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41305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99
  • 出版时间:2014-08-01
  • 条形码:9787030413055 ; 978-7-03-041305-5

本书特色

变性土(又称膨缩土、膨转土),与地质学的膨胀土同义,唯服务对象有别,研究的土层深度有异。《中国变性土》是一部土壤地理学基础专著,《中国变性土》贯穿变性土发生基本理论、分布规律,依据枟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枠(2001)对数十个典型剖面再诊断鉴定和系统分类命名。借鉴枟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枠(2010),发现我国除潮湿变性土、湿润变性土和干润变性土亚纲外,还具有寒性变性土、干旱变性土和夏旱变性土三个新亚纲,是基于对变性土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和土壤水热状况以及实地调查研究而产生的新认识和新观点。 《中国变性土》共15章,第1章回顾我国变性土研究的成就并作展望;第2章论述变性土的地理分布规律、发生原理、诊断特征和性质的定量化标准;第3~11章分区论述成土条件、典型剖面的诊断和分类,涉及新亚纲和新亚类等论述;第12~15章介绍变性土的肥力、水分物理性质和利用改良措施,以及膨胀土与工程建设和修建梯地保土等。

内容简介

在全球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制的层面上,本著作都是"中国土壤系统分类"14个土纲中,系统阐述中国变性土纲的首部专著。它提供了中国变性土分布图,揭示了中国变性土发生形成的理论基础,论述了全国各主要自然地理区变性土的分布、特性,与分类地位,论证确立了寒变性土亚纲,探讨了国内未曾涉及的地区之变性土的存在及问题。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中国变性土研究的历史回顾及今后任务 1
1.1前人对中国变性土的研究 1 1.1.1早期研究的情况 1 1.1.2全国土壤普查时期 2 1.1.3黄瑞采?吴珊眉等对变性土的研究 3 1.1.4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协作课题组”的研究 4 1.1.5砂姜黑土综合治理的研究 4 1.1.6工程地质学界对膨胀土的研究 5
1.2今后研究任务 5
第2章 中国变性土的地理分布?发生和分类 7
2.1地理分布及规律性 7 2.1.1东北平原寒性变性土?湿润变性土和潮湿变性土散布区 8 2.1.2黄土高原和黄河‐海河平原干润变性土散布区 9 2.1.3淮北平原和山东半岛潮湿变性土分布区 9 2.1.4淮南丘岗和平原湿润变性土散布区 10 2.1.5汉江盆地潮湿变性土集中分布和湿润变性土散布区 10 2.1.6东南沿海和南方丘陵盆地湿润变性土分布和干润变性土散布区 11 2.1.7四川和川西南山间盆地及云贵干润?湿润和潮湿变性土分布区 11 2.1.8内蒙古高原干润变性土和新疆干旱和夏旱变性土散布区 12
2.2形成条件与发生过程 13 2.2.1形成条件 13 2.2.2发生过程 17
2.3黏粒含量和诊断性形态特征 27 2.3.1黏粒含量 27 2.3.2诊断性形态特征 27
2.4土壤系统分类原则?诊断和鉴定 30 2.4.1原则 30 2.4.2建立和应用诊断层和诊断特征 31
2.5变性土不同分类级别的诊断鉴定标准 34 2.5.1土纲(soil order)
34 2.5.2亚纲(suborder)
35
2.5.3土类(great group)
36 2.5.4亚类(subgroup)
37 2.5.5土属(family)
38 2.5.6过渡性变性亚类的鉴定条件 38 2.5.7膨胀土的判定 39
2.6本章小结 42
第3章 东北平原变性土和变性亚类 43
3.1成土条件 43 3.1.1气候 43 3.1.2构造运动和地层 44 3.1.3地形和地貌 45 3.1.4成土母质 46 3.1.5植被和人为活动 47
