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偶然集
读者评分
3.5分

包邮偶然集

1星价 ¥5.5 (4.1折)
2星价¥5.3 定价¥13.5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2条)
shx***(三星用户)

作者不是很经典的一本选文

喜欢作者文字的可以一观。

2014-11-04 11:48:50
0 0
zan***(三星用户)

一本质优价廉的好书

此书在其他网站已经缺货,在中图找到了,很高兴

2012-08-02 14:47:02
0 0
图文详情
  • ISBN:7806432450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大32开
  • 页数:216
  • 出版时间:2003-10-01
  • 条形码:9787806432457 ; 978-7-80643-245-7

本书特色

小引
二○○○年冬天,我也出过一本《偶然集》,在那封面的“折口”上印有这样几行字:
本书为钟叔河八。至九九这二十年间所作文章的选抄,承好意被列入《文艺湘军百家文库·散文方阵》。而作者本怯于“投军”,插在“方阵”中有点怕跟不上队,于是把留着送人的几本书换成了这个封面。取名“偶然”,是因为写写文章本出偶然,印这一本更是由于偶然;恰好*末一篇的题目也是《偶然》,所以便叫它《偶然集》。
那本“前《偶然集》”只做了几十本,完全用于送朋友,很快就送完了。它是一本没有书号、没有定价、没有上市、也没有进入国家图书目录的书。
至于《文艺湘军百家文库.散文方阵》的“钟叔河卷”,则当然是一本正式出版物。它所收的七十七篇文章,这本《偶然集》重新收入的却不到十篇,而且和其他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
一样,都作了或多或少的修改。
前《偶然集》因《偶然》而名,这本《偶然集》又收入了《偶然》,故仍以此为名。二册之名虽同,内容却绝大部分都不同了。
本集共收文五十五篇,编为六部分:**部分的七篇,大体上算是自述,其中便包括了《偶然》这一篇;第二部分从《老社长》起,九篇均属于怀人的性质;第三部分《〈凤凰丛书〉的旧文》等八篇,都与自己编著的书有关;第四部分《差距》等七篇是书评,本拟收入《念楼集》,但这七篇除与《开卷》有关的两篇外都有插图,《念楼集》除了《曾国藩家的“两地书”》一文中非用手迹不可,其余的文均不拟插图,所以移人本集了;第五部分是八篇说鸟说兽也说人的小文章,有几篇为八十年代的旧作,曾收入《书前书后》集,却本不是在书前也不是在书后的,重印时决定抽出,又舍不得丢掉,便放在这一起;*后的第六部分,则是从今年所写的《念楼小抄》和《念楼短札》中选出来的。
前三部分都是写我自己和与我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的。将陆陆续续写成的这几篇收拢来印在一起,算是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愿。
所有写文章的人,都是在写自己,但天赋有高低,本领有大小。我的天赋低,本领小,作诗作小说都作不来,偶尔写点小文章,也缺少“思想水平”,更缺少“艺术性”,只是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照实记录下来罢了。像我这样的普通人的生活,当然不会有吸引入的“卖点”,但生逢大时代,普通人的所感所思,也许还会有几个抱着“吾与尔犹彼也”心情的别的普通人想要看看,就算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罢。
所收的文章都先后在报纸副刊和杂志上发表过,故将报刊名称和发表年月附在各篇之后,以备查考。前面说过,这些文章这次都作了或多或少的修改。喜欢改动是我写文章的一大毛病,即在看校样时也总要改,遭排字工人和责任编辑诟病久矣。我也极羡慕下笔千言、落笔不改的人,但自己实在没有那样的天赋和本领,看了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总觉得不顺眼,忍不
住又要改,当然改也还是难得改好,真是:黾勉写文字,心尽力不随。请让我将老虎桥诗中的这两句抄在这里,以此向宽宏大量的读者诸君先行告罪。
胡颖君不嫌麻烦为我翻拍图片,谨此致谢。
二○○二年九月十八日,钟叔河于长沙城北之念楼。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作者的随笔作品有:因何读书,说自己的话,我的**位老师,偶然,老社长,纪念潘汉年,做挽联,千年谁与再招魂等。

