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的两端(八品)

包邮文明的两端(八品)

¥39.2 (4.0折) ?
1星价 ¥39.2
2星价¥39.2 定价¥9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9849236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2-07-01
  • 条形码:9787559849236 ; 978-7-5598-4923-6

本书特色

★ 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波斯卡齐名 ,波兰“二战”后传奇女诗人,诺贝尔文学奖之遗珠
波希维亚托夫斯卡生前出版的作品不多。她于三十二岁去世,而在她去世之后,波兰国内出版了她的多种诗集,包括近五百首抒情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波斯卡曾这样写诗赋予她:“我们,也能分裂自己,真的。/ 只不过分裂成肉体和片段的低语。/ 分裂成肉体和诗歌。” 学界有评论认为,如果不是被死亡太早打断,她摘取诺贝尔文学奖也不是太过大胆的假设。
★ 命运多舛的早逝天才,穿透死亡阴影的生命力,一位真正向死而生的诗人:个体与人类共同的命运,通过她的诗句紧密相连
波希维亚托夫斯卡的一生,被童年短短几天决定了。二战期间,她的心脏在地下室的避难所受冻,此后她一生都在与病魔斗争。
1971年,波希维亚托夫斯卡的母亲在电台节目中说:
“哈尔斯卡(哈丽娜)全靠自学,要不她可能会成了文盲。9岁那年她生了重病。如果不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她又怎能活下来呢?她不想一生都坐在椅子上,也不想无所事事过一辈子。她想活下去。”
哈丽娜·波希维亚托夫斯卡毕生被心脏疾病折磨,辗转于医院和疗养院。但她从未放弃对爱和生活的渴望。在她的诗中,爱与死亡如根茎纠缠交错,密不可分。她的骨子里有凶狠的自我,又借由自我探索存在的本质。因而,个体与人类共同的命运,通过她的诗句得以紧紧相连。
★ 18岁在疗养院相爱,21岁失去爱人,一生书写爱的挽歌。她的诗歌告诉我们,即便面对*艰辛的人生,光明也终会像血一样渗出,穿透黑暗。
爱情是波希维亚托夫斯卡诗中永恒的主题,但她的爱情总是充满死亡的阴影——接受治疗期间,波希维亚托夫斯卡在疗养院与一位晚期病人相爱并结婚。两年后,丈夫病逝,而波希维亚托夫斯卡让爱永远定居在她的诗歌。
她写下了大量动人的抒情诗,它们也是波希维亚托夫斯卡全部作品里*丰富、*深刻的一部分,爱情因死亡获得了重量。所以,波希维亚托夫斯卡的诗歌虽然是爱的挽歌,但从不透露悲观,相反,它们字里行间有着穿透死亡阴影的顽强生命力。在死亡之阴影下,爱使得生命重获自由,并奏出蓬勃的生命之歌。
★ 中译本首次出版,诗人译者李以亮先生历经十年潜心译介、编排,附有译序导读
波希维亚托夫斯卡的诗歌首度被翻译为中文问世。诗人、译者李以亮从波希维亚托夫斯卡身后留下的五百首诗中精心编译了*能代表其风格的二百多首诗歌,呈现诗人清晰动人的风貌。
★ 精装典藏,年轻摄影家邢磊作品 x 新锐设计师山川担纲装帧设计
封面选用青年摄影家邢磊作品,契合波希维亚托夫斯卡在死亡阴影下写出爱与羽翼的内核,外封专色印刷,内文使用胶版纸,翻阅轻松,典藏佳品。

