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10010022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22
- 出版时间:2014-09-01
- 条形码:9787100100229 ; 978-7-100-10022-9
本书特色
本手册汇集古诗文基础知识,为分四大板块: 1. “古代汉语”部分:详解古代基础知识、常见固定格式,详解文言实词180个、虚词36个,比《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实词150个、虚词18个有所扩展,更加适合平时教学的需要。 2. “古代文学”部分:介绍作家作品、古代文体、诗词格律,还专门收集了古代名家名作的并称,适应了阅读和考试的需要,也是一般辞典、手册阙如的。 3. “古代文化常识”部分:讲解天文、历法,地理、区划,职官、任免,学校、科举,以及礼俗、称谓五个栏目,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会有所帮助。 4. “古籍及工具书”部分:介绍常见古籍20部,常用工具书19种,有助于学生拓展阅读视野。 书后并附有四大附录,简明实用,有益于对古诗文的阅读理解及赏析: 1. 文言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简表 2. 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词简表 3. 古入声字今读平声字表 4. 姓氏异读及正音表
内容简介
名师主持编写,该书主编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成人教育杂志的编辑工作,书稿完成后,由北京市海淀区的语文教研员以及出版社资深编审审订,参加编写工作的老师来自北京一零一中学、北京新东方学校和北京铭师堂学校,本手册融合了他们多年的积累和经验 基于初中、高中学生复习应考以及国学教育、大学自主招生的需要,该书以目前使用范围较广的4个版本(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北京版)的中学语文教材为基础,适当扩展,本着精当、好懂、有用的原则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按照教育部“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精选古代诗文知识,帮助师生更好地学习国学文化。 背景介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初中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学生应该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在中考和高考的语文试卷中,涉及古代诗文的试题所占比重历来不小。 现实的情况是,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中国古代诗文知识面较广,而相关的知识材料多是散见于书报杂志或网络当中,查找起来都有其不便之处。中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备考时,亟需一本汇集我国古代诗文基本知识的手册。
目录
古代汉语
一、基础知识 1
古今词义的变化 1
偏义复词 2
名词用如动词 2
使动、意动、为动 2
名词做状语 3
连动式、兼语式 4
兼词 4
双宾语 5
宾语前置 5
定语后置 6
判断句 6
被动句 7
疑问句 7
感叹句 8
倒装句 8
句子成分的省略 9
古音通假 9
读破 10
句读 10
直译和意译 11
二、常见固定格式 12
唯……是……、唯……之(之为)…… 12
无乃……乎、不亦……乎 12
有所……、无所…… 12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矣、其……之谓乎 13
有……者 13
有以……、无以……、足以 13
以为、以……为…… 14
所以 14
如何、奈何、若何,如……何、奈……何、若……何 15
何以……为、何……为 15
何……之有、……于何有、何有于…… 15
得无……乎、得无……耶 16
与……孰、孰与、孰若(如)、与其……孰若 16
三、文言虚词 17
尝 17
但 17
而 18
耳 19
夫 19
盍 20
乎 20
竟 21
颇 22
其 22
岂 23
且 24
然 25
尚 25
甚 26
虽 26
所 26
唯(惟、维) 27
为 28
毋 29
奚 29
焉 29
也 30
以 30
矣 32
抑 32
因 32
犹 33
于 34
欤 34
与 35
哉 35
则 36
辄 36
者 36
之 37
四、文言实词 39
a
爱 39
安 39
按 39
b
备 40
倍 40
被 40
本 40
比 41
鄙 41
兵 41
病 41
伯 42
c
曾 42
察 42
长 43
朝 43
称 43
诚 43
城 44
乘 44
池 44
除 44
传 45
垂 45
辞 45
从 45
d
达 46
殆 46
怠 46
当 46
道 47
得 47
度 48
短 48
多 48
e
恶 49
f
发 49
伐 50
方 50
非 50
负 51
复 51
g
盖 52
躬 52
鼓 52
固 53
故 53
顾 53
归 54
国 54
过 54
h
何 55
恨 55
后(後) 55
胡 56
患 56
会 56
或 56
j
及 57
即 57
疾 58
既 58
假 58
间 59
见 59
解 60
矜 60
尽 61
进 61
就 61
举 62
绝 62
k
堪 63
克 63
l
类 63
怜 63
临 64
令 64
略 64
m
弥 65
名 65
末 65
没 65
莫 66
n
乃 66
内 66
逆 67
p
判 67
屏 67
q
戚 67
期 68
奇 68
迁 68
请 69
穷 69
求 69
去 70
趣 70
劝 70
却 70
r
让 71
如 71
若 71
s
善 72
稍 72
少 73
涉 73
审 73
省 74
胜 74
识 74
使 74
是 75
适 75
书 75
孰 76
属 76
数 76
率 77
说 77
朔 78
私 78
素 78
宿 78
遂 78
t
汤 79
涕 79
通 79
图 79
徒 80
退 80
w
亡 80
王 81
望 81
微 81
文 82
闻 82
务 83
x
悉 83
向 84
相 84
谢 85
信 85
兴 85
行 86
