

节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神秘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国传统的节俗,一部分在先秦时期即已形成,一部分滥觞于先秦时期,形成于秦汉及其以降。很多节俗到今天已经消失了。
本书深入讲解了对中国人影响比较大的十三个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春社、三月三、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澄清了其历史文化背景,是读者了解中国传统节俗的上佳读物。

前言

4.三月三的驱疫、祓禊与招魂续魄习俗
我国先秦季春三月迎祭生命之神的仪式,实际上还蕴涵着几组二元对立的深层结构与模式,这就是:驱走死亡之神,迎接生命之神;送走旧年,迎来新年;结束旧的生命,开始新的生命。从这几组二元对立模式,也就衍生出了三月驱疫、祓禊、招魂续魄等相关习俗。驱疫,就是驱除与死神相伴的各种凶祸和疾病。《周礼?春官?男巫》记:“春招、弭,以除疾病。”意思即是说在季春要由巫师主持招徕吉福、消弭凶祸、禳除疾病的仪式。又,《礼记?月令》记:季春之月“命国难(舞傩),九门磔攘,以毕春气”。郑玄注日:“此难,难阴气也,阴寒至此不止,害将及人,所以及人者,阴气右行,此月之中(按:即农历三
月十五月望之时)日行历昴。昴有大陵积尸之气,气佚则厉鬼随而出行,命方相氏帅百隶索室驱疫以逐之。又磔牲以攘于四方之神,所以毕止其灾也。《王居明堂礼》日:‘季春,出疫于郊,以攘春气。’”按:注文中提到的“大陵”是~组八颗主死丧的星辰,《春秋元命包》云:“大陵主尸。”《石氏星经》云:“大陵八星在胃北。主死丧。”上引文字表明,先秦季春的驱疫仪式的具体内容是:(1)举国之民参加傩舞驱疫的活动,傩舞的表演者主要是方相氏及所帅百隶,先是逐户逐室地驱逐疫鬼,然后将之象征性地赶到郊外;(2)在郊外杀牲求四方之神帮助止息由死神带来的灾疫。

祓禊,是一种以香草涂身而浴(据孙诒让《周礼正义》说,祓禊还有用牲血涂身这一种方式),洗濯身体,除去凶疾的仪式。《周礼?春官?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应劭《风俗通》云:“禊者,洁也,故于水上盥洁之也。”此种习俗在春秋时已厂泛传流于华夏诸国。如前引《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曾皙云:“暮春之月,浴乎沂(水),风乎舞雩。”除鲁、郑二国明确见诸文献记载外,楚、秦也有若干零星的材料可作佐证。《楚辞?九歌?云中君》记:“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王逸注日:“言已将修飨祭以事云神,乃使灵巫先浴兰汤,沐香芷,衣五采,华衣饰以杜若之英,以自洁清也。”“本文”与注解虽说的是灵巫祭神前的衅浴,但由此可见,楚人是把衅浴作为祓除污秽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楚国,生命之神为大司命和少司命二联神,《九歌?少司命》云:“与女沐兮咸池,唏女发兮阳之阿。”有可能就是以暮春迎祭司命二联神时祓禊衅浴的习俗为原型的。《续齐谐记》云:“秦昭王三月上巳置酒河曲。”按:禊饮于水畔,是汉代始有的习俗,故上引文字所依据的故事原型,应该是秦人在河曲祓禊衅浴。至于“置酒河曲”。则是汉代以下人的想像。祓除衅俗的习俗,在汉民族中仅传至两汉,便截止了。《西京杂记》卷三记:“三月上巳,张乐于流水”。两汉皇室祓除衅浴大典分别在灞水和洛水举行。《续汉书?礼志》记云:三月“上巳,官民皆洁手东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疚为大洁”。张衡《南都赋》云:“暮春之祓,元巳之辰,方轨齐轸,祓于阳滨。”在晋代,衅浴仅保留了一点残余形式,如成公绥《洛禊赋》日:“祓除解禊,同会洛滨。妖童媛女,嬉游河曲;或振纤手,或濯素足。”《续齐谐记》中还有这么一段有趣的记载,其文为:“晋武帝问尚书挚虞日:‘三日曲水,其义何指?’答日:‘汉章帝时,平原徐肇以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月俱亡,一村以为怪,乃相与携酒至东流水边,洗涤去灾,遂因流水以泛觞。曲水之义起于此也。’帝日:‘若如所谈,便非嘉事。”通过这两处的记载,我们可以发现,到了西晋时,人们不仅普遍淡忘了衅浴的民俗意义,而且对汉代始传沿成俗的曲水流觞的意义也莫名其妙了。三月上巳的衅浴习俗,在汉代以下仅为藏族和一部分西南少数民族所传承,不过在具体月份和日期上,进行了迁置。如纳西族在二月初八沐浴。又,《中华全国风俗志》上篇卷十《云南》引《宁州志》云:“三月亥日张酒于西龙潭,患头风者洗之即愈。”又引《邓州志》云:“三月中旬,沐浴于温泉,有上巳祓除之风。”在大部分汉族地区,魏晋至唐代“上巳”均移到三月三,只有少数地区,如广东仍保持着三月上巳的节期。而且曲水流觞的习俗也渐渐被淡忘,仅保留了临水踏青这个节日,如杜甫《丽人行》诗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到了宋代,三月三的郊游踏青活动又移到清明节来进行了。近世陕西一带以三月三为“踏青节”,现在上海每逢三月三,龙华路上游人骆驿不绝,“探春色、看桃花”,均属于三月三踏青古俗的遗存。明代杭州地区传承的三月三男女戴荠菜花的习俗,则属于三月上巳祓禊辟邪的一种变型遗存。