目录

小引
因何读书
说自己的话
我的**位老师
学《诗》的经过
偶然
“错就错在有思想”
[附]关于“同人报”(朱纯)
老社长
纪念潘汉年
做挽联
千年谁与再招魂
大*铺的笑话
卅五年前两首诗
记黄永玉
胡君里
追思钱鍾书先生
《凤凰丛书》的旧文
十卷本《周作人文类编》弁言
三十多年前的一封信
四卷本《周作人文选》选编者言
《儿童杂事诗图笺释》新版题记
增订重编《知堂书话》序
滚灯的花纸
《从东方到西方》修订本后记
差距
西关古仔
李鸿章的诗
哲学的惊奇
《绘图双百喻》
谈《苏州旧梦》
《林屋山民送米图卷子》
还来得及
留鸟的世界
不亦快哉
“笼中鸟”小议
虎年忆虎
长沙人的忌讳
WHY?
致周实
……
展开全部

节选

书摘
那时正在“批林批孔”。有个“造反派”工人当了我们的队长。这是个性子直爽的北方人,凭良心说对我并不坏,只是常常“说话走火”,“原则性不强”,粉碎“四人帮”后听说受了批评,后来自己请求调离了。他常找犯人谈话,进行“形势、政策、前途教育”,“*高指示”是少不得要背诵的:
什么样的人不杀呢?胡风、潘汉年这样的人不杀。
……不杀他们,不是没有可杀之罪,而是杀了不利。……“造反队长”越说越兴奋,忽然想起也许应该联系实际了,伸出一个手指头,对着我点一点:“钟叔河!你当然也不杀啊!”他意味深长地说:“‘不是没有可杀之罪’啊!现在呢?不杀,一个不杀。这就是政策,英明的、正确的、伟大的政策。是不是?你说!”
停了一下,“造反队长”见我没有回答,又继续说下去:“一个不杀,这是事实。潘汉年也没有杀,你们不是都看见了他吗?”
我一直微笑着听着“造反队长”的训话。老实说,我对他颇有好感。我觉得他倒有一股想把工作干好的热情。我想把他说的话和他说话的神态尽量记下来,想研究他这个人物。可是,听到这里,我心中一动,不禁“啊”了一声。
“是吗,你也不能不感动嘛!”“造反队长”为他的教育引起了我的反应而高兴了:“该杀的我们都不杀,养起来。潘汉年就养在我们洙江茶场。中央交的任务。这是不能让你们知道、议论的事情。你表现还不错,图纸画得很好嘛。告诉你,让你相信党的政策。潘汉年还不杀,你就更不得杀了,是吗?嗯?”
我漠然地点了点头,心里却在想:“潘汉年,潘汉年!我知道了!难怪在商店门前一眼望去似曾相识。你创造社的青年作家,你久绾机要身系安危的秘密工作者,竟也到这个劳改农场来了吗?唉,‘夜正长,路也正长’啊!”
虽然“造反队长”嘱咐我“不要说”,我还是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另外几个知道潘汉年名字的犯人。渐渐地,所有的犯人都知道了,住在小平房里的是保险“不杀”的原上海市**副市长(许多人是通过别的途径知道的)。
一九七五年和一九七六年冬季以前,潘汉年的身体还比较好。他曾经多次到机械厂的木工间来买引火柴。自己到值班室交钱,到木工间捡柴,过了秤,放在篮子里自己提回去。好几回,我在值班室前和木工间(我到那里去帮助做翻砂木模的犯人看图)遇到他。他那清癯的脸上总是那样安详、恬静,有时候在我看来还略带矜持。
严肃的受难者啊!……我心里这样念诵着。
有一次,木工间没有小块柴火了,只剩下一些大块头。潘汉年将大块头往篮子里装时,篮子倾倒了。恰巧我在一旁看到,赶紧走近去帮助他扶住篮子。他对我说道:“谢谢!”声音很小,但是清晰、凝重,完全不像在劳改队里听惯的声音。
“潘老!”当两个人同时弯着腰侍弄篮子时,我轻轻地喊了他一声。
