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利转型-城市贫困的治理实践与范式创新

福利转型-城市贫困的治理实践与范式创新

1星价 ¥29.6 (7.8折)
2星价¥29.6 定价¥3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814116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28
  • 出版时间:2014-12-01
  • 条形码:9787308141161 ; 978-7-308-14116-1

本书特色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需求层次的提升,不同社会阶层对福利需求的异质性越发凸显,福利制度转型和城市贫困治理研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本书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全体人民公平公正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指针,从宏观视角梳理和把握了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与欧洲福利国家改革的模式、经验和举措,并结合转型期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产生的特殊背景和遭受社会排斥的显性表现,探讨了不同福利模式在我国的适用性及其改进策略。本书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富有逻辑、视角新颖的分析框架,实现了从国外到国内、中央到地方、理论到实践等诸多层面的逻辑递推,相关结论对完善我国福利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增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具有积极意义。本书**的亮点在于结合中国社会转型的实际,将制度因素纳入Evers理想福利三角理论的分析框架,以局部均衡模型为依据探讨了城市新贫困群体福利改善的可行路径,提出建立一种福利补偿机制的设想,从而实现了西方福利经济学**研究成果的中国化、大众化。

内容简介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需求层次的提升,不同社会阶层对福利需求的异质性越发凸显,福利制度转型和城市贫困治理研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本书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全体人民公平公正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指针,从宏观视角梳理和把握了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与欧洲福利国家改革的模式、经验和举措,并结合转型期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产生的特殊背景和遭受社会排斥的显性表现,探讨了不同福利模式在我国的适用性及其改进策略。本书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富有逻辑、视角新颖的分析框架,实现了从国外到国内、中央到地方、理论到实践等诸多层面的逻辑递推,相关结论对完善我国福利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增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具有积极意义。本书*大的亮点在于结合中国社会转型的实际,将制度因素纳入evers理想福利三角理论的分析框架,以局部均衡模型为依据探讨了城市新贫困群体福利改善的可行路径,提出建立一种福利补偿机制的设想,从而实现了西方福利经济学*新研究成果的中国化、大众化。

目录

前言Preface导论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二、若干重要概念的界定三、研究范围、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四、预期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章 福利三角理论与社会排斥理论**节 福利三角理论一、福利多元组合与福利三角二、Evers的理想福利三角理论三、制度转型中的福利三角第二节 社会排斥理论一、社会排斥的概念与内涵二、社会排斥的类型与特点三、社会排斥的测量维度本章小结第二章 城市贫困群体与欧洲福利国家的建立**节 市场机制下的福利三角失灵第二节 城市贫困群体及所遭遇的社会排斥一、城市贫困群体的概念与成因二、城市贫困群体遭受社会排斥的显性表现第三节 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理论一、凯恩斯主要的社会福利主张二、国家干预理论的主要内容三、国家干预理论的主要影响第四节 《贝弗里奇报告》与福利国家的建立一、《贝弗里奇报告》的主要内容二、《贝弗里奇报告》的主要影响三、福利国家的建立及其模式特征本章小结第三章 城市贫困群体现象的加剧与欧洲福利国家改革**节 “国家福利主义”的危机一、依赖心理引发的就业危机二、收不抵支引发的财政危机三、人民不满引发的社会危机第二节 “福利社会主义”的兴起一一“第三条道路”改革一、“第三条道路”兴起的历史背景二、“第三条道路”的具体主张~吉登斯的社会福利思想三、“第三条道路”与积极的福利国家第三节 福利国家改革的成就与困惑一、二战后福利国家改革的成就二、城市贫困群体与福利制度冲突的加剧本章小结第四章 转型期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及所遭遇的社会排斥**节 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及其基本特征一、城市新贫困群体概念的界定二、城市新贫困群体与传统贫困群体的区别三、研究城市新贫困群体的现实意义第二节 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产生的特殊背景一、8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制度转型的主要影响二、城市新贫困群体与所有制改革三、城市新贫困群体与产业结构调整四、城市新贫困群体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第三节 城市新贫困群体遭遇的社会排斥——以劳动力市场为例一、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二、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新失业群体遭遇的社会排斥三、转型中的再排斥: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困难本章小结第五章 我国福利制度改革与当前社会福利探讨的理论要点**节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历程一、社会福利制度的初创阶段(20世纪50年代)二、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三、社会福利制度的转型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第二节 传统社会福利政策对贫困问题的解决思路一、1949年以来我国反贫困政策的具体实施二、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反贫穷思想的理论要点三、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反贫穷政策的特点第三节 当前我国社会福利思想探讨的理论要点一、社会福利的价值目标与政策取向二、关于社会福利社会化的理论探讨三、关于社会政策转型的理论探讨本章小结第六章 我国福利制度转型与理想福利三角理论的修正**节 福利三角制度转型在我国的演绎一、市场机制层面的转型二、政府干预层面的转型三、家庭制度层面的转型第二节 对传统社会福利制度假设的修正一、对社会福利政策制定背景的重新思考二、研究视角向社会排斥视角推进的必然第三节 对理想福利三角理论的修正一、基本假设与判断二、制度转型对社会福利影响的分析三、对模型的探索性修正本章小结第七章 案例分析:浙江省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政策创新.**节 调研方案与样本设定第二节 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一、外出动机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二、就业呈现出明显的集聚态势三、返乡意愿和返乡能力“双低”四、对城市的现代化生活有强烈诉求第三节 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人现状及融人困境一、经济收人层面:工资水平和从业方向二、政治权利层面:党团组织和维权投诉三、社会交往层面:与城市居民的主动交往意愿四、心理文化层面:自我认同与返乡意愿第四节 加快包容性发展,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政策建议第八章 研究结论、前景展望与政策建议**节 研究结论第二节 政策启示一、基本原则二、政策建议第三节 创新点与未来研究方向附录一 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现状及城市融入调查问卷附录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主要法律法规条目及颁发机构附录三 “国家福利主义模式”时期西方国家主要的经济社会指标参考文献关键词索引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许光,1981年4月出生,山东粱山人。现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浙江省人口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科学发展观与浙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2013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主要研究方向:福利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流动人口与农民工问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持和参与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在《学术交流》、《经济纵横》、《现代经济探讨》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贸易与经济》全文转载。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