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研究-兼论中国区域经济转型及其路径分异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研究-兼论中国区域经济转型及其路径分异

1星价 ¥40.8 (6.0折)
2星价¥40.8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13867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45
  • 出版时间:2014-06-01
  • 条形码:9787516138670 ; 978-7-5161-3867-0

本书特色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研究——兼论中国区域经济转型及其路径分异》在系统梳理能力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从主体性角度,定义区域自我发展能力为特定区域在区域功能给定的前提下,区域主体在社会经济实践中生成、发育、发挥和提升的能动性。区域主体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主动调适自身社会经济活动方式的过程,就是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培育和提升的过程。本书据此将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区分为个体、企业、政府、组织发展能力等四个方面,同时在广泛借鉴相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衡量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基本框架,从而为分析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相关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内容简介

本书在系统梳理能力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从主体性角度,定义区域自我发展能力为特定区域在区域功能给定的前提下,区域主体在社会经济实践中生成、发育、发挥和提升的能动性。区域主体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主动调适自身社会经济活动方式的过程,就是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培育和提升的过程。本书据此将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区分为个体、企业、政府、组织发展能力等四个方面,同时在广泛借鉴相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衡量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基本框架,从而为分析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相关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目录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价值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价值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与逻辑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逻辑结构  四写作过程与工作特点    (一)写作过程    (二)工作特点**章  相关理论评述  一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理论述评    (一)亚当·斯密关于劳动能力的理论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能力的理论    (三)李斯特关于财富生产能力的理论    (四)阿马蒂亚·森关于可行能力的理论    (五)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关于能力理论研究的拓展    (六)国外其他学者关于发展能力的理论研究    (七)国内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相关理论综述    (八)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理论简要评述  二经济转型理论述评    (一)制度经济学派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    (二)国内学术界关于经济转型的一般理论    (三)关于经济转型路径的国际比较    (四)关于区域转型模式的理论研究    (五)经济转型理论简要评述  三其他相关理论述评第二章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主流经济学语境下的表述  一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概念辨析    (一)能力    (二)发展能力    (三)自我发展能力    (四)区域自我发展能力  二能力需求与能力供给    (一)基本假设    (二)能力需求    (三)能力供给  三能力供求均衡及其能力缺口    (一)模型一:一种能力下的能力缺口及其均衡    (二)模型二:两种能力下的能力缺口及其均衡  四能力的成本收益分析与能力建设路径    (一)能力成本收益分析    (二)区域发展能力建设路径  五简要结语第三章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衡量: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一能力研究的两种范式    (一)客体范式    (二)主体范式    (三)两种研究范式的比照  二个体发展能力    (一)资源占有能力    (二)知识获取能力    (三)资本积累能力    (四)风险承受能力  三企业发展能力    (一)融资能力    (二)研发能力    (三)公共关系能力    (四)盈利能力  四政府发展能力    (一)经济调控能力    (二)社会保障能力    (三)公共服务能力    (四)环境保护能力  五组织发展能力    (一)协调能力    (二)监督能力    (三)社会参与能力  六简要结语第四章  自我发展能力视角下的区域经济:转型路径与能力  导向  一经济转型的要件与机理    (一)经济转型的基本要件    (二)经济转型机理的描述  二中国经济转型的总体轮廓    (一)经济转型的基本导向    (二)经济转型的基本特征  三区域经济转型及其路径比较    (一)区域经济转型    (二)改革开放以来典型区域经济转型路径    (三)典型区域经济转型路径的绩效比较  四区域经济转型的能力导向    (一)初始条件与转型目标选择    (二)市场导向与能力导向的比较    (三)区域转型路径分异与能力差异    (四)能力视角下经济转型的逻辑轨迹  五区域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能力建设    (一)自然资源禀赋与能力建设    (二)地理区位与能力建设    (三)人力资源与能力建设    (四)区域文化与能力建设    (五)区域经济政策与能力建设    (六)地方政府行为与能力建设  六简要结语第五章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演变与评估:基于面板数据  一样本确定、指标选择和计算方法    (一)样本确定    (二)指标选择    (三)计算方法    (四)计算过程  二不同省份自我发展能力的演变与评估    (一)自我发展能力的变迁    (二)基本结论    (三)聚类分析  三典型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演变与评估  四简要结语第六章  典型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剖析:以定西为例  一定西自我发展能力的演变与评估    (一)能力建设的历史基础    (二)改革开放以来自我发展能力的演变    (三)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总体评估  二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建设路径剖析    (一)主体学习与行为模仿    (二)政府思维与职能转变    (三)企业创新与产业振兴    (四)外部驱动与政策支持  三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培育与政府有效介入    (一)政府有效介入及其理论依据    (二)政府有效介入的基本模式    (三)定西发展能力建设中的政府有效介入  四简要结语第七章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与提升:制度设计和政策研讨  一功能约束下的能力建设重点    (一)主体功能区的能力建设重点    (二)典型区域的能力建设重点    (三)西部地区的能力建设重点  二提升西部地区发展能力的制度设计    (一)能力建设的制度缺口    (二)能力建设的制度创新  三特殊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培育:以定西为例    (一)尊重历史传统,汲取历史经验    (二)转变思想观念,变革生存方式    (三)扩大对外交流,提升人力资本    (四)引入外部要素,适应能力建设    (五)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介入结语  一基本结论  二创新之处    (一)基于主体视角尝试构建区域发展能力的分析框架    (二)基于能力视角对我国区域经济转型路径的比较  三不足之处    (一)实证研究中对区域功能定位的舍弃    (二)发展能力衡量指标的独立性问题    (三)组织发展能力研究薄弱    (四)数据可得性的局限  四后续研究    (一)区域功能与发展能力之间的精准匹配    (二)区域功能定位动态变化前提下的能力分析    (三)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准确衡量和长期跟踪    (四)复合型区域发展能力评估体系的构建    (五)定西模式的进一步研究附录参考文献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曹子坚,甘肃会宁人,1967年出生。经济学博士,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转型经济理论、收入分配理论。主持国家级、省级及各类课题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主编系列丛书多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理论参考》,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国民经济管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新思路》等全文转载。曾获甘肃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入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甘肃省领军人才”。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