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刑控制与证据制度

死刑控制与证据制度

1星价 ¥25.2 (7.0折)
2星价¥25.2 定价¥3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205422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56
  • 出版时间:2014-05-01
  • 条形码:9787562054221 ; 978-7-5620-5422-1

本书特色

《“死刑程序研究”系列丛书:死刑控制与证据制度》**章以死刑控制为研究主题,原因在于如果对死刑控制缺乏基础研究,将无法导出证据制度对于死刑控制的重要意义。因此,**章将开宗明义,以对死刑控制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为研究重点,从死刑控制的界定、死刑的立法控制和司法控制两方面对死刑控制的现有路径进行概括与总结。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触碰到了解析死刑控制问题的第三种视角——证据视角,并以此为切入点,将证据视角引入死刑控制。此外,本章中还会对2010年我国两高三部发布的《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及死刑证据问题的立法状况进行梗概式介绍,为后文研究我国死刑案件中存在的证据问题的法律规制略作铺垫。   在对死刑控制及其与证据问题的碰撞进行阐述之后,《“死刑程序研究”系列丛书:死刑控制与证据制度》的第二章至第四章会以证据的“漂移”过程为线索,选择“死刑案件生产线”上存在较多问题的三个关卡,即取证、认证以及量刑程序中的证据与证明等三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第二章将“取证”作为研究对象。本章以现有死刑错案为背景,结合新《刑事诉讼法》及两个“证据规定”,对死刑案件取证环节的证据制度进行系统整合与梳理。从取证的基本原则、言词证据的非法取证、实践中问题较为突出的辨认程序、鉴定意见,以及死刑案件取证环节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等五方面,详细阐述死刑案件针对不同类型证据的取证规则,尽可能地在侦查程序中严格把握证据的获取与保存程序,避免非法证据及不具备证据资格的证据进入审判程序,落实取证的全面客观原则和程序法定原则。   取证环节之后,证据将要经受的是法庭质证的洗礼,以确定其能否作为定案根据。通常,在质证环节时出现的问题有证人不出庭作证、交叉询问等,而这也一直为学界所关注。但是,在法庭审判阶段,证人作证与交叉询问的问题更多的是从如何向法庭展示更可靠的证据的立场出发,而如果从死刑控制的立场出发,必然是希望法官在审查认定证据时能够遵循审查认定证据的规则,合理地进行证据资格和证明力的评判,对于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如何进行把握同是否判处被告人死刑以及死刑的裁判质量息息相关。因此,第三章的研究主题被确定为“法官认证的问题与规则”,从一则真实的“两可”案例出发,由现象认识本质,结合《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中对于证据的审查认定确立的相关规则,探讨死刑案件中审判者应当如何遵守并贯彻证据的审查认定规则,以确保做出合法合理之证据裁判。   《“死刑程序研究”系列丛书:死刑控制与证据制度》的第四章将讨论的重点定位于死刑案件量刑程序中的证据与证明。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量刑问题均为众人所关注。

内容简介

死刑控制不是一个新话题,从死刑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被质疑的那天起,死刑控制的研讨就从未停止。对于21世纪的中国来说,在“保留死刑,但严格限制死刑”的死刑政策下,死刑控制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都经历了一段艰难历程。

目录

导论

**章 死刑控制与证据
**节 死刑控制的界定
第二节 死刑控制的现有框架
第三节 将证据视角介入死刑控制

第二章 死刑控制理念下的刑事取证
**节 取证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言词证据的非法取证问题
第三节 刑事辨认错误与规则构建
第四节 司法鉴定与鉴定意见的相关问题
第五节 死刑案件取证全程同步录音录像问题

第三章 法官认证的问题与规则
**节 从一则实例观察我国死刑案件的认证活动
第二节 死刑案件法官认证之规则

第四章 死刑案件量刑程序的证据与证明
**节 程序背景
第二节 美国死刑案件量刑证据制度概览
第三节 我国死刑案件量刑程序中的证据
第四节 量刑程序中的证明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石岩,女,1982年11月生,黑龙江哈尔滨人。2005年、2009年和2012年先后从中国政法大学获得法学学士、诉讼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科院法学所与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后,主攻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学习和工作期间,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律适用》、《中国审判》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编著作一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