招魂续魄,是先秦两汉时人在三月上巳临水祓禊时,所进行的一项具有巫术色彩的活动。在先秦两汉人的神秘观念中,魂是人的阳神,魄是人的阴神,魂可飞扬上天,魄可下沉于地。招魂续魄的意义是招唤离弃身躯远去的魂、魄回归,它的对象不限生者或死者。招魂续魄习俗在观念方面的背景,一是灵魂不灭,二是生命的死而复活的模式。先民们认为,伴随着生命之神一年一度死而复活的,不仅有植物和动物,而且还有人类自身,人类一年一度死亡的表现形式是魂、魄的离散,所以,当暮春来临,生命之神复活的时候,也就是生人的离散了的魂魄回归躯体的时候,死去的先祖、亲人,也可能随之复活。但是,不论死者亡灵的复活,还是生者魂魄的回归。均需借助一种召唤仪式,这种召唤仪式,就是“招魂续魄”。
《周礼?春官?男巫》“旁招以茅”,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召唤名山大川的神灵来受享,一层含义就是召唤死者和生者的魂魄,召唤的方式,是以手挥舞茅旌向四方号呼。召唤生者魂魄的习俗,使我们发现,祓禊衅浴,实际上是一个迎接生者“再生”的仪式,衅浴的深层意义与出生受洗完全相同。在先秦时期,季春出郊为生者招魂续魄的习俗,以南方的楚国*盛。朱熹在《楚辞集注》中即指出:“而荆楚之俗,乃或以是(按:即招魂续魄)施之生人。……以礼言之,固为鄙野;然其尽爱以致祷,则犹古人之遗意也。”

