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初宪政危机中的政治调和思潮

包邮民初宪政危机中的政治调和思潮

1星价 ¥60.8 (7.7折)
2星价¥60.8 定价¥7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973987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59
  • 出版时间:2013-08-01
  • 条形码:9787509739877 ; 978-7-5097-3987-7

本书特色

    调和思想可谓民国初年知识分子对自1895年以来面对政治社会危机、文化危机所作回应的延续。民初调和派章士钊、杜亚泉、梁启超、张东荪、李大钊、李剑农诸公结合中西经验对民初如何实现民主转型问题的不懈求索,深刻表达了以妥协实现民主转型的政治智慧,是民初极其珍贵的思想资源。胡丽娟所著的《民初宪政危机中的政治调和思潮》选取民初政治调和思潮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总结民初宪政民主转型的历史经验和思想遗产,对于当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内容简介

     政治调和思潮代表着民国初年民主转型中的妥协 路径,因其蕴涵着深邃的妥协智慧与丰富的曲折性经 验,不失为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的重大课题。英美 宪政民主的成功经验,证明妥协之于民主转型具有不 可或缺的重要价值,有鉴于此,本书回顾了民初的政 治调和思潮。      胡丽娟所著的《民初宪政危机中的政治调和思潮 》围绕如何实现民初民主转型的问题意识,通过文本 解读和历史分析,探讨了民初政治调和思潮的时代背 景、理论要旨和思想价值,以及思潮的衰落;进而借 鉴邹谠的“全赢博弈”理论,分析了民初激烈对抗型 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以及调和思潮衰落的原因。本书 认为,民初的宪政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袁氏与民党 间互不妥协的激烈对抗所致。本书梳理了章士钊、杜 亚泉、梁启超、张东荪、李大钊、李剑农的政治调和 理论,进而从价值理念、宪政制度、社会基础三方面 综合分析思潮的要旨,指出思潮的价值理念在于多元 妥协的宽容,渐进的进化,英美传统的自由;宪法、 政党政治及权力分立制度,是其一整套的宪政制度; 社会是政治改革的基础,社会与国家二分,中产阶级 占主体的市民社会,是政治调和所需的社会基础。由 于袁氏与民党间你死我活的激进“全赢博弈”,政治 调和思想因其“妥协博弈”的温和特质,被激进的时 代所淹没。思潮的衰落,不仅表征着民初的转型方式 由渐进改革转向激进革命,也表征着自由主义由英美 传统转向法俄传统。此外,调和思潮的衰落有着更为 深层的社会历史原因。与英美孕育妥协的封建弱王权 ,多中心秩序,思想多元、法治传统,均势政治,以 及市民社会等社会历史条件不同,民初社会深具大一 统专制强王权,一元秩序,思想一元论与人治传统, 非均势政治,以及东方农民社会等政治文化传统。民 初的这一历史土壤只能产出“全赢博弈”,全然不适 宜政治调和的生长。      《民初宪政危机中的政治调和思潮》在结语部分 充分肯定民初政治调和思潮的思想价值,提出跳出民 初的“全赢博弈”模式,实现中国的民主转型,必有 赖妥协之道及其适宜的历史土壤。妥协是民主的必由 之路。

目录


绪论
  **节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一 问题意识
    二 论域选择
    三 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
    一 研究方法
    二 内容结构
**章 民初宪政危机——政治调和思潮的时代背景
  **节 “宋案”与“二次革命”
    一 “宋案”:暗地的不妥协
    二 妥协抑或革命
    三 “二次革命”:公开的不妥协
  第二节 中美比较视野中的民初**次制宪失败
    一 会议代表:妥协倾向比较
    二 会议组织:妥协氛围比较
    三 所制宪法:妥协性质比较
  第三节 袁世凯称帝与宪政失败
第二章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之要旨
  **节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的精神理念
    一 宽容
    二 进化
    三 自由
  第二节 宪政制度
    一 宪法
    二 政党政治
    三 权力分立制度
  第三节 市民社会
    一 社会是政治改革的基础
    二 社会与国家二分
    三 中产阶级社会
第三章 章士钊:调和立国论
  **节 为政之本:“有容”
    一 好同恶异:“有容”的反面
    二 “有容”的内涵
  第二节 调和之法:“政力向背”
    一 政力向背与暴力革命
    二 政力向背与宪法之性
    三 政力向背与政党政治
  第三节 调和之旨:“调和立国”
    一 “相抵相让”以成政治调和
    二 针对民初现实的“调和立国”
第四章 杜亚泉:接续主义与力之调节
  **节 接续与调节
    一 接续主义:在保守中求进步
    二 力之调节:政治力的对抗调和
    三 调和之政党:接续与调节之政党
  第二节 调和多元的社会结构
    一 减政主义:社会与国家的分殊对抗
    二 游民阶级:无由构成中产阶级
    三 多元宽容:调和的社会结构所需之精神理念
  第三节 渐进改革的政治调和之道
    一 反对武力:真共和不能以武力求之
    二 调和的道路:温和稳健之渐进改革
第五章 梁启超:政力对抗之调和
  **节 政治对抗力
    一 政治对抗力的内涵
    二 政治对抗力的养成
    三 调和的政党
  第二节 政体之调和:宪法与国会
    一 国权与民权的调和
    二 立法权与行政权的调和
    三 国会与政府的调和
  第三节 反对革命之渐进改良
    一 革命复产革命:反对暴力革命
    二 稳定的社会秩序是政治改革的基础
    三 经济发展与国民性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第六章 张东荪:对抗力之调和
  **节 政治对抗力之原理
    一 政治对抗力之含义
    二 政治对抗的类别及其意义
  第二节 渐进改革与法治
    一 非暴力革命之渐进改革
    二 宪法与法治
  第三节 政治调和之社会基础与自治
    一 自由发展之社会基础
    二 自治与联邦
第七章 李大钊:调和之法则与辟伪调和
  **节 政治调和原理:政治对抗力
    一 政治离心力与向心力
    二 政治对抗力的养成
    三 政治对抗力与暴力革命
  第二节 政治调和释义
    一 调和含义
    二 调和法则
    三 批判伪调和
  第三节 调和的宪法与政党
    一 调和的宪法
    二 调和的政党
第八章 李剑农:调和之本义
  **节 调和本义
    一 调和含义与类别
    二 民初调和政局之困境
    三 调和本义之补充
  第二节 真立宪:调和的法治基础
    一 宪法假面与宪法弹性
    二 政党与议会政治
  第三节 真秩序:调和的社会基础
    一 反对国家过度干涉的伪秩序
    二 地方分权自治
第九章 一个被历史放弃的选择
    ——以“全赢博弈”模式审视民初政治调和思潮
  **节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的兴衰
    一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的兴盛
    二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的衰微
  第二节 政治调和与“全赢博弈”:温和不敌激进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衰落的原因(一)
    一 两种政治博弈
    二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的温和特质
    三 温和不敌激进
  第三节 “全赢博弈”的历史土壤拒斥政治调和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衰落的原因(二)
    一 中国帝制大一统与西欧封建多元
    二 东方农民社会而非西方市民社会
结语 妥协是民主的必由之路
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浙江湖州人,1979年出生,2005、2009年先后获浙江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现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课题1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