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晋南北朝隋唐立法与法律体系-(上.下卷)

包邮魏晋南北朝隋唐立法与法律体系-(上.下卷)

1星价 ¥102.4 (8.0折)
2星价¥102.4 定价¥12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14925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760
  • 出版时间:2014-12-01
  • 条形码:9787516149256 ; 978-7-5161-4925-6

本书特色

《魏晋南北朝隋唐立法与法律体系(敕例法典与唐法系源流上下)》以敕例为中心来梳理魏晋南北朝隋唐的立法与法律体系,考证了此期法制发展在各转折点上的史实。其结论是:敕例的主导地位及其与法典的关系,是贯穿于我国帝制时代法制史的根本问题和基本线索。在魏晋至隋唐的法律儒家化进程中,由于全面贯彻礼、法关系准则的需要,尤其是由于其与北朝汉化、改制等历史进程的合拍,导致了一个不断强调法典重要性的历史运动,这就决定了唐代《律》《令》《格》《式》体系的形成。而法律儒家化及相关历史进程在唐代的终结,则决定了这一体系的瓦解,并朝类于秦汉律令体系的方向归复。

内容简介

《魏晋南北朝隋唐立法与法律体系(敕例法典与唐法系源流上下)》以敕例为中心来梳理魏晋南北朝隋唐的立法与法律体系,考证了此期法制发展在各转折点上的史实。其结论是:敕例的主导地位及其与法典的关系,是贯穿于我国帝制时代法制史的根本问题和基本线索。在魏晋至隋唐的法律儒家化进程中,由于全面贯彻礼、法关系准则的需要,尤其是由于其与北朝汉化、改制等历史进程的合拍,导致了一个不断强调法典重要性的历史运动,这就决定了唐代《律》《令》《格》《式》体系的形成。而法律儒家化及相关历史进程在唐代的终结,则决定了这一体系的瓦解,并朝类于秦汉律令体系的方向归复。

目录

引言
上卷
 **章 魏晋以来敕例的编纂与《格》、《式》之源
   **节 从《晋故事》到《梁科》、《陈科》
     一 汉魏“故事”与《晋故事》
     二 《晋故事》的编录与条文形态
     三 从《晋故事》到《梁科》、《陈科》
   第二节 从“干支诏书”到《甲子科》、《甲辰仪》
     一  “法令”与“干支诏书”
     二 《甲子科》与《壬辰仪》
   第三节 从编纂条制到《麟趾格》、《大统式》
     一 敕例在北朝的活跃及“条制”的盛行
     二 北魏编纂敕例的历程
     三 敕例称“格”或“式”的习惯 
     四 《麟趾格》、《大统式》的性质与形态
 第二章 敕例编纂的立法化、法典化及其影响
   **节 敕例编纂的立法化及其影响
     一 《晋书·刑法志》提到的汉代法例编纂之作
     二 敕例编纂立法化与新《律》、《令》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三 敕例编纂立法11三确定了法典与制敕的关系格局
     四 敕例编纂立法化与魏晋以来敕例编纂活动的轴心
   第二节 敕例编纂的法典化及其影响
     一 魏晋以来敕例编纂法典化的途径和趋势
     二 敕例编纂法典化与《律》、《令》关系的定型
     三 敕例编纂法典化与条制的流行
     四 敕例编纂法典化与若干过渡型法典的出现
 第三章 北魏前期立法与《律》、《令》形态、性质的变迁
   **节 天兴“律令”的性质和形态
     一  天兴所定“律令”及其内涵
     二  天兴“律令”的形态和性质深受汉魏影响
     三 《天兴律》应是编集科条诏令而成的条制集
     四 《天兴令》应是相关诏令集
   第二节 神麝四年以来“改定《律》制”
     一 神席四年改定《律》、《令》的几个问题
     二 关于正平元年“改定《律》制”
     三 关于太武帝“改定《律》制”几点认识
   第三节 太和元年至十六年修订《律》、《令》 
     一 孝文帝亲政前后的立法进程及其转折
     二 太和改革与定《律》、《令》的关联 
     三《律》、《令》体制的进化与《太和令》的形态
     四 关于太和元年至十六年立法的几点认识
 第四章 太和十六年后的官制改革与相关诸《令》的修订
   **节 太和以前官制与《令》的状况
     一  官制“旧《令》”的状态
     二 “旧《令》亡失”的背景:制度与《令》体形态
   第二节 “太和中”所定“职令”与孝文帝的官制整改
     一 太和中“职令”即太和十六年所颁官制之《令》
     二 太和十六年“职令”的官制改革内容
     三 太和十六年“职令”在官制改革上的过渡性
   第三节 太和十七年《职员令》与官制诸《令》的演变
   ……
 第五章 北魏后期《令》的修订与颁行
 第六章 北魏的科、格、式与条制
 第七章 北齐与周、隋法律体系的若干问题
下卷
 第八章 《律》、《令》、《格》、《式》体系的形成
 第九章 开元前后《格》、《式》的基本性状
 第十章 《律》、《令》、《格》、《式》体系的变迁
 第十一章 宋初三朝的“例”与规范形态的变迁——以礼例为中心的考察 
 第十二章 中古“制定法运动”与“法律儒家化”进程
 跋语 敕例、法典与中国古代法制的基本特征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楼劲,男,1957年生,浙江绍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