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算机应用基础

包邮计算机应用基础

1星价 ¥22.0 (6.3折)
2星价¥22.0 定价¥3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21143465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40
  • 出版时间:2011-08-01
  • 条形码:9787121143465 ; 978-7-121-14346-5

本书特色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计算机应用基础》配套使用的上机指导教材,以便更好地对读者的上机环节提供指导与帮助,提高动手能力。其中精心设计的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可帮助学生深入掌握基础知识。 全书分为上机实验、习题与解答两个部分。上机实验部分包含了Windows XP操作系统实验、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实验、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03实验、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 2003实验、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应用实验和多媒体基础与软件应用实验。上机实验是《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核心内容,实验内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既有基础又有提高,层次清晰,便于分级教学。习题与解答部分给出了与配套教材各章节内容密切相关的练习,作为课后的书面复习材料,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主要概念的理解。 《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可作为高校各专业计算机公共课的教材,也可作为各类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培训教材和自学的参考教材。

内容简介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讲述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的教材,以计算机初学者为对象,系统地介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全书共分9章,主要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电子表格制作软件Excel 2003、电子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 2003、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多媒体基础与软件应用及计算机安全等知识。这些内容都是大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保证,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内容安排以掌握应用技能为重点,力图在阐明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目录

第1章 计算机概述
1.1 计算机的发展和展望
1.1.1 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
1.1.2 计算机的分类
1.1.3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1.2 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
1.2.1 计算机的特点
1.2.2 计算机的应用
1.3 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与存储
1.3.1 进位计数制
1.3.2 数制的相互转换
1.3.3 二进制的简单运算
1.3.4 原码、反码和补码
1.3.5 计算机中数据的存储单位
1.3.6 字符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1.3.7 汉字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1.4 本章小结
1.5 思考与练习

第2章 微型计算机系统组成
2.1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1.1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2.1.2 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2.2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
2.2.1 主机系统
2.2.2 辅助存储器及其工作原理
2.2.3 输入/输出设备
2.3 微型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2.3.1 系统软件
2.3.2 应用软件
2.4 本章小结
2.5 思考与练习

第3章 WindowsXP操作系统
3.1 WindowsXP系统概述
3.1.1 WindowsXP概述
3.1.2 WindowsXP的启动与关闭
3.2 WindowsXP的基本操作
3.2.1 桌面及其操作
3.2.2 图标及其操作
3.2.3 任务栏及其操作
3.2.4 "开始"菜单及其操作
3.2.5 窗口及其操作
3.2.6 对话框及其操作
3.3 WindowsXP的文件管理
3.3.1 文件和文件夹
3.3.2 "我的电脑"和"资源管理器"
3.3.3 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
3.3.4 磁盘管理
3.4 WindowsXP的控制面板
3.4.1 桌面设置
3.4.2 打印机和传真设置
3.4.3 键盘设置
3.4.4 鼠标设置
3.4.5 添加或删除程序
3.4.6 日期和时间设置
3.4.7 区域和语言选项
3.4.8 用户账户管理
3.5 WindowsXP的附件
3.5.1 画图
3.5.2 记事本
3.5.3 写字板
3.5.4 计算器
3.5.5 娱乐
3.5.6 系统工具
3.6 本章小结
3.7 思考与练习