内容简介

本书核心要探讨的是文明的“前”、“后”两端:前端是指人类将要进入文明和进入之后一直到物质基础、政治秩序和精神文明的形态基本确立,即几大文明的根本价值观开始分流的一段时间;后端是指人类进入思想启蒙和工业文明以来的时代,尤其是进入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代。在文明开始的一端,先是追溯宇宙、地球、自然生命的演化,接着探讨人类和它们的关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初始动因,从物质文明到政治文明再到精神文明的基本过程,信仰和价值观在和政治的互动中所起的作用,等等。在现代的一端,则主要是反省文明所取得的成就,尤其是近代以来的成败,认识现代文明的性质和特点,注意价值的转换和趋同,观察它的推进者和抵制者,思考它遇到的挑战和危机,预测它可能的走向。同时,本书也会注意两端之间的联系和对照,尤其是物质层面对人的精神信仰和文化的基础性影响,以及不同价值观对各种文明的引导及其在全球的汇合与撞击。揆诸西方学者的文明史著作,从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到汤因比的文明史研究,虽然都是观察与思考并重,但对中华文明却不易有深刻的亲身体验;而中国学者的中华文明史著作,则往往局限于自身,且反省和危机意识不足。本书核心要探讨的是文明的“前”、“后”两端:前端是指人类将要进入文明和进入之后一直到物质基础、政治秩序和精神文明的形态基本确立,即几大文明的根本价值观开始分流的一段时间;后端是指人类进入思想启蒙和工业文明以来的时代,尤其是进入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代。
在文明开始的一端,先是追溯宇宙、地球、自然生命的演化,接着探讨人类和它们的关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初始动因,从物质文明到政治文明再到精神文明的基本过程,信仰和价值观在和政治的互动中所起的作用,等等。
在现代的一端,则主要是反省文明所取得的成就,尤其是近代以来的成败,认识现代文明的性质和特点,注意价值的转换和趋同,观察它的推进者和抵制者,思考它遇到的挑战和危机,预测它可能的走向。
同时,本书也会注意两端之间的联系和对照,尤其是物质层面对人的精神信仰和文化的基础性影响,以及不同价值观对各种文明的引导及其在全球的汇合与撞击。
揆诸西方学者的文明史著作,从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到汤因比的文明史研究,虽然都是观察与思考并重,但对中华文明却不易有深刻的亲身体验;而中国学者的中华文明史著作,则往往局限于自身,且反省和危机意识不足。
因此,本书在文明的始端,更多地关注中华文明的历史起源和演变;在文明的近端,则更多地关注人类共同体的未来命运。

目录

引 言 文明诞生,文明万岁


上编 文明的开端


**章 宇宙、地球与人类

一 宇宙的开端

二 地球、人类与我们的祖先

三 对开端的再反省


第二章 物质文明的基础

一 文明的演进、构成与因果

二 中华文明的发端

三 长期影响中国历史的“物”的因素


第三章 圣贤政治与道德人文

一 五帝

二 夏商

三 周文的兴起

四 战国到秦汉


第四章 民主政治与卓越中道

一 在卓越中演进民主

二 在民主中保持卓越


下编 现代文明的反省


第五章 现代科技奇迹

一 古代的科技状况

二 科技飞速发展的五百年

三 走向“机事”和“机心”


第六章 *初的反省与解决方案

一 道德与文明

二 平等与文明

三 通过公意建立完全自由平等的共同体


第七章 价值的转变

一 独立之前:基本价值观念的形成

二 《独立宣言》:美国价值观及其两重性

三 独立之后:平等自由的扩展与幸福的物化

四 美国当前的价值冲突与未来趋势

五 大众时代的来临


第八章 价值的趋同

一 中国经济崛起的文化价值动因

二 从“东西殊途”到“无问西东”


第九章 促进者

一 体欲的解放

二 分配的正义

三 身份政治


第十章 抵制者

一 个人的疏离与反抗

二 保守主义的源流

三 常识、事实与愿景


余 论 文明,在人性的范围内


后记

注释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何怀宏,1954年生,北京大学资深教授。西方经典的引介者和中国伦理道德重建问题的奠基人,曾获届和第十七届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首届正则思想学术奖。
代表性著作有《世袭社会》、《选举社会》、《良心论》和《仅此一生》等;主要译著有《正义论》(合译)、《沉思录》和《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