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30122621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06
- 出版时间:2013-06-01
- 条形码:9787301226216 ; 978-7-301-22621-6
本书特色
《中国在梁庄》作者的*新学术力作,通过分析诗陀、周大新、刘震云、阎连科、李洱等河南作家,呈现出从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原乡”、城乡对立、国民性等文学、文化议题的变迁。附有与阎连科、李洱对话录,品评当代河南作家,直言不讳。
内容简介
作为中原文化的发源地和承载体,河南还保持着农业文明以来中国*原生态、*纯粹的村庄形式。现当代的众多河南作家都不约而同地在作品中对“村庄”这一“乡土中国”意象进行考察并对中国文化传统形成进行全方位的再阐释,从中我们能够体悟到中国文化机制、政治性格、民众性格的基本特点。虽然现代文明对中国已经造成很大的冲击,但“村庄”仍以*基本的形式和活跃的生命力影响、塑造着“中国”这个庞大的国家和其中的民众。《黄花苔与皂角树》所选择的五位河南作家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他们对“村庄”的不同书写和想象也是在以不同方式探讨“乡土中国”的现代命运。20世纪30年代的师陀在充满“异乡感”的漂泊之中回到故乡“果园城”,却发现“果园城”的荒凉和废墟;周大新始终把目光投向他的故乡南阳,这个“圆形盆地”从地理上形成一种封闭性、完整性, 当与现代文明冲突之时,盆地里的人生是如此溃败,但又显示出它的朴素的高贵;刘震云看到“我故乡的人们”的历史虚无主义、生存主义,但又深深体会到这片土地的幽默、坚韧和寻找的渴望;阎连科的“村庄”充满着政治寓言的意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土地的色彩、命运和苦难的来源;李洱则以后现代的方式解构了我们的“乡愁”,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光裸的、与现代文明共进的支离破碎的村庄。这五位作家的美学风格、语言色彩和结构意象都有鲜明的差异,但却共同塑造了一个村庄——我们所有人的村庄。
目录
丛书总序 吴义勤
绪论 “乡土中国”:起源、生成与形态
师 陀
异乡和故乡
荒原之中的诗意
故乡情感和故乡意象
周大新
“圆形盆地”的空间与精神
当代乡村的陷落与农民的身份
保安之死和暖暖的抗争
充满光彩和温暖的盆地女性
刘震云
“故乡”的两极意义
“吵架”美学与“ 平民立场”的两难
民间的生存特性
闹剧冲动与语言的暴动
姥娘去了
《一句顶一万句》:孤独的中国心灵
阎连科
《日光流年》:“乡土中国”象征诗学的转换与超越
《受活》与受活庄
绝术团:“残缺之躯”及其隐喻
妥协的方言与沉默的世界
庆典、神话、暴力及其他
李 洱
“灵光”消逝后的乡村叙事
新的小说诗学的建构
附录一 和阎连科对话
附录二 和李洱对话
后记
作者简介
梁鸿,1973年出生,文学博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出版非虚构文学作品《出梁庄记》和《中国在梁庄》;学术专著《新启蒙话语建构:〈受活〉与1990年代的文学与社会》,《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学术对话《巫婆的红筷子》。曾在《南方文坛》、《当代作家评论》等核心学术期刊杂志发表论文四十余篇。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当代作家评论》奖(2008)”,“《南方文坛》优秀论文奖(2009、2011)”;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2013年度青年作家”。《中国在梁庄》获“2010年度人民文学奖”,“新浪2010年度十大好书”,“新京报2010年度文学类好书”,“《亚洲周刊》2010年度非虚构类十大好书”,“第七届文津图书奖”,“第二届朱自清散文奖”等。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5.9¥55.0 -
有趣,都藏在无聊的日子里
¥14.5¥45.0 -
我是一只骆驼
¥14.2¥32.0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4.8¥32.0 -
读人生这本大书
¥10.2¥26.0 -
她们
¥16.0¥46.8 -
中国小说史略
¥15.4¥35.0 -
像我这样和生活开玩笑的人
¥16.6¥52.0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7.8¥25.0 -
瓦尔登湖
¥11.1¥39.0 -
茶,汤和好天气
¥8.6¥28.0 -
几多往事成追忆
¥10.6¥32.0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6.7¥15.0 -
树会记住很多事
¥9.9¥29.8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 -
到山中去
¥9.1¥30.0 -
美,在此时,此身,此地
¥15.4¥45.0 -
哇哈!这些老头真有趣
¥13.7¥30.0 -
夏日走过山间
¥9.1¥30.0 -
门
¥14.4¥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