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拓台先驱郑芝龙

拓台先驱郑芝龙

¥10.6 (2.8折) ?
1星价 ¥19.4
2星价¥19.4 定价¥3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475495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57
  • 出版时间:2015-02-01
  • 条形码:9787504754950 ; 978-7-5047-5495-0

本书特色

  《中华商圣系列:拓台先驱郑芝龙》讲述了郑芝龙和郑成功的生平大事、个人气魄、为人处世以及策略掌控,全面展现了郑氏父子的成功绝学,郑芝龙和郑成功的生平大事、个人气魄、为人处世以及策略掌控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全面展现了郑氏父子的成功绝学。

内容简介

  《中华商圣系列:拓台先驱郑芝龙》对郑芝龙和郑成功的生平大事、个人气魄、为人处世以及策略掌控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全面展现了郑氏父子的成功绝学。亦商亦盗,亦臣亦叛!八面玲珑,叱咤台海;慢品郑芝龙经商谋略,细述海商的传奇人生。

目录

**章 进退失据:海商无奈抉择
史无前例的航海壮举
下西洋成千古绝唱
勇于冒险的海上商团
重新戴上“紧箍咒”
当商人变成海盗
倭寇患起的真相
冲破海外贸易的樊笼
隐伏的西方危机

第二章 崭露头角:一代枭雄的崛起
浪迹江湖的少年
西至吕宋,东往日本
宝岛拱手让人
因缘际会,成为海盗龙头
被逼上“梁山”
手下留情的背后
郑芝龙扬名东南

第三章 拓台先驱:成为海上霸主
实现“招安”夙愿
翦灭海上群雄
前所未有的惨败
料罗湾大捷
“混血儿”回到故国
拜“东南文宗”为师
大明王朝日薄西山

第四章 乱世徘徊:奔走新旧政权
“海上马车夫”卷土重来
再败侵略者
夫妻终得团圆
大明王朝的覆灭
“皇帝的新衣”
跻身“开国”重臣

第五章 分道扬镳:父子形同陌路
陷入争权泥潭
忠臣英勇赴死
立场再一次动摇
郑氏父子“隆中对”
靖国难,建奇勋
不拘一格招人才
文韬武略,见识不凡
为自己埋下祸根