第4章 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3
4.1 Word2003概述
4.1.1 Word2003的启动
4.1.2 Word2003的窗口组成
4.1.3 Word2003的退出
4.2 文档的基本操作
4.2.1 创建新文档
4.2.2 输入文本
4.2.3 保存文档
4.2.4 关闭文档
4.2.5 打开文档
4.3 文本的编辑
4.3.1 文本的选定
4.3.2 文本的查找与替换
4.3.3 文本的移动与复制
4.3.4 撤销与恢复
4.3.5 自动更正
4.4 文档的排版
4.4.1 字符的格式化
4.4.2 段落格式化
4.4.3 项目符号和编号
4.4.4 分栏与首字下沉
4.4.5 格式复制
4.4.6 边框和底纹
4.4.7 页眉和页脚
4.4.8 页面设置
4.5 图文混排
4.5.1 插入图片
4.5.2 设置图片格式
4.5.3 插入艺术字
4.5.4 插入自选图形
4.5.5 使用数学公式
4.5.6 使用文本框
4.6 表格
4.6.1 创建表格
4.6.2 编辑表格
4.6.3 设置表格格式
4.7 文档的打印
4.7.1 打印预览
4.7.2 打印设置与输出
4.8 高级应用
4.8.1 制表位
4.8.2 样式
4.8.3 邮件合并
4.8.4 超链接
4.8.5 索引和目录
4.8.6 修订、审阅与比较文档
4.9 本章小结
4.1 0思考与练习

第5章 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03
5.1 Excel2003概述
5.1.1 Excel2003的窗口组成
5.1.2 工作簿、工作表和单元格
5.1.3 工作簿的建立、打开和保存
5.2 工作表的编辑和格式化
5.2.1 选定单元格或单元格区域
5.2.2 单元格的插入和删除
5.2.3 在单元格中输入数据
5.2.4 单元格数据的复制、移动和清除
5.2.5 数据格式的设置
5.2.6 调整单元格的行高和列宽
5.2.7 表格框线的设置
5.2.8 工作表的基本操作
5.3 公式与函数
5.3.1 公式的使用
5.3.2 单元格和区域引用
5.3.3 函数的使用
5.3.4 公式的审核
5.4 图表的制作
5.4.1 使用图表向导制作图表
5.4.2 图表的编辑
5.4.3 图表的格式化
5.5 数据管理与统计
5.5.1 数据清单的建立
5.5.2 记录的编辑、修改和删除
5.5.3 记录的筛选
5.5.4 记录的排序
5.5.5 分类汇总
5.5.6 数据透视表
5.6 视图与打印设置
5.6.1 视图
5.6.2 页面设置
5.6.3 打印预览与打印
5.7 本章小结
5.8 思考与练习

第6章 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2003
6.1 PowerPoint2003概述
6.1.1 PowerPoint2003的窗口组成
6.1.2 视图方式
6.2 演示文稿的建立与编辑
6.2.1 创建演示文稿
6.2.2 幻灯片的编辑
6.2.3 幻灯片格式的设置
6.2.4 幻灯片的操作
6.3 在幻灯片上添加对象
6.3.1 插入文本框
6.3.2 插入艺术字和图片
6.3.3 插入图表
6.3.4 插入声音和影片
6.3.5 插入超链接
6.3.6 插入动作按钮
6.4 幻灯片的美化
6.4.1 应用设计模板
6.4.2 编辑配色方案
6.4.3 使用母版
6.5 放映幻灯片
6.5.1 设置动画效果
6.5.2 设置切换效果
6.5.3 隐藏幻灯片和取消隐藏
6.5.4 设置放映方式
6.5.5 控制幻灯片的放映
6.5.6 演示文稿的打包
6.6 本章小结
6.7 思考与练习

第7章 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
7.1 计算机网络概述
7.1.1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7.1.2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7.1.3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7.1.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7.1.5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7.2 Internet基础
7.2.1 Internet介绍
7.2.2 Internet的分层结构
7.2.3 IP地址与域名
7.2.4 与Internet的连接
7.2.5 Internet的基本服务
7.3 上网操作
7.3.1 IE浏览器的使用
7.3.2 信息检索
7.3.3 文件传输及下载
7.3.4 Internet的其他应用
7.4 电子邮件
7.4.1 申请邮箱
7.4.2 OutlookExpress的使用
7.5 计算机与信息的安全
7.5.1 计算机安全设置
7.5.2 计算机病毒及防范
7.5.3 网络及信息安全
7.6 本章小结
7.7 思考与练习