3.2土壤 48 3.2.1寒性变性土和变性亚类 48 3.2.2湿润变性土和变性亚类 55 3.2.3干润均腐土 57 3.2.4潮湿变性土和变性亚类 58
3.3区域治理和土壤改良 62
3.4本章小结 63
第4章 黄土高原与黄河‐海河平原变性土和变性亚类 65
4.1黄土高原 65 4.1.1成土条件 66 4.1.2前人对本区三趾马红黏土的研究 68 4.1.3土壤 71
4.2黄河‐海河平原 77 4.2.1成土条件 77 4.2.2土壤 80
4.3土壤改良利用 86
4.4本章小结 86
第5章 淮北平原与山东半岛变性土和变性亚类 88
5.1成土因素分析 89 5.1.1气候 89 5.1.2成土母质 89 5.1.3地形 91 5.1.4人为活动 92
5.2形成过程概述 92 5.2.1草甸潜育化 92
5.2.2碳酸盐的集聚 93 5.2.3耕种熟化及脱潜育化过程 93
5.3豫?皖淮北变性土 94 5.3.1概况 94 5.3.2典型剖面形态特征 94 5.3.3土壤分类与命名 99 5.3.4改良利用要点 100
5.4山东泗河平原变性土 101 5.4.1概况 101 5.4.2典型剖面形态特征 101 5.4.3土壤主要理化性质 102 5.4.4黏土矿物组成和含量估测 102 5.4.5土壤分类与命名 103 5.4.6土壤障碍因素 103
5.5山东沂沭河和胶莱平原变性土 103 5.5.1概况 103 5.5.2典型剖面形态特征 103 5.5.3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105 5.5.4黏土矿物组成和含量 106 5.5.5土壤分类与命名 106 5.5.6土壤障碍因素 107
5.6淮北江苏变性土 107 5.6.1概况 107 5.6.2典型剖面形态特征 107 5.6.3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109 5.6.4黏粒的 x射线衍射分析 110 5.6.5土壤分类与命名 110 5.6.6土壤农业利用与管理要点 111
5.7本章小结 112
第6章 淮南丘岗与平原变性土和变性亚类 113
6.1成土条件 114 6.1.1气候 114 6.1.2母质 114 6.1.3地形?地貌 116 6.1.4人为活动 117
6.2土壤 117 6.2.1安徽省江淮地区 117 6.2.2江苏省江淮地区 120
6.3土壤改良利用 127
6.4本章小结 128
第7章 汉江盆地与丘岗变性土和变性亚类 129
7.1成土条件 130 7.1.1气候 130 7.1.2地形 130 7.1.3成土母质 132 7.1.4植被与人为活动 133
7.2土壤 134 7.2.1陕南诸盆地 134 7.2.2南阳盆地 136 7.2.3鄂北丘岗阶地 143 7.2.4江汉平原 145
7.3土壤改良利用 147 7.3.1丘岗阶地变性土地区 147 7.3.2潮湿变性土地区 147
7.4本章小结 148
第8章 东南沿海与南方丘陵地区变性土和变性亚类 149
8.1成土条件 149 8.1.1气候 149 8.1.2成土母质和地貌 150 8.1.3人为活动 153
8.2土壤 153 8.2.1湿润变性土 153 8.2.2干润变性土 166 8.2.3潮湿变性土 168
8.3土壤改良利用 172 8.3.1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172 8.3.2培肥 172 8.3.3工程建设中的土壤改良 172
8.4本章小结 173
第9章 四川与西南山间盆地及三峡库区变性土和变性亚类 174
9.1四川盆地 174 9.1.1成土条件 174 9.1.2土壤 176
9.2川西南山间盆地 182 9.2.1成土条件 182 9.2.2土壤 184
9.3三峡库区 188 9.3.1概况 188 9.3.2成土条件 188 9.3.3土壤 189
9.4土壤改良和防治膨胀土危害措施 192
9.5本章小结 192
第10章 云贵与西藏高原变性土和变性亚类 194
10.1云南和贵州 194 10.1.1成土条件 194 10.1.2土壤 197 10.1.3土壤改良利用 206