第六章 踌躇满志:扯起抗清旗帜
清朝的心腹大患
真招抚,假和谈
亲手关上招抚大门
雄师十万气吞清
目标南京
功败垂成的遗憾
枭雄的没落

第七章 英雄落寞:海商风姿不再
宝岛台湾重回祖国
铲除殖民文化之根
处在两国夹击之下
冲破封锁的枷锁
英雄去世,政权终结
两代人的启示
一个家庭,两条道路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华商圣系列:拓台先驱郑芝龙》:  史无前例的航海壮举3万年前,周口店的“山顶洞人”临海而居,弄潮拾贝,妇女戴上了贝饰项链,开创了原始的海洋文化。’7000年前,浙江的河姆渡人用整木制造船桨,开创“刳木为舟,剡木为楫”的原始航海;6000年前,中国东南沿海的百越人、龙山人驾舟弄潮,随波逐流,逐岛漂航,把有段石锛传遍太平洋诸岛和拉丁美洲西岸;2500年前,在春秋时期的渔猎攻战纹壶,记载了壮观的古代挥戈水战和中国独特的划桨方式;2100年前,汉武帝开辟海上丝绸之路,连接太平洋、印度洋,开通了欧洲、亚洲贸易通道;1200年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将佛经、佛像、佛具以及雕塑、绘画、建筑等唐朝文化传播到日本,成为日本律宗始祖,被封为“大都僧”;600年前的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将世界航海推向了巅峰,为世界大航海的先驱者及“和平航海”的开拓者。  明成祖朱棣选择郑和来统率这支庞大的船队,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也是很得当的。  郑和是云南昆阳人,原姓马,有的书上称他为“马三保”。他们家世奉伊斯兰教,其祖父和父亲都曾去天方(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朝圣,因而被称为“哈只”,意即巡礼人。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军攻灭了云南的梁王政权,郑和被俘人宫,成为宦官,后被朱元璋拨给燕王朱棣听用。郑和在朱棣身边长大,在靖难之役中亲临战阵,“多立奇功”,深受朱棣的赏识和信任。朱棣即位后,命他为内宫监太监,并赐姓为“郑”,从此更名为“郑和”。由这种经历可以看出,郑和是深受明成祖朱棣信任的人。  明成祖朱棣对郑和才能也很了解,知道他堪此重任。据记载,“(郑)和自幼有材智”,“材负经纬,文通孔孟”。有的史书上说“(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帝(明成祖)甚倚信之”。《明书.郑和传》则说他“丰躯伟貌,博辩机敏”。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郑和身材高大,仪表堂堂,既通文墨,又知兵习战,是具有统率才能的人。  明成祖朱棣选中郑和,还有信仰上的原因。郑和出生于伊斯兰世家,他本人是回教徒。郑和在第五次下西洋时,曾亲自到泉州回教先贤墓行香。在南洋一带,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信奉伊斯兰教,阿拉伯诸国更是伊斯兰教的世界。由信仰相同的郑和出使这些国家和地区,自然是很适宜的。  另外,郑和还崇奉佛教。明代宦官“*信因果,好佛者众,其坟必僧寺也”。郑和也不例外。在姚广孝题记《佛说摩利支天经》中说:“今菩萨戒弟子郑和,法名佛善,施财命工刊印流通……”郑和施财刊印佛经,还有个“佛善”的法名,足以证明郑和还是个佛教徒。这对郑和出使也是个有利条件,因为众所周知,在东南亚和南亚一代佛教有很大的势力。  为了郑和能顺利出使,明成祖朱棣十分关心建造海船事宜。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即命福建建造5艘海船,以备下西洋之用。永乐五年(1407年),明成祖又命改造海运船249艘。据《明史.郑和传》记载,这些船只很大,长44丈、宽18丈,可乘千余人。当时,大概只有中国才能建造这么大的船只。这种大船是郑和安全远航的可靠保证。  明成祖朱棣还为郑和组织起人才齐全的出使队伍。郑和这支队伍有2.78万人,除军士外,还有各种行政和后勤人员,像医官、文书、通事(翻译)、火长(船长),凡所需人员,可说是应有尽有。  那么,明成祖朱棣到底为什么这样兴师动众,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命郑和大规模出使呢?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应该说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除了对外友好交往以外,至少还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位后,急需收服民心。从传统上来看,朱棣夺取皇位属于“篡逆”,有悖于封建正统观念,其合法性受到广泛的攻击和怀疑。方孝孺宁被诛“十族”也不为他起草登极诏就是明证。因此,朱棣在大肆诛杀建文旧臣后,迫切需要提高个人声望。在封建专制时代,封建帝王为提高个人声望是不惜任何代价的。明成祖朱棣派郑和出使,“颁正朔”,广施赏赉,以使“太宗文皇帝德泽洋溢天下,施及蛮夷。舟车所至,人力所通,莫不遵亲,执圭捧帛而来朝,梯山航海而进贡”。这种“万邦臣服”“祯祥毕集’’的盛况,可以大大提高皇帝的声望,树立自己“代天行命”的天子形象。这对明成祖朱棣收服民心是大有益处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明代始终存在着所谓“北虏南倭”的压力,深刻地影响了明王朝的内外政策。在明初,南边的倭患尚不甚严重,主要威胁是北边的蒙元残余势力。  蒙元势力虽北走沙漠,但仍保留有一支相当强的军事力量。明太祖朱元璋虽屡次遣将北征,但始终未能根本解决问题。明成祖当燕王时,即与蒙元势力进行过多次交锋,对这种威胁有着十分清楚的认识。他即位不久就长驻北京,摆出与蒙元战斗的姿态.纵观明成祖朱棣的一生,除靖难之役外,他的军事生涯差不多都是与蒙元势力周旋。他曾亲自五征漠北,反击蒙元势力的侵扰。北边的这种形势,使明成祖迫切需要一个安定的南方。通过郑和下西洋,发展和南边诸国的友好关系,正是为了贯彻他的这种战略意图。于是,永乐年间就呈现出这样的局面:在北边是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远征,在南边则是郑和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远航。明成祖用兵于北疆,施德于南方,是威德并举的战略。郑和果然不辱使命,在“下西洋”的过程中“施恩布德”,使双方的友好关系建立并增强起来。终永乐一世,除安南外,南方基本没发生什么战争。明成祖晚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而人贡者殆三十国”。这大部分的功劳应归于郑和的出使。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