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社团.思潮.媒体:台湾文学的发展脉络

- ISBN:978751081134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66
- 出版时间:2011-10-01
- 条形码:9787510811340 ; 978-7-5108-1134-0
本书特色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台湾研究所)成立30年来,先后在10周年庆典、20周年庆典、25周年庆典和30周年庆典之前出版《台湾研究十年》、《台湾研究论文集》、《台湾研究25年精粹》和《台湾研究新跨越》系列文集,在台湾研究界产生了较好的反响。这本《社团思潮媒体——台湾文学的发展脉络》由张羽主编,本书的出版,一方面是为了继续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的团队精神,将研讨会上较具学术创见的研究成果汇总起来,进行集中展示,以进一步了解当前台湾研究的*新成果和思想前沿;另一方面则是希望藉此激励全院师生在台湾研究新的学术征程中确立新坐标,找到跨越研究难题新的着力点和方向。
内容简介
台湾在近代史上是从一个蛮荒化外之地,历经列强攘夺敷易人手,直至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才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明郑时期有陈永华的文教措施初试啼声,清朝二百多年的统治,汉文化随着移民而进入台湾,文治教化之功才渐渐显著。不管是明郑时期或是清朝治理时期,居于生活与文化的核心因素,即是儒家思想;换言之,儒家思想是台湾社会的价值系统,它支配着生活、伦理、教育、风俗习惯等种种文化层面,虽然在明郑与清朝统治时期之学风有异取舍不同,但仍然是孔门儒学的道统及传承。 儒家由孔子发其端,诸子继其余绪,由一私家之学而至西汉武帝时获得独尊地位而成唯一之钦定学派,扮演了文治教化的功能,这种教化功能的传播是透过两种管道,一是少数的知识分子对儒学的诠释与开创,以维系儒学慧命于不坠;另一则是将儒学义理世俗化于人民百姓,成为世俗生活的常规。
目录
“东方逻辑”和台湾现代性接受的多源性——以日据时期台厦场域为实例的文学观察
“道问学”与“尊德性”——胡适派学人与现代新儒家的“汉宋之争”
张爱玲“地母形象”与台湾文学
黄春明的童话之于海峡两岸儿童文学创作的启示意义
《文讯》:台湾文学研究的主要媒介
全球化情境下台湾文化论述对影像叙述的影响
海峡两岸作家日本叙事的比较研究——以郁达夫与翁闹为中心
重层现代性与台湾文学史的重构
从歌仔册看日治晴期台湾婚礼习俗的现代性及相阗间题
女性·民族·历史救赎——台湾1970年代乡土文学思潮与女性文学“占位”
历史的想象与救赎——读施叔青的台湾三部曲《行过洛津》与《风前尘埃》
台湾文学新枧野:日治时代漠文通俗小说概述
台湾“新”身体:疾病、医疗与殖民
钟怡雯散文的感性与知性——兼谈台湾女性文学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5.9¥55.0 -
我是一只骆驼
¥14.2¥32.0 -
有趣,都藏在无聊的日子里
¥14.5¥45.0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4.8¥32.0 -
中国小说史略
¥15.4¥35.0 -
瓦尔登湖
¥11.1¥39.0 -
读人生这本大书
¥10.2¥26.0 -
她们
¥16.0¥46.8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7.8¥25.0 -
像我这样和生活开玩笑的人
¥16.6¥52.0 -
茶,汤和好天气
¥8.6¥28.0 -
几多往事成追忆
¥10.6¥32.0 -
存在的艺术(八品-九品)
¥13.5¥39.0 -
门
¥14.4¥42.0 -
到山中去
¥9.1¥30.0 -
夏日走过山间
¥9.1¥30.0 -
树会记住很多事
¥9.9¥29.8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6.7¥15.0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 -
美,在此时,此身,此地
¥15.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