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汉史:生词注音版
读者评分
4.7分

包邮秦汉史:生词注音版

1星价 ¥38.9 (6.7折)
2星价¥38.9 定价¥58.0
商品评论(3条)
fcy***(三星用户)

我写的书评

吕先生是大家,我上大学时是很鄙陋的,当然条件有限,现在我向大家推荐!

2016-09-24 18:00:45
0 0
hes***(三星用户)

文言文,有纰漏

用文言有写的,不是很好读;不过论述独具一格,有借鉴意义。书校勘不好,有错字,注音也有错误。

2016-04-02 18:56:47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447405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672
  • 出版时间:2015-01-01
  • 条形码:9787534474057 ; 978-7-5344-7405-7

本书特色

《秦汉史》是吕思勉先生四部断代史中的第二部,写于20世纪30、40年代之交,初版于1947年,此后多次再版,是近现代研究秦汉时期历史的经典之作。本书沿用先秦史的体例,全书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为政治史,按历史事件的顺序编排;后半部分为文化史,采用分门别类的办法叙述。政治史贯通精当、一气呵成,将中国秦汉时期历史发展的脉络清晰地展现给读者;文化史通过叙述秦汉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与文化学术的历史发展状况,以探求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及对现实的裨益,考证翔实、论见独到。吕先生认为,《秦汉史》“叙西汉人主张改革,直到新莽;及汉武帝之尊崇儒术,为不改革而转入观念论之开端;儒术之兴之真相;秦汉时物价及其时富人及工资之数;选举、刑法、宗教各章节,均有特色”。吕思勉先生研究中国历史自成一格,见解独到,对秦汉时期的社会及政治方面的研究甚为透彻,因此书中将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历史大变动一个分水岭,作为中国社会革命的一个关键点,论述尤为人所叹服。对秦汉帝王的评价,可谓见识卓绝,*是符合人性本质。编者在梳理文稿的过程中,有感于中央电视台于2013年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充分认识到现在中国人中提笔忘字的人越来越多,并且,从节目的现场情况来看,有些汉字的读音似乎也与人们通常记忆中的读音相差甚远。可见现在中国人在文字语言能力方面的逐步弱化。由此想到了国学大师吕思勉先生曾在《白话本国史》中引用《世宗本纪》的一句话(参看原书第二章:南宋金元的兴亡第三节金朝的灭亡):
至于文字语言,或不通晓,是忘本也。
编者认为,喜欢读书的人、尤其是喜欢阅读历史知识的人,一定不是易于忘本之人,但现阶段大多数国人的文字、语言能力却也不容乐观。如果通过阅读本书能够在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对读者的文字、语言能力有所裨益,对于编者而言,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编者进行了大量阅读、对比工作,翻阅各类古书文集,依靠自己所掌握的辨识繁体字及生僻字的能力,以《秦汉史》繁体本为基础,充分尊重原著,尽可能的保留原书内容,并通过查阅《康熙字典》,对文中的生僻字单独标注了拼音,迎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以便读者更能够深入了解历史知识。

内容简介

*好读的秦汉史正史读本,揭开秦汉时期*引人入胜的历史知识。国学大师吕思勉精心创作的断代史经典代表作。一书在手,了解全部秦汉史。吕思勉先生是我国现代重要的史学家,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史学四大家”。本书是*快速、*系统、*经典的国史教材,了解中国历史公认的权威版本。
《秦汉史》是吕思勉先生四部断代史中的第二部,写于20世纪30、40年代之交,初版于1947年,此后多次再版,是近现代研究秦汉时期历史的经典之作。本书沿用先秦史的体例,全书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为政治史,按历史事件的顺序编排;后半部分为文化史,采用分门别类的办法叙述。政治史贯通精当、一气呵成,将中国秦汉时期历史发展的脉络清晰地展现给读者;文化史通过叙述秦汉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与文化学术的历史发展状况,以探求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及对现实的裨益,考证翔实、论见独到。吕先生认为,《秦汉史》“叙西汉人主张改革,直到新莽;及汉武帝之尊崇儒术,为不改革而转入观念论之开端;儒术之兴之真相;秦汉时物价及其时富人及工资之数;选举、刑法、宗教各章节,均有特色”。吕思勉先生研究中国历史自成一格,见解独到,对秦汉时期的社会及政治方面的研究甚为透彻,因此书中将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历史大变动一个分水岭,作为中国社会革命的一个关键点,论述尤为人所叹服。对秦汉帝王的评价,可谓见识卓绝,*是符合人性本质。

