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述性学术评价论

包邮描述性学术评价论

1星价 ¥9.0 (3.2折)
2星价¥8.7 定价¥2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287099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05
  • 出版时间:2012-03-01
  • 条形码:9787532870998 ; 978-7-5328-7099-8

本书特色

李树培所著的《描述性学生评价论》所提出的描述性学生评价是对分数评价等量化评价的一种有力补充,着重从整体的人的视野来关注学生,关注那些学校教育里常被忽略而实际上对学生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的不可测量的东西,比如思维习惯、兴趣爱好、自我意识、身体状态、与他人的关系等。 《描述性学生评价论》主体部分共分为7章,分别探讨了描述性学生评价的意蕴、理论基础、历史发展、当代思想发展、内容指向、实践样态、困境与突围等问题。

内容简介

百年以来,世界教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根本特征是:不再把教学与研究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让教学和研究化为一体。这样,教学就不再是研究过.程终结之后才开始的行为,教学的本质就不再是传授外部提供的知识或规范体系。恰恰相反,教学的本质是研究或知识创造。这包括:教师一以贯之的学生研究;教师与学生合作研究知识与生活;教师帮助学生做研究。教学即研究,这是对教'学的时代特征的基本概括。学生研究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这包括相互联系且化为一体的两个方面:教师做学生研究与学生做研究。教师并非为了控制教学过程而研究学生,亦非在教学过程之外研究学生,而是把自己的教学和做学生研究完全融合起来,使二者实现“无缝对接“,彻底一体化。教师即学生研究者,教师即教学研究者。至于教学过程之外的各类专业研究人员(如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学教授等)也在研究学生或儿童,但这类研究成果是教师自身做学生研究和教学研究的资源,而非教师必须遵循的信条或指令。教师做学生研究具有独特性:教师是在帮助学生发展的过程中研究学生的。

目录

导论 一、描述性学生评价:实践体验与理论研究的共同召唤 二、描述性学生评价:研究内容、意义与取向 三、描述性学生评价:思路与框架**章 描述性学生评价的意蕴 **节 描述性学生评价的内涵辨析 第二节 描述性学生评价的多维视野 一、哲学:意义与价值 二、心理学:测量与诊断 三、社会学:知识与权力 第三节 描述性学生评价的要素分析 一、评价目的:完满生活 二、评价方式:描述、对话、解释与理解 三、评价内容:整体的学生 四、评价主体:自我的确立 第四节 描述性学生评价的价值与意义 一、有助于理解学生的整体人格 二、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有益于营造温润的评价文化第二章 描述性学生评价的理论基础 **节 现象学:看与描述 第二节 解释学:解释与理解 第三节 生存论:自我成全第三章 描述性学生评价的历史发展 **节 描述性学生评价在西方的演化 一、萌芽时期 二、点缀时期 三、遮蔽时期 四、彰显时期 第二节 描述性学生评价在中国的发展 一、科举之前 二、科举时期 三、科举之后第四章 描述性学生评价思想的当代发展 **节 自传课程理论中的描述性学生评价思想 第二节 美学课程理论中的描述性学生评价思想 一、玛克辛格林:广泛的觉醒 二、艾斯纳:教育批评与教育鉴赏 第三节 现象学课程理论中的描述性学生评价思想 一、范梅南:教育机智与现象学写作 二、达克沃斯:倾听学习者解释 三、卡利尼:描述性评论第五章 描述性学生评价的内容指向 **节 分数评价的局限性:从一份小学生数学试卷说起 第二节 描述性学生评价的内容指向:不可测量之物 一、思维习惯 二、兴趣和好奇心 三、自我意识 四、与他人的关系 五、性格倾向 六、身体状态第六章 描述性学生评价的实践样态 **节 重新理解学生评价 第二节 一种新的评价视角:观察、倾听、描述、理解 一、观察与倾听 二、描述与理解 第三节 一种可供参考的描述性评价框架 第四节 描述性学生评价的案例研究 一、根深蒂固的“偏见” 二、重新发现分类习惯视野中的三个学生 三、十字路口的困惑第七章 描述性学生评价的困境与突围 **节 描述性学生评价的困境 一、与现有评价机制的背离 二、教师角色与文化的挣扎 三、家校合作与沟通的缺失 第二节 描述性学生评价的突围 一、赋予评价更大空间 二、提高教师评价能力 三、形成教师之间、家校之间、师生之间的合力结语 以一种激情开始附录一附录二参考文献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李树培,1979年生,河南省平顶山市人。教育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曾参与撰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第四、五、十四、十五章,200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案例研究》(第十一章,2008),参与翻译《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罗厚辉著,2002),《理解课程》(派纳著,2003)等,并先后在《全球教育展望》、《教育发展研究》等教育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