幸 87
休 87
修 87
徐 88
许 88
旋 88
y
阳 88
要 89
业 90
夷 90
宜 90
贻 90
遗 91
易 91
阴 91
引 92
右 92
逾 92
虞 93
狱 93
z
再 93
造 93
贼 94
知 94
旨 94
质 95
治 95
致 96
置 96
诸 96
走 97
卒 97
族 97
左 98
坐 98
古代文学
一、作家与作品 99
《诗经》 99
《楚辞》与屈原 99
《左传》 100
《国语》 100
《战国策》 100
《论语》 101
《墨子》 101
《老子》 101
《庄子》 101
《孟子》 102
《荀子》 102
《韩非子》 102
《吕氏春秋》 103
《孙子》 103
《晏子春秋》 103
《山海经》 103
李斯与《谏逐客书》 103
贾谊 104
《淮南子》 104
司马迁与《史记》 104
刘向与《说苑》《新序》 105
王充与《论衡》 105
班固与《汉书》 105
曹操 105
诸葛亮 106
曹植 106
陈寿与《三国志》 106
干宝与《搜神记》 106
陶渊明 107
范晔与《后汉书》 107
刘义庆与《世说新语》 107
鲍照 107
郦道元与《水经注》 108
刘勰与《文心雕龙》 108
钟嵘与《诗品》 108
徐陵与《玉台新咏》 108
王勃 108
张若虚 109
王之涣 109
孟浩然 109
王昌龄 109
王维 109
李白 110
高适 110
杜甫 110
岑参 111
韦应物 111
韩愈 112
刘禹锡 112
白居易 112
柳宗元 112
李贺 113
杜牧 113
李商隐 113
韦庄 114
李煜 114
范仲淹 114
柳永 114
欧阳修 115
苏洵 115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15
王安石 115
沈括与《梦溪笔谈》 116
苏轼 116
周邦彦 116
李清照 117
陆游 117
朱熹 117
辛弃疾 117
文天祥 118
王实甫与《西厢记》 118
关汉卿 118
《水浒传》 119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119
宋濂 120
刘基 120
吴承恩与《西游记》 120
归有光 120
汤显祖与《牡丹亭》 120
徐弘祖与《徐霞客游记》 121
顾炎武 121
林嗣环 121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121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122
曹雪芹与《红楼梦》 122
袁枚 123
姚鼐 123
龚自珍 123
黄遵宪 123
刘鹗与《老残游记》 124
梁启超 124
二、作家、作品的并称 124
风骚 124
屈宋 124
乐府双璧 125
班马 125
三曹 125
建安七子 125
陶谢 125
竹林七贤 125
初唐四杰 125
王孟 126
高岑 126
李杜 126
三吏三别 126
韩孟 126
韩柳 126
三戒 126
元白 127
小李杜 127
三苏 127
唐宋八大家 127
苏黄 127
苏辛 127
周柳 128
周姜 128
南宋四家 128
元曲四大家 128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 128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 128
临川四梦 128
三言二拍 128
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129
三、文学体裁 129
诗歌 129
古体诗 129
乐府诗 129
近体诗 130
绝句 130
律诗 131
排律 131
辞 131
赋 132
词 132
曲 133
散曲 134
散文 134
铭 135
传记文 135
奏议文 135
议论文 136
说明文 136
杂记文 136
骈文 137
古文 137
小说 138
传奇 138
诗话 138
话本 138
章回小说 139
戏剧 139
杂剧 140
南戏 141
四、诗词格律 141
诗韵 141
平仄 142
粘对 145
孤平 146
三平调 146
拗救 146
一三五不论 147
对仗 147
词韵 148
词牌 149
曲韵 152
曲牌 153
古代文化常识
一、天文、历法 155
天干、地支、六十甲子 155
阴历、阳历、阴阳历 155
<作者简介
张皓,曾任北京景山学校和北京一〇一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受邀赴黑龙江、吉林、青海、江苏、广东、福建、天津等省(市)讲授教学经验,受邀参加北京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主办的**届高考科研讨论会,撰写论文《高考语文命题初探》。主编或参编《初中语文水平自测》、《高中语文水平自测》、《全国著名重点中学师生各科学习方法纵横谈》等图书。2001至2010年被北京教育考试院聘为“高考评价组”成员。2010年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张晓云,曾任北京成人教育音像报刊总社副编审,《北京成人教育》杂志社副社长、副主编。编辑出版教育理论研究及教学参考书多部。审订《成人高考每日一试(语文)》,主编或参编《〈二十四史〉名段高考阅读训练》、 《古代汉语教程》。
-
三国演义-(全二册)
¥9.9¥30.0 -
谈文学
¥6.2¥20.0 -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本
¥6.7¥15.0 -
想念地坛
¥10.4¥36.0 -
趣谈楹联-典藏版
¥5.1¥19.8 -
小王子
¥8.9¥29.8 -
朝花夕拾
¥4.3¥16.8 -
中学文言文解惑
¥7.0¥22.5 -
毛姆短篇小说集
¥14.1¥38.0 -
道德经
¥17.2¥48.0 -
妙品汉字-典藏版
¥4.5¥18.0 -
飘
¥17.2¥35.0 -
艺术卷[先秦-唐]-图解中国文化
¥3.2¥19.8 -
老人与海
¥6.9¥28.0 -
吃透古诗文:夏昆带你学语文(初中卷)
¥15.2¥38.0 -
聊斋志异-(无障碍阅读本)
¥7.0¥26.0 -
悉达多-一首印度的诗
¥25.6¥32.0 -
写作课
¥18.4¥46.0 -
人之初-现代蒙学四十六课
¥7.6¥38.0 -
世说新语
¥10.7¥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