目录

目录
**章 总论 1
第二章 秦代事迹 4
**节 始皇治法 4
第二节 始皇拓土 9
第三节 秦之失政 12
第四节 二世之立 16
第三章 秦汉兴亡 20
**节 陈涉首事 20
第二节 刘项亡秦 23
第三节 诸侯相王 31
第四节 楚汉兴亡 35
第四章 汉初事迹 42
**节 高祖初政 42
第二节 高祖翦除功臣 44
第三节 高祖和匈奴 49
第四节 汉初功臣外戚相诛 52
第五节 汉初休养生息之治 61
第六节 封建制度变迁 64
第五章 汉中叶事迹 74
**节 汉代社会情形 74
第二节 儒术之兴 77
第三节 武帝事四夷一 80
第四节 武帝事四夷二 83
第五节 武帝事四夷三 93
第六节 武帝事四夷四 94
第七节 武帝事四夷五 96
第八节 论武帝用兵得失 100
第九节 武帝求神仙 103
第十节 武帝刻剥之政 107
第十一节 巫蛊之祸 113
第十二节 昭宣时政治情形 122
第十三节 昭宣元成时兵事一 125
第十四节 昭宣元成时兵事二 128
第十五节 昭宣元成时兵事三 130
第十六节 昭宜元成时兵事四 131
第六章 汉末事迹 134
**节 元帝宽弛 134
第二节 成帝荒淫 141
第三节 哀帝纵恣 147
第七章 新室始末 153
**节 新莽得政 153
第二节 新室政治上 157
第三节 新室政治下 162
第四节 新莽事四夷 167
第五节 新莽败亡 172
第八章 后汉之兴 179
**节 更始刘盆子之败 179
第二节 光武定河北自立 183
第三节 光武平关中 186
第四节 光武平群雄上 188
第五节 光武平群雄下 192
第九章 后汉盛世 198
**节 光武明章之治 198
第二节 匈奴分裂降附 205
第三节 后汉定西域 211
第四节 汉与西南洋交通 217
第五节 后汉平西羌 220
第六节 后汉开拓西南 222
第七节 后汉时东北诸族 225
第十章 后汉衰乱 231
**节 后汉外戚宦官之祸上 231
第二节 后汉外戚宦官之祸下 238
第三节 后汉羌乱 247
第四节 党锢之祸 253
第五节 灵帝荒淫 255
第六节 后汉中叶后外患 257
第七节 后汉中叶后内乱 260
第十一章 后汉乱亡 267
**节 何进之败 267
第二节 董卓之乱 272
第三节 李傕郭汜之乱 275
第四节 东诸侯相攻 279
第五节 曹操平定北方上 284
第六节 曹操平定北方下 289
第七节 孙氏据江东 297
第八节 赤壁之战 300
第九节 刘备入蜀 305
第十节 曹操平关陇汉中 310
第十一节 刘备取汉中 314
第十二节 孙权取荆州 317
第十二章 三国始末 321
**节 三国分立 321
第二节 三国初年和战 324
第三节 诸葛亮伐魏 328
第四节 魏氏衰乱 333
第五节 魏平辽东 337
第六节 司马氏专魏政 339
第七节 蜀魏之亡 347
第八节 孙吴盛衰 355
第九节 孙吴之亡 360
第十节 三国时四裔情形 365
第十三章 秦汉时社会组织 374
**节 昏制 374
第二节 族制 380
第三节 户口增减 382
第四节 人民移徙 387
第五节 各地方风气 391
第十四章 秦汉时社会等级 397
**节 豪强 397
第二节 奴客门生部曲 400
第三节 游侠 406
第四节 秦汉时君臣之义 411
第五节 士大夫风气变迁 414
第十五章 秦汉时人民生计情形 418
**节 秦汉人訾产蠡测 418
第二节 秦汉时豪富人 421
第三节 秦汉时地权不均情形 423
第四节 汉世禁奢之政 426
第五节 汉世官私振贷 429
第十六章 秦汉时实业 433
**节 农业 433
第二节 工业 437
第三节 商业 440
第四节 钱币 443
第十七章 秦汉时人民生活 450
**节 饮食 450
第二节 仓储漕运籴粜 453
第三节 衣服 455
第四节 宫室 460
第五节 葬埋 465
第六节 交通 471
第十八章 秦汉政治制度 486
**节 政体 486
第二节 封建 488
第三节 官制 495
第四节 选举 510
第五节 赋税 523
第六节 兵制 533
第七节 刑法 544
第十九章 秦汉学术 564
**节 学校 564
第二节 文字 580
第三节 儒家之学 590
第四节 百家之学 603
第五节 史学 610
第六节 文学美术 619
第七节 自然科学 624
第八节 经籍 630
第二十章 秦汉宗教 635
**节 祠祭之礼 635
第二节 诸家方术 641
第三节 五德终始之说 645
第四节 图谶 648
第五节 神仙家 652
第六节 道教之原 655
第七节 佛教东来 659
编后记 662
展开全部

节选

 

 

 

 

 

 

相关资料

前言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也正因为此,现在喜欢阅读中国历史知识书籍的读者越来越多。但这样的读者时常会遇到如下问题。

  首先,在大量关于历史方面的书籍中,为了阐述史实,保证内容的原汁原味,就不得不频繁引用史书上的内容,但正是由于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各种变迁,史书中的大量古汉语词汇中有较多生僻字,这对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而言,只知其音,不知其意,甚至不知其音。

  另外,有些生僻字现在已经不再使用,在很多历史方面的书籍中都留出空白,现代读者已经很难看到古文的原貌。

  再者,编者在梳理文稿的过程中,有感于中央电视台于2013年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充分认识到现在中国人中提笔忘字的人越来越多,并且,从节目的现场情况来看,有些汉字的读音似乎也与人们通常记忆中的读音相差甚远。可见现在中国人在文字语言能力方面的逐步弱化。由此想到了国学大师吕思勉先生曾在《白话本国史》中引用《世宗本纪》的一句话(参看原书第二章:南宋金元的兴亡第三节金朝的灭亡):

   至于文字语言,或不通晓,是忘本也。

  编者认为,喜欢读书的人、尤其是喜欢阅读历史知识的人,一定不是易于忘本之人,但现阶段大多数国人的文字、语言能力却也不容乐观。如果通过阅读本书能够在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对读者的文字、语言能力有所裨益,对于编者而言,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编者进行了大量阅读、对比工作,翻阅各类古书文集,依靠自己所掌握的辨识繁体字及生僻字的能力,以《秦汉史》繁体本为基础,充分尊重原著,尽可能的保留原书内容,并通过查阅《康熙字典》,对文中的生僻字单独标注了拼音,迎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以便读者更能够深入了解历史知识。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中国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出生于书香世家,15岁入县学。12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读史书,了解中国历史。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51年院系合并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生教授。
史学代表作品:《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为代表的四部断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