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区域地下水演化与评价理论方法

- ISBN:978703040653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629
- 出版时间:2014-05-01
- 条形码:9787030406538 ; 978-7-03-040653-8
本书特色
该书"非饱和水运移与水势理论"、"区域地下水演化与水循环理论"和"地下水异变机制与可持续性评价理论"3个篇目、各篇4章和5~6节,以张光辉教授团队完成的国家、省部重点基础项目成果和已发表学术论文成果为基础,较全面阐述1983-2012年这30年间我国包气带水分运移、区域地下水循环演化及其环境异变规律和相应基础理论的凝练-创新研究成果,涉及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四水"转化、大厚度包气带条件下潜水入渗补给量形成、重金属在包气带行为、土壤盐份分布特征与地下水关系、层圈间水循环过程与地下水演变周期性、深层地下水补给与释水、西北地区流域尺度水循环演化与调控阈、人工地下调蓄与外域调水对地下水修复潜力、地下水异变机制与可持续性评价理论和不同时期对21世纪中国水问题与方略的看法。
内容简介
该书"非饱和水运移与水势理论"、"区域地下水演化与水循环理论"和"地下水异变机制与可持续性评价理论"3个篇目、各篇4章和5~6节,以张光辉教授团队完成的国家、省部重点基础项目成果和已发表学术论文成果为基础,较全面阐述1983-2012年这30年间我国包气带水分运移、区域地下水循环演化及其环境异变规律和相应基础理论的凝练-创新研究成果,涉及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四水"转化、大厚度包气带条件下潜水入渗补给量形成、重金属在包气带行为、土壤盐份分布特征与地下水关系、层圈间水循环过程与地下水演变周期性、深层地下水补给与释水、西北地区流域尺度水循环演化与调控阈、人工地下调蓄与外域调水对地下水修复潜力、地下水异变机制与可持续性评价理论和不同时期对21世纪中国水问题与方略的看法。
目录
**篇 非饱和水运移与水势理论
**章 非饱和水运移与土壤水势
**节 零通量面理论与应用
第二节 “三水”转化水势标示特征
第三节 包气带性状对人渗性影响
第四节 温度对包气带水运移影响
第五节 土壤水动力状态标示特征应用与机理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水文地质学与“四水”转化研究
**节 水文地质学形成与演进
第二节 “四水”转化定量关系与机制
第三节 二元水循环中“四水”转化特征
第四节 潜水入渗补给量形成规律与监测方法
第五节 应用zfp法计算浅层地下水补给量问题
第六节 原位实测潜水蒸发极限深度与给水度测定新方法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重金属在包气带中行为特征与控制
**节 镉在包气带中行为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第二节 镉的形态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第三节 镉在土壤中迁移与转化模式特征
第四节 镉在土壤中迁移与转化控制作用
第五节 镉生态环境危害效应与影响因素
第六节 减轻和控制重金属生环危害对策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环渤海平原土壤盐化与地下水关系
**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土壤盐分与盐渍化分布特征
第三节 土壤盐分剖面不同聚型及其水动力学特征
第四节 土壤盐渍化成因机制与主要影响特征
第五节 土壤积盐特征与地下水关系
第六节 土壤盐分情势界定与盐渍化防治对策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篇 区域地下水演化与水循环理论
第五章 中国地下水演化研究起源与理论
**节 区域地下水演化研究属性与进展
第二节 中国区域地下水演化研究起源与进展
第三节 中国大陆水循环演化理论与意义
第四节 中国北方浅部地下水同位素分层特征与意义
第五节 区域水循环演化信息熵特征
第六节 地下水形成与区域水循环演化关系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全新世以来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化规律
**节 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化地史特征
第二节 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周期性
第三节 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化区位特征
第四节 300年来太行山前平原地下水补给演化特征
第五节 近60年以来区域地下水演变时代特征
第六节 华北东部平原深层水补给特征与释水机制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西北典型流域水循环演化特征与调控阈
**节 流域水循环与演化特征
第二节 流域地下水循环演化与水化学特征
第三节 流域水循环与地下水演化同位素特征
第四节 流域水循环过程与演化机制
第五节 平原区地下水温度变化特征与意义
第六节 下游区生态脆弱特征与调控阈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区域地下水调蓄条件与潜力
**节 基本理念与调蓄原理
第二节 太行山前平原地下调蓄条件
第三节 不同条件下地下调蓄功能特征
第四节 华北主要河道带地下调蓄潜力
第五节 华北东南平原区地下调蓄潜力
第六节 浅层水超采区地下调蓄效应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篇 地下水异变机制与可持续性评价理论
第九章 区域地下水超采因缘与效应
**节 华北平原水资源紧缺情势与因缘
第二节 滹沱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流场异变与动因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华北白洋淀流域径流影响特征
第四节 深层水漏斗区开采量组成变化特征与机制
第五节 华北东部平原地面沉降特征与机制
第六节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下水劣变影响程度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地下水脆弱性与华北平原特征
**节 地下水脆弱性理论与评价方法
第二节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应用实例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脆弱性影响特征
第四节 地下水脆弱性综合特征
第五节 华北平原地下水脆弱性特征
第六节 华北山前丘陵区地下水赋存非均一与易疏干性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区域地下水变化与灌溉农业关系
**节 灌溉农业布局与用水强度变化特征
第二节 华北农灌用水与地下水承载力适应性状况
第三节 区域地下水超采与灌溉作物布局关系
第四节 河北粮食持续增产与地下水关系
第五节 农业开采与降水互动耦合对地下水影响特征
第六节 区域地下水质变与化肥农药施用影响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区域地下水功能及可持续利用性评价理论方法
**节 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与地下水功能关系
第二节 地下水功能可持续利用性评价理论方法
第三节 地下水功能评价体系属性层组成与意义
第四节 地下水功能评价中数据提取与处理技术
第五节 地下水功能评价gfs系统及功能
第六节 华北平原地下水功能分布与区划特征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篇 21世纪中国水问题与方略
参考文献
-
污水处理工程工艺设计从入门到精通
¥70.3¥89.0 -
赶往火星:红色星球定居计划
¥44.5¥58.0 -
果脯蜜饯加工技术
¥4.5¥12.0 -
数控车工
¥5.9¥11.5 -
数据驱动的剩余寿命预测与维护决策技术
¥63.4¥79.0 -
射频干扰袖珍手册
¥18.4¥29.0 -
汽车车身构造与修复
¥30.7¥45.0 -
群目标分辨雷达初速测量技术
¥42.4¥69.0 -
秸秆挤压膨化技术及膨化腔流道仿真研究
¥40.6¥55.0 -
NVH前沿科技与工程应用
¥109.7¥159.0 -
电力系统分析
¥23.8¥38.0 -
继电保护原理
¥30.4¥49.0 -
不确定条件下装备剩余寿命预测方法及应用
¥60.4¥99.0 -
新能源汽车高压电用电安全实训
¥31.9¥49.0 -
基于深度学习的复杂退化系统剩余寿命智能预测技术
¥54.4¥89.0 -
火星探测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
¥59.8¥98.0 -
美军联合作战弹药保障
¥35.8¥58.0 -
童装结构设计与制版
¥32.4¥49.0 -
数字信号处理:原理及应用
¥52.8¥69.0 -
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系列丛书 工程结算与决算 第2版
¥37.4¥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