三月上巳招魂续魄的习俗,在汉代以后发生了一些变异。“旁招以茅”变为清明时节插柳枝于门,并且产生了清明时用艾团粉塑成与家人生辰相应的生肖像,或剪纸为生人招魂续魄的方式。为去世先祖、父母和家人招魂续魄,则变为清明扫墓祭祖,有的地方则是在祖坟上插柳枝,枝上缀着白纸条或布条,俗谓之“招魂幡”。近世,有些地区在清明节,请僧道在河边设坛打醮,祭享孤魂野鬼;或由县衙筹资,合县僧道俗众举行春赛祭典,其中主要的活动事项,就是抬着城隍神像出城,招回野鬼??与此项活动对应的一项活动就是在农历十月一日(按:即先秦的大蜡之日??十月朔),抬着城隍神像,出城放鬼。这两种习俗均属于三月上巳招魂续魄的变型。值得注意的是,清明抬着城隍招魂,十月朔又抬着城隍放鬼,正好构成了一套迎接生命之神复活与哀悼生命之神死亡的完整仪式。需要指出的是,在先秦两汉时人的神秘观念中,三月上巳除是复活日外,还是升仙日和死亡日。《礼记?曲礼下》“天王登假(遐)”,郑玄注日:“登,上也。假,巳也。上巳者若仙去云耳。”登遐(死亡或升仙)可训为上巳,说明先秦两汉时人选择三月的上巳日为祓禊、驱疫、招魂续魄节日的特定意味,就是这一天为死亡或升仙之日。前引《续齐谐记》说汉章帝时人徐肇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月俱亡,也证明三月初(上巳)被视为死亡之日。一方面以三月为生命的复活之节,从呼唤生人魂魄回归的角度招魂续魄,一方面又以三月上巳为死亡之日,从逃避、厌却死亡的角度祓禊招魂,这并不费解,世界上很多文化的解释系统都是双重的,甚至是多重的。

P91-94

目录



**章 导论中国古代年节的构成与演变

1.神秘而古老的原型因子??年节的来源

2.神道与人道并重??年节的内容特征

第二章 春节??中国的大年节

1.春节的前身:立春日祭神祈年的农事节庆

2.魏晋时期的复合型大年节

3.南北朝元旦节的习俗构成

4.隋以后节庆活动的发展

第三章 元宵??中国的灯节与舞龙节

1.上元灯节的滥觞期与形成期

2.观灯游艺与闹元宵

3.跑旱船、舞龙灯、耍狮子

4.元夕迎紫姑

5.妇女祈生育、冶游与望月占年

6.元宵食俗

第四章 春社??中国古代以祭社祈谷为主题的春季联欢节

1.春社的主题:祭社神、祈丰年

2.节日中的恋爱、交媾巫术和劳动歌舞

3.迎接生命之神的复活

4.古代的春社狂欢

第五章 三月三??中国古代的复活节

1.三月三与“阿都尼斯”仪式

2.三月三与高谋女神祭

3.三月三的祈年、招福与求雨习俗

4.三月三的驱疫、祓禊与招魂续魄习俗

5.中国古代的复活节

第六章 清明??扫墓祭祖节

1.清明与蚕事

2.清明与寒食

3.清明与三月三

4.现代清明:单纯的祭奠节和植树节

第七章 端午??龙舟竞渡节

1.端午节习俗。

2.端午节的起源

3.端午节孕育于楚地,定型于南朝梁时

第八章 六月六、伏与星回节??星神崇拜节

1.六月六??神诞节

2.伏??禳毒节

3.星回节??火神节

4.火把节、伏、六月六:远古节日的衍化

第九章 七夕??中国传统的女儿节

1.“汉之游女”的神话

2.七夕节产生于楚国

3.织女的神性与七夕的礼仪习俗

第十章 中元节??中国传统的“鬼节”

1.“中元”源于道家“三元”之说

2.佛教对中元节的影响

3.中元节形成于先秦楚国

第十一章 中秋??脱胎于上古跳月、秋社的节日

1.中秋节的基本构成因子

2.中秋节的前期酝酿与建构

3.中秋节的定型

第十二章 九九重阳节??中国传统的死亡节、升仙求寿节和酒神节

1.先秦的九月节庆

2.逃避死亡和升仙

第十三章 冬至节??古代大节日

1.殷代的清祀与汉代的迎岁祭神庆典

2.冬至节的传统活动项目

第十四章 腊八、祭灶节与除夕??共同导源于秦汉冬腊的

三个节日

1.腊八节

2.祭灶节

3.除夕

后记
展开全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