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生态思想通论

包邮儒家生态思想通论

1星价 ¥21.7 (7.8折)
2星价¥21.7 定价¥2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120843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32
  • 出版时间:2013-11-01
  • 条形码:9787301208434 ; 978-7-301-20843-4

本书特色

该书全面吸收、消化了西方生态学的重要成果,以此为参考坐标,系统地、多方面地论述了儒家生态理论和一些有意义的实践经验。书中收集引用了大量儒家古代文献,特别是很少被人引用的六经和史书类的相关资料,为说明儒家生态思想的丰富性,提供了充分的证据。内容翔实,论证细密,提出了不少独到的有价值的见解。就其深度、广度而言,是国内研究儒家生态思想的一部少有的、有价值的学术著作之一。

内容简介

该书全面吸收、消化了西方生态学的重要成果,以此为参考坐标,系统地、多方面地论述了儒家生态理论和一些有意义的实践经验。书中收集引用了大量儒家古代文献,特别是很少被人引用的六经和史书类的相关资料,为说明儒家生态思想的丰富性,提供了充分的证据。内容翔实,论证细密,提出了不少独到的有价值的见解。就其深度、广度而言,是国内研究儒家生态思想的一部少有的、有价值的学术著作之一。

目录

目  录

前言  新启蒙运动--人类生存方式的生态转向 7

一、人类面临空前的生态危机 7

二、危机的根源:人类中心主义和对自然的斗争 8

三、生态启蒙运动--人类生存方式的生态转向 10

**章 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儒家的态度 13

**节  环境、生态、自然与"生生" 13

一、环境 13

二、生态 14

三、自然 15

四、"生生":儒家哲学的态度 16

第二节  道德共同体 17

一、道德共同体及其扩大 17

二、儒家道德共同体的范围 19

三、天人一体:从道德共同体到形上的和价值的共同体 19

四、内在关系与外在关系 20

第三节 人类中心主义 22

一、强人类中心主义 22

二、弱人类中心主义 24

三、同于大道:儒家的态度 24

第四节 价值 26

一、价值简论 26

二、价值的三重含义和"是"与"应该"统一 26

三、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儒家哲学的态度 31

第五节 生命 32

一、通行的生命定义 32

二、对通行生命定义的反思 33

三、新生命观的提出 35

第六节  权利 38

一、传统权利概念及其向自然界的扩展 38

二、儒家哲学的态度:自然的普遍权利 39

第二章  "恩至禽兽"--道德共同体中的动物 41

**节  "德及禽兽"--动物之作为道德共同体的成员 42

第二节  动物的使用价值--对动物的日常使用中的生态因素 44

一、动物作为动力、商品、礼品等 45

二、动物作为食品 46

第三节  人工养育动物 47

第四节  关于狩猎及其限制 49

第五节  祭祀、动物作为祭品与对动物的祭祀 53

一、通论祭祀 53

二、动物作为祭品 57

三、对于动物的祭祀 58

四、祭祀的生态意义 58

第六节  动物作为自然的神性标志的生态意义 59

第七节  动物保护的政令与法律 62

一、《礼记》 63

二、《秦律十八种》 64

三、汉代相关政令 64

第三章  "泽及草木"--道德共同体中的植物 66

**节  "泽及草木"--植物作为道德共同体的成员 66

一、植物作为道德共同体的成员 66

二、"有事于山林"--对森林的生态作用的认识和森林保护 70

三、植树 72

第二节 神秘的植物 74

一、五行中的木 74

二、移情与瑞应 75

三、社稷之木 76

四、树木之精怪 77

五、祭祀山林 78

第三节  草木与生活--植物的使用价值 79

一、"刳木为舟"--林木的开发和使用 79

二、伐木、焚草为田 80

三、"播种百谷"--关于农业与农作物 82

第四节  林木保护的机构与措施 85

一、山虞、泽虞、林衡、大司徒--林木管理保护机构 85