10.2西藏高原 206 10.2.1成土条件 207 10.2.2土壤 209
10.3土壤利用 211
10.4本章小结 211
第11章 内蒙古高原与新疆变性土和变性亚类 213
11.1内蒙古高原 213 11.1.1成土条件 213 11.1.2干润变性土 214
11.2新疆 216 11.2.1成土条件 216 11.2.2土壤 223
11.3土壤改良利用 229
11.4本章小结 230
第12章 变性土的肥力?养分监测与培肥 231
12.1土壤养分背景状况及土地利用综述 231 12.1.1东北平原 231 12.1.2黄河‐海河平原 231 12.1.3黄土高原 232 12.1.4淮河流域岗地和低地 232 12.1.5汉江流域丘岗与盆地 233 12.1.6东南沿海玄武岩台地和南方丘陵 233 12.1.7四川盆地 234 12.1.8云贵山间盆地 234
12.2土壤活性有机碳 235
12.3变性土磷素组分与缺磷机制 236 12.3.1有机磷的各组分含量与缺磷机制 236
12.3.2无机磷的分组含量和磷的固定 237
12.4变性土的钾素 238
12.5变性土地区土壤的养分定位观察和培肥———以河南省为例 238 12.5.1土壤养分动态变化 238 12.5.2肥料投入 240 12.5.3土壤改良利用 240 12.5.4土壤利用改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41
第13章 变性土的水分物理性质和农田水利 242
13.1水分物理性质 242 13.1.1土壤容重和孔隙性 242 13.1.2土壤膨胀性 243 13.1.3土壤渗水性 243 13.1.4土壤持水性能 244 13.1.5土壤导水性能 245 13.1.6土壤毛管水上升性能 246 13.1.7土壤水分蒸发性能 248
13.2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改良 249 13.2.1长期施用有机肥的影响 249 13.2.2土壤全方位深松技术 250 13.2.3粉煤灰对土壤不良物理性状改良效果 253
13.3农田水利田间工程 253 13.3.1排水与灌水的原则 254 13.3.2排灌工程的设计 254
第14章 膨胀土与工程建设 256
14.1基本概念和膨胀机理 256 14.1.1基本概念 256 14.1.2膨胀土的类型和膨胀机理 256
14.2膨胀土的分布?成因与类别 257 14.2.1分布 257 14.2.2膨胀土的成因与类别 257
14.3膨胀土的主要特征和特性 258 14.3.1膨胀土的特征 258 14.3.2膨胀土的特性 258
14.4典型膨胀土的结构特征及其性质 259 14.4.1结构特征 259 14.4.2微结构特征 259 14.4.3微结构特征与工程性质 261
14.5工程建设中的膨胀土 265
14.5.1长江三峡库区工程建设中的膨胀土 265 14.5.2南水北调中线的膨胀土 266 14.5.3中小型水利建设中的膨胀土 270 14.5.4大丽铁路工程沿线的膨胀土 271
14.6膨胀土危害的预防和处理 272 14.6.1建筑物地基 273 14.6.2边坡的防护与处理措施 273
第15章 膨胀土区坡地的固地保土 276
15.1膨胀土区农地塌陷与水土流失的原因 276 15.1.1引起土体塌陷与水土流失的内部机理 276 15.1.2引起土体塌陷与水土流失的外部因素 278
15.2膨胀土区农地固地保土的普遍措施 278 15.2.1适地开展以坡改梯为主的工程措施 278 15.2.2推行以等高固氮植物篱为代表的生物措施 278 15.2.3进行作物结构和耕作技术改革 279
15.3膨胀土坡耕地土坎梯地的建造 279 15.3.1梯地建设的原则 279 15.3.2土坎梯地建造的规格 280
15.4土坎梯地的垮坎及其治理 281 15.4.1土坎梯地垮坎的原因 281 15.4.2土坎梯地垮坎的类别 282 15.4.3土坎梯地垮坎的治理 282
参考文献 284
索引 295
后记 301
彩版
展开全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