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全·顾全大局

包邮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全·顾全大局

1星价 ¥9.5 (4.8折)
2星价¥9.5 定价¥19.8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107514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50
  • 出版时间:2012-03-01
  • 条形码:9787201075143 ; 978-7-201-07514-3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11-14岁 一段历史之所以流传千古,是由于它蕴涵着不朽的精神;一段佳话之所以人所共知,是因为它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感悟中华传统美德,获得智慧的启迪和温暖心灵的感动;品味中华美德故事,点燃心灵之光,照亮人生之路。于永玉、杨晓明编著的《全(顾全大局)》内容详尽、文字优美、风格独具,是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优秀读物。本书搜集了从古至今历朝历代的著名故事,对顾全大局的传统道德内涵进行了深入介绍,让大家在阅读的同时,不至于太过乏味。

内容简介

《巅峰阅读文库·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全·顾全大局》搜集了从古至今历朝历代的著名故事,对顾全大局的传统道德内涵进行了深入介绍,让大家在阅读的同时,不至于太过乏味。《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全(顾全大局)》共分四章,从不同的方面来谈顾全大局的精神,以便读者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了解它,更加细致准确地把握它,进而将之应用于实践活动。

目录

**篇 托身危急胸怀大局
为大局晁错削藩献身
郭子仪为国只身人敌营
杨延昭抗旨退辽军
文天祥毁家纾难
为变法忘家殉国无所惧
冯子材年迈请缨赴战场
群众支援淮海战役顾大局
烈火中的战士
抗击“非典”的故事
舍生救众的谭世明
三退三出的外交官
顾大局韦粲赴难
识大体孤军胜百济
顾大局朔方军易帅
李泌为大局保韩混

第二篇 忍私弃怨顾全大局
却私怨烛之武卫郑国
勾践隐忍为霸业
将相联手为国家
冒顿忍辱破敌
为稳定刘邦封雍齿
云台二将的故事
乔玄舍子诛劫匪
为国家陆逊不计私怨
沈攸之屈己求胜
屈突通忍私为国
守将张巡
兄弟议和共对外敌
赴和会抛丧妻之痛

第三篇 大局为上方成大业
为苍生社稷三过家门而不入
子产治国不恤谤
孙刘联军退曹操
唐回联合护边疆
力保降将为战局
为大业十年待降将
助革命孙眉捐资
蒋梦麟“无为”保联大
航天家庭顾航天

第四篇 顾全大局巾帼不让须眉
细君公主远嫁乌孙
为大局奢香受辱
三娘子三嫁兴家国
展开全部

节选

为大局晁错削藩献身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了打败项羽,分封了韩信、英布、彭越等重要将领为王。汉初,被封的异姓王有七人。异姓王的存在,对汉朝中央集权是个严重威胁。为此,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至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的七年中,汉高祖刘邦借口异姓王谋反杀了韩信等四王,张敖被废为列侯,韩王信逃人匈奴,仅存势力*小的衡山王吴芮。随着异姓王的剪除,汉高祖“惩戒亡秦孤立之败”,陆续封了九个刘姓子弟为王,并杀白马为盟,立誓日:“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刘邦以为,有了这样的“磐石之宗”,刘家天下就可以固若金汤了。封国的存在,对中央集权必然产生离心力。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诸王势力日益膨胀,他们“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他们掌握着封国内的征收赋税、任免官员、铸造钱币等政治、经济大权,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诸侯王日益骄横,他们“出入拟于天子”,有时连天子之诏也不听,还时刻想举兵夺取帝位。汉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发生了济北王刘兴居的武装叛乱,开王国武装反抗中央之端。三年后,淮南王刘长又步刘兴居后尘。这两处叛乱虽然都被平定,但是拥有53城的吴王刘濞又在准备反叛。西汉王朝中的有识之士深深感到,同姓王并不可靠,他们试图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尖锐矛盾。文帝时,梁王太傅贾谊递交了著名的《治安策》,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汉文帝采纳了贾谊的建议,把一些王国分小。但是问题仍未解决。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坚决主张削藩。晁错,文帝时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他口才较好,受到太子的赞赏,“太子家号曰‘智囊”’。他数十次上书汉文帝,力主削藩,均未受到汉文帝的重视,其意见也未被采纳。但汉文帝认为晁错有才,迁为中大夫,太子则赞同晁错的削藩建议。太子即位,为汉景帝。汉景帝任晁错为内史,后又迁为御史大夫。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他向景帝上了《削藩策》,明确提出了削藩建议,他主张:“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支郡。”当时,大臣们都不敢对削藩发表不同意见,晁错深刻地认识到诸侯王对汉王朝的离心力和威胁。他认为,像吴王刘濞这样的诸侯王是不会改过自新的。他指出,吴王“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吴王濞夺国家之财源,招诱国家之罪人,准备反叛汉朝廷,所以晁错认为,“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对于吴王濞来说,汉景帝削藩,他会立即反叛,这于汉王朝祸害小些;朝廷不削藩,他谋反起兵会迟一些,这于汉朝廷的祸害就更大。晁错建议早削藩,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汉景帝采纳其建议,开始削夺王国的部分土地,划归中央直接管辖。晁错的削藩建议在诸侯王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一方面他们非常恐慌,另一方面又十分痛恨晁错。晁错的父亲知道后,从家乡颍川赶到长安城,想规劝晁错。晁错则认为,不削藩“天子不尊,宗备不安”。父亲认为,晁错削藩策的实行,必然导致“刘氏安”,而“晁氏危”。父亲感到,晁错一心为国家筹谋,而不顾及宗姓,即将大祸临头,他不愿见到这种惨局,便服药自尽了。晁错清楚地知道,削藩之策得罪了诸侯王,但是为社稷计,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防止分裂,他坚定地主张削藩而毫不顾及个人的生死和安危。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国“以诛(晁)错为名”,起兵反叛。汉景帝便同晁错商议出兵镇压七国之乱,晁错认为汉景帝应御驾亲征。这时,反对晁错的袁盎利用单独同汉景帝谈话的机会攻击晁错,要汉景帝“斩(晁)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说只有这样,才可以息兵。汉景帝一时糊涂地以为杀晁错一人,便可止乱。此时,丞相翟青等人又联名攻击晁错,终于使汉景帝错误地处死了晁错。但是,吴楚七国并未因此罢兵,率兵平吴楚之乱的大将邓公对汉景帝说:“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晁)错为名,其意不在(晁)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钳口不敢复言矣。”他还公正地说道:“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汉景帝这时才恍然大悟,悔恨不及。吴楚七国之乱,*后被大将周亚夫平定。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力主削藩,以至被谗遭杀,“世哀其忠”。 故事感悟削藩之策得罪了诸侯王,但为社稷,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防止叛乱,晁错坚定地主张削藩而毫不顾及个人的生死安危。历史证明,晁错的“削藩策”是极有远见的爱国政策,这种政策的中心内容是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晁错的行为可敬,精神可嘉。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