二、草木保护的政令 87

三、林木保护的法律 89

第四章  "恩及于土"--道德共同体中的土地 91

**节  土、地、壤、田的辨析与土地作为道德共同体的成员 91

一、土、地、壤、田的辨析 91

二、土地的生态作用及土地作为道德共同体成员 93

三、土地的财富标尺意义 94

第二节 对土地的种类、性能的认识和生态性维护使用 95

第三节  土地管理的机构及政令 98

一、土地的生态性管理的机构及政令 98

二、"相地而衰征"--贡赋的生态意义 100

第四节  "报本反始",立社祭土--对土地的祭祀及其生态意义 100

第五章  "国主山川"--山川作为道德共同体的成员 102

**节  山脉作为道德共同体的成员 102

第二节  水与河流作为道德共同体的成员 103

一、儒家文化对水与河流的认识 103

二、"水曰润下":水的生态意义 105

三、"川,气之导也"与"河竭国亡"的生态意义 106

第三节  与水相处的智慧和对于河流与水的保护 108

一、大禹治水 108

二、环境友好型的水资源利用 109

三、舟梁、沟洫、河渠、井与运河 109

四、水与河流管理的机构与法令 112

第四节  祭祀山川 113

一、祭祀山川的理由 113

二、水旱之祭 116

第六章  气、通、和、生、时、道:儒家生态哲学范畴论 118

**节 气、阴阳、五行与世界的五行化 118

一、阴阳、五行、气 118

二、"一阴一阳之谓道" 124

三、世界的"五行化" 124

第二节 气的"通" 129

一、"通气":"行"的意义 129

二、"宣气"、"助气" 130

三、社的"通气"意义 132

第三节 气的运动的 "和" 132

一、"和"与气的"通" 132

二、阴阳运行的失"和"与乖戾 135

第四节  乐与"和" 136

一、声、音、乐:儒家关于音乐的一般认识 136

二、乐的规定中的生态意义 137

三、"象天"、"敦和"--乐的促进生态和谐的作用 140

四、乐与政治对应中的生态意义 142

五、关于上古帝王之乐的生态性解释 143

六、十二律吕的生态意义 143

第五节 "天地之大德曰生"--气的运行的"生"与"生生" 145

一、当代生态科学理论的发展 145

二、"天地之大德曰生":宇宙的"合目的"的"生生"过程 147

二、"生生"的内在机制 153

三、死亡--生生过程的内在否定性 158

第六节  时、时序与天道 163

一、天道及其性质种种 163

二、时与时序 169

三、儒家天道观的有机性特点 172

四、自然的规律性及自然规律向生态规律的转化 173

第七章  天人合一与仁:儒家生态哲学的功夫论与境界论 174

**节  "因"与"无为":天人合一的前提 174

一、"因"的思维方式 174

二、"无为" 176

第二节 天人合一论 177

一、物理意义 177

二、价值意义 179

三、本体意义 180

四、功夫意义 181

五、境界意义 183

六、知识意义 185

第三节  惟人为贵:人与万物的差异性 186

一、"惟人为贵":人、物之异 187

二、人与人之异 190

第四节 仁的生态功夫与境界 191

一、"仁,爱人以及物" 191

二、仁者"生意" 192

三、"仁包四德" 194

四、仁为人的"天地生物之心" 195

五、仁即感、通 197

六、"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199

第五节  人应该做什么?再探群己权界 202

一、"尽性"与"参赞化育" 202

二、爱有差等:道德共同体的范围 204

人名索引 209

概念索引 214

主要参考书目 220

一、古人 220

二、今人古典研究 221

三、生态哲学与中国传统生态哲学研究著作/论文 222

四、汉译外国著作/论文 223

五、外文著作/论文 224

后记 226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易学联合会联络委员会主任。博士论文《湛若水哲学思想研究》。著有《盐铁论》(全文注释本)、《中国哲学史简明教程》、《河流的文化生命》、《金岳霖新儒学体系研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