潘汉年同志没有回答。他只把脸孔正对着我,注视了片刻。脸上的表情仍然安详,恬静,但是也含有几分疑惑,因为我是个陌生人,又是湖南口音。
“我叫钟叔河,一九五七年的右派,攻击文化大革命,判了十年。”我急急忙忙地、低声地向他吐出这一串不连贯的字句。我不知道为什么,甚至事先连想都没有想到,会在有机会碰到他时,对他讲这些话。在关押五六年,被迫和社会隔绝五六年,在整天是“请示汇报”、“交心交罪”、“坦白检举”的气氛中,恐怕是遇到任何一个自己认为可以交谈的人,都会这样迫不及待希望向他讲上几句,甚至是一句半句也好的吧。
他脸上的疑惑消失了,恢复了安详,用同样轻轻的声音说了一句:
“相信人民。”
哦!相信人民。我们当然应该相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有*后的发言权。
可是,不能继续说了。木工间里此时虽然没有干部,却颇有几个喜欢汇报的“改造积极分子”。有一个已经停止推刨,在注意我是否违犯监规了。那是个因强奸女知青而判刑的木匠。
幸而他只能注意类似向别人伸手讨烟抽之类的“问题”。
这样又过了好几个月。有一次,我奉命去邮电所取犯人订阅的杂志,单独行动,在邮电所前又碰到了潘汉年。
他显然已经认识了我。他的目光除了安详、恬静而外,又增添了友善的光彩。
“您好!”我四顾无人,又忍不住向他说了起来:“您难道会永远在这里关下去?我是想不通的,我要申诉。申诉有没有用我不管,总要把我的道理讲出来。”事实上,我已经在写申诉了,一年一篇。
他仍然没有做声,只凝望了我一眼,轻轻地摇了摇头,不知是示意我在这种环境下*好少冒风险呢,还是对我讲的情况表示迷惘和惋惜,然后就提着篮子(篮子里放着报纸)走过去了,
只轻轻地说了一句:
“你还年轻。”
我还年轻吗?一九七六年我是四十五岁,也许正是为人民服务的大好时光,可是,十年徒刑还有五年啊!
这时我正在绘图室一位青年工人的帮助下(所谓帮助,就是用他的名义把书借来)通读二十四史(场部有一个职工图书室,不仅有新书,也有一些不知从哪里弄来的旧书)。读史增强了我对历史的责任感和信心。我深信,把无罪者当作罪人的悲剧总有一天要结束。但是,自己已经四十多岁了,身体早已被折磨得虚弱不堪,颈椎病、腰劳损、气管炎……我还能不能活到那一天呢?
“你还年轻。”当晚躺在监房的黑暗中,这句轻轻的、平淡无奇的话仍然萦绕在我的耳际和心头。在我听来,它似乎蕴藏着深厚的关怀和热烈的鼓励。“你还年轻。”这就是说,你还应该有坚持下去的力量,你还可以看到该倒的倒下去、该站的站起来,你还可以看到历史的裁判。
不错,我还年轻,我不怕,我得坚强地支持下去!
一九七六年,黑夜终于开始破晓。劳改队高高的围墙,也毕竟遮不住破晓的曙色。这年十一月间,我又交出了重新写过的一份申诉书,申诉书的*后一句是:
……

作者简介

钟叔河,我国著名的老出版家、历史学家,著名出版人、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其在出版、史学方面的成绩引起了海外文化界的重视,他已被收入《世界名人录》等五种国际性人名词典。主要著作有《走向世界--近代知识分子考察两方的历史》、《从东方到西方》、《念楼集》、《天窗》、《钟叔河散文》、《念楼学短》、《学其短》、《青灯集》等。编辑作品有《走向世界丛书》、《凤凰丛书》、《知堂书话》、《儿童杂事诗图笺释》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