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第二版)B3805

包邮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第二版)B3805

1星价 ¥71.5 (6.5折)
2星价¥71.5 定价¥11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114877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53
  • 出版时间:2011-03-01
  • 条形码:9787030114877 ; 978-7-03-011487-7

本书特色

马炳坚先生的这本《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一出版就引起广泛关注。作为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核心技术的木作营造法,终于有了一部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的专著。马炳坚先生师承北京木作匠师王德宸先生,承继着哲匠深厚的传统积淀;他有丰富的古建工程的设计经验、施工经验、科研经验和教学经验,由他著述的木作营造法,可以说是取得了传统匠技与科学方法的融合。本书对古建筑文物保护、修缮、仿古建筑设计有直接指导作用,对建筑史、建筑技术史的研究,古建筑教学、技术人才培训亦有直接指导和重要参考作用。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马炳坚在多年从事古建筑研究、设计、施工的技术积累和总结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的表达方法总结我国古代传统木作营造技术的一部著作。主要内容包括:传统木构建筑的种类、构造、权衡尺度、设计方法、传统工艺技术和营造施工技术、明清木构建筑的区别、仿木构建筑的设计与施工等等。在内容的编排上,本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介绍古建筑的名称、部位、通则,进而介绍各种木构建筑的构造方式、构架功能,直至制作安装的具体技术问题,各部分内容都附有详细的插图和权衡尺寸表,用起来十分方便。本书对古建筑文物保护、修缮、仿古建筑设计有直接指导作用,对建筑史、建筑技术史的研究,古建筑教学、技术人才培训亦有直接指导和重要参考作用。
     本书适于古建、园林设计施工单位、文物保护研究单位的广大技术干部、技术工人、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建筑系师生、舞台美术工作者阅读和参考。

目录

第二版序 **版序 第二版前言 **版前言 **章 明、清古建筑的形式、种类、通则及权衡 **节 明、清古建筑的主要建筑形式 第二节 清代建筑的通则 第三节 清代建筑的权衡 第二章 常见古建筑的构造方式及构造技术 **节 硬山建筑的基本构造 第二节 悬山建筑的基本构造 第三节 庑殿建筑的基本构造 第四节 歇山建筑的基本构造 第五节 各种攒尖建筑的基本构造 第六节 其他杂式建筑的基本构造 第三章 清式木构建筑的榫卯结合技术 **节 木构榫卯的种类及其构造 第二节 各种榫卯的受力分析及质量要求 第四章 大木制作与安装技术 **节 木构建筑的特点和大术制作 第二节 备料、验料及材料的初步加工 第三节 丈杆的作用与制备 第四节 大木画线符号和大术位置号的标写 第五节 大木制作的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制备 第六节 柱类构件的制作 第七节 梁类构件的制作 第八节 枋类构件的制作 第几节 桁檩类构件的制作 第十节 椽、飞、连檐、瓦口、板类及其他杂项构件的制作 第十一节 大本安装 第五章 翼角的构造、制作与安装 **节 角梁的平而位置与立而形态 **节 外转们们梁的种类、构造和放样制作技术 第三节 窝角梁的构造、放样和制作技术 第四节 角梁的制作、安装程序及技术要点 第五节 翼角椽的构造与制作安装技术 第六节 翘飞椽的构造与制作安装技术 第六章 清式斗拱的构造及制作安装技术 **节 斗拱在古建筑中的作用及其发展演变 第二节 清式斗拱的种类及用途 第三节 清式斗拱的模数制度和基本构件的权衡尺寸 第四节 清代斗拱的基本构造和构件组合规律——平身科斗拱及其构造 第五节 柱头科斗拱及其构造 第六节 角科斗拱及其构造 第七节 溜金斗拱的基本构造 第八节 牌楼斗拱的特殊构造 第九节 斗拱在木构架其他部位的应用及构造的变通处理 第十节 斗拱的制作与安装 第七章 古建筑木装修 **节 古建筑木装修概述 第二节 槛框、榻板 第三节 板门 第四节 隔扇、槛窗 第五节 支摘窗、风门 第六节 牖窗、什锦窗 第七节 栏杆、楣子 第八节 花罩、碧纱厨 第九节 板壁、博古架、太师壁 第十节 天花、藻井 第十一节 古建筑木雕刻 第八章 明清木构建筑的主要区别 **节 从古建筑发展的继承性和变异性看明代建筑时代特点的形成 第二节 整体造型方面的特点 第三节 柱、梁、枋等大木构件及榫卯的构造特点 第四节 椽、望、翼角的构造及特点 第五节 斗拱的特点和区别 第九章 钢筋混凝土仿木构建筑的设计与施工 **节 钢筋混凝土仿木构建筑是对传统建筑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节 钢筋混凝土仿术构建筑的设计与施工 第十章 古建筑木作修缮 **节 古建筑文物保护修缮的意义及所应遵循的原则 第二节 古建筑修缮前的准备工作 第三节 术构架的修缮 第四节 斗拱、装修修缮 附录:清式建筑木作工程名词汇释 第二版后记 **版后记 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节选

马炳坚先生的这本《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一出版就引起广泛关注。作为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核心技术的木作营造法,终于有了一部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的专著。马炳坚先生师承北京木作匠师王德宸先生,承继着哲匠深厚的传统积淀;他有丰富的古建工程的设计经验、施工经验、科研经验和教学经验,由他著述的木作营造法,可以说是取得了传统匠技与科学方法的融合。本书对古建筑文物保护、修缮、仿古建筑设计有直接指导作用,对建筑史、建筑技术史的研究,古建筑教学、技术人才培训亦有直接指导和重要参考作用。

作者简介

马炳坚,1947年生,高级工程师,从事中国古建筑施工、设计、研究、教学、办刊三十年,业绩显赫,著述颇丰。1983年与同仁共同发起创办《古建国林技术》杂志,并在其中担任重要工作,为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所设计的古建园林工程遍布国内外,深爱各界人士的好评。其代表著作《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被海内外学者誉为“近代对中国古建筑*有分量的书”,并多次获奖。现为北京市第二房屋修建工程公司古建筑研究咨询部主任,并兼任《古建国林技术》杂志编委会委员、常务副主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学术委员,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常务理事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