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教·兴学崇教

包邮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教·兴学崇教

1星价 ¥9.5 (4.8折)
2星价¥9.5 定价¥19.8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1075761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50
  • 出版时间:2012-06-01
  • 条形码:9787201075761 ; 978-7-201-07576-1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11-14岁 《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系列丛书立足当前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归纳为一百个字。丛书内容丰富、涵盖性强,力图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囊括进去。丛书通过故事、诗文和格言等形式,全面地展示了人类永不磨灭的美德:诚实、孝敬、负责、自律、敬业、勇敢……这些故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被人们用来警醒世人、提升自己,用做道德上对与错的标准;同时通过结合现代社会发展,又使其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新精神、新风貌,从而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美德。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丛书还在每一篇故事后面给出了“故事感悟”,旨在令故事更加结合现代社会,结合我们自身的道德发展,以帮助读者获得更加全面的道德认知,并因此引发读者进一步的思考。同时,为丰富读者的知识面,丛书还在故事后面设置了“史海撷英”、“文苑拾萃”等板块,让读者在深受美德教育、提升道德品质的同时,汲取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教·兴学崇教》为该系列丛书之一,由于永玉、王猛编写,主要讲述了我国历史上关于兴学崇教的故事。

内容简介

一段历史之所以流传千古,是由于它蕴涵着不朽的精神;一段佳话之所 以人所共知,是因为它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阅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系列丛书,感悟中华传统美德,获得智慧 的启迪和温暖心灵的感动;品味中华美德故事,点燃心灵之光,照亮人生之 路。 《教·兴学崇教》这本书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分教学有方,兴学崇教 ,教育大家三篇。

目录

**篇 教学有方
兴学校文翁身为天下先
荀子的劝学名言
从稷下学宫看治学与切磋争鸣
陈继儒推荐《读书十六观》
廖燕倡读无字书
郭泰敬业育人

第二篇 兴学崇教
孔子兴学有方
张载志趣高远创关学
颜元改革书院教育
苻坚修学宫
尊儒教姚枢兴道学
王阳明倡“心学”
重教化张埙治登封
朱夫子主讲白鹿洞
康熙师夷重科学
石勒重视教育事业
刘渊崇尚汉文化
胡瑗教学有方
王艮自立门户创学派
维新派创办女子学堂
光绪帝废八股创设学堂
黄宗羲倡经史实学
重视教育的河间献王
杨斯盛办学

第三篇 教育大家
孔子开诸子百家局面
孟子重视教育
张伯苓开近代中国教育之先河
陶行知投身教育事业
岳麓书院的兴衰荣辱
应天府书院
石鼓书院
张乐平不忘师恩
展开全部

节选

荀子的劝学名言 荀子的学识渊博,在当时已被人们所公认。他先后游历过燕、赵、齐、 秦、楚等国,见过诸如燕哙、秦昭王、秦相范雎、孙膑、赵孝成王、齐王建 、春申君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曾经多次到过 齐国的文化中心地——稷下,与不少有名的学者在那里互相切磋学术,并且 三次做过这个讲学场所的祭酒(首领),德高而望重。晚年,荀子著书立说, 留有《荀子》一书传世。他教过的学生也很多,其中亦不乏当时的名人,如 法家的代表李斯、韩非便都曾师从于他,是他的高徒。 个人的博学、广交知名学者与传道授业,这些经历使得荀子在治学上积 累了不少精辟的主张。在他的著作中,论及治学之处,几乎比比皆是。 学不可以已是荀子一贯的思想。他强调一个人的学习是不可以终止的, 只有不间断地去学,才能够有所进,也才能够成才。他深刻地说:“吾尝终 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 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学,对于一个人,像博见之于“登高”,闻声之于“顺风”,“致千里 ”之于“舆马”和“绝江河”之于“舟械”一样,君子能够假于“学”,就 可以不同于常人而“异”了。 荀子还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来作比喻,说明“君子博学而日 参省乎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有了绳矩,便能直;金属刀刃经过磨砺 ,才能锋利。与这个道理一样,一个人要想聪明而又不犯错误,就只有学习 。 荀子认为,学习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进 展,日渐而月进,并且要使之产生质变。他说:“君子之学如蜕,蟠然迁之 。”据傅山《霜红龛集》卷二十五考据、解释,“学如蜕”就是“君子学问 ,不时变化,如蝉蜕壳”。蝉之蜕壳,是其成虫的表现。君子治学,亦应不 断地由量变而达于质变,正是在孜孜不倦中,才能使自己的学问臻于成熟。 为了说明学习要如“蜕”的道理,荀子还用颜色变化和冰与水的关系打 比方。他说:“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 水。”这里,荀子所喻的青与蓝、冰与水,它们的辩证关系,同样很生动地 表明了学习中的“进”、“渐”与质变的发展过程。 虚一而静,指的是学习态度。虚者,虚心、谦虚也。一个人要想学有所 成,就必须“不以所已臧(藏),害所将受”。任何人在自己的头脑里都必然 储存了一定的知识,并且已经形成一定的主观看法,学者应该有的态度是不 让这些知识、成见成为自己接受新知识的障碍。这便是“虚”,否则就是“ 满”了。“满招损,谦受益”的成语是值得学者记取的。 “一”是专一、专心致志的意思,“学之道,贵以专”,古人是从来这 样主张的。三心二意地坐在那里,却想着别的事,这种态度是决然学不好的 。荀子对“一”做了具体的要求:“目不两视而明,耳不两听而聪”。很清 楚,我们要是真的做到了这一点,学习是一定会有所长进的。 “静”,指的是心要静,摒弃一切杂念。正如荀子所说,不以梦剧乱知 ,谓之静。如同梦境一样的幻想和强烈的感情冲动都会乱心,使人难以人静 。只有排除这些杂念而静下心来,才能够进行学习和钻研。 “虚一而静”,看来确实是一个学者治学的首要态度,它无疑也正是荀 子的一项治学的宝贵经验。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 可镂。”这段话可谓逻辑严密、论证充实。它先是以“跬步”“至千里”, “小流”“汇江海”,以及“骐骥”与“驽马”等作比喻,说明学习贵在聚 少而成多,积小而成大,积量而达到质变的道理;*后则以“锲而不舍,金 石可镂”道出了“韧”在治学中的作用。 事实证明,任何人治学,只有持之以恒,日月坚持,终年不辍,才可以 有成。英国的伟大作家狄更斯就说过:“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 座高峰。”在征服学问那一座座高峰的道路上,缺乏恒心,没有韧性,“一 曝十寒”,是不可能享受到真正成功者的喜悦的。在治学上,荀子还十分重 视师友的作用。他把师的地位提得非常高:“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 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在荀子看来,君与师几乎并重,都是一个 社会得以大治的根本。因此,他又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 ,必贱师而轻傅。” 有了好的老师,便可以学好,“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 汤之道也”。对于一个有志于学的人来讲,能够得到好的师教是一个*为便 捷的途径:“学经莫便乎近其人,学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友,在一个人的学习中也是重要的因素。荀子提出,学者应“亲友”, 以求得在治学上的“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即不断地得到批评和指正, 而日有所成。他还明确地说明了朋友的作用:“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 信敬让之行也”,以致“身日近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友人的互相切磋, 朋友问的潜移默化熏陶,对于一个学者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应该非常 珍惜的。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