第8章 多媒体基础及软件应用
8.1 多媒体基础知识
8.1.1 多媒体技术的特性
8.1.2 多媒体信息的类型
8.2 图像处理
8.2.1 图像处理基础知识
8.2.2 常用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
8.3 声音处理
8.3.1 数字音频处理基础知识
8.3.2 常用音频处理软件的使用
8.3.3 音频特效制作
8.3.4 GoldWave的其他实用功能
8.4 动画处理
8.4.1 动画处理基础知识
8.4.2 动画处理软件Flash的使用
8.5 视频处理
8.5.1 视频处理基础知识
8.5.2 常用视频处理软件的使用
8.6 本章小结
8.7 思考与练习

第9章 软件开发基础
9.1 程序设计方法
9.1.1 结构化程序设计
9.1.2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9.2 软件工程基础
9.2.1 软件工程基本概念
9.2.2 软件开发方法
9.3 算法与数据结构
9.3.1 算法的基本概念
9.3.2 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
9.4 数据库基础
9.4.1 数据库基础知识
9.4.2 数据模型
9.4.3 关系数据库
9.5 本章小结
9.6 思考与练习
展开全部

节选

结构化程序相比于非结构化程序有较好的可靠性、易验证性和可修改性;结构化设计方法的设计思想清晰,符合人们处理问题的习惯,易学易用,模块层次分明,便于分工开发和调试,程序可读性强。其代表性设计语言有C、FORTRAN、PASCAL等。 2.结构化程序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SP的基本原则是:“自顶而下,逐步求精”的设计思想,“独立功能,单出、入口”的模块仅用3种(顺序、选择、循环)基本控制结构的编码原则。自顶而下的出发点是从问题的总体目标开始,抽象低层的细节,先专心构造高层的结构,然后再一层一层地分解和细化。这使设计者能把握主题,高屋建瓴,避免一开始就陷入复杂的细节中,使复杂的设计过程变得简单、明了,过程的结果也容易做到正确、可靠。独立功能,单出、入口的模块结构减少了模块的相互联系,使模块可作为插件或积木使用,降低程序的复杂性,提高可靠性。程序编写时,所有模块的功能通过相应子程序(函数或过程)的代码来实现。程序的主体是子程序层次库,它与功能模块的抽象层次相对应,编码原则使得程序流程简洁、清晰,增强了可读性。 在SP中,划分模块不能随心所欲地把整个程序简单地分解成一个个程序段,而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模块的根本特征是“相对独立,功能单一”。换言之,一个好的模块必须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和相对较强的功能。模块的好坏,通常用“耦合度”和“内聚度”两个指标从不同侧面加以度量。所谓耦合度,是指模块之间相互依赖性大小的度量,耦合度越小,模块的相对独立性越大。所谓内聚度,是指模块内各成分之间相互依赖性大小的度量,内聚度越大,模块各成分之间联系越紧密,其功能越强。因此,在模块划分时应当做到“耦合度尽量小,内聚度尽量大”。 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编写程序,可使程序结构良好,易读、易理解、易维护。1966年,Boehm和.Iacopini证明了程序设计语言仅仅使用顺序、选择和循环三种基本控制结构就足以表达出各种其他形式的程序设计方法。 (1)顺序结构顺序结构是一种简单的程序设计,它是*基本、*常用的结构,如图9-1所示。顺序结构是顺序执行的结构,所谓顺序执行,就是按照程序语句行的自然顺序,一条语句一条语句地执行程序。 (2)选择结构选择结构又称为分支结构,它包括简单选择和多分支选择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根据设定的条件,判断应该选择哪一条分支来执行相应的语句序列。图9-2列出了包含两个分支的简单选择结构。 (3)循环结构循环结构根据给定的条件,判断是否需要重复执行某一相同或类似的程序段,利用重复结构可简化大量的程序行。在程序设计语言中,重复结构对应两类循环语句,对先判断后执行循环体的称为当型循环结构;如图9-3所示,对先执行循环体后判断的称为直到型循环结构。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