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皖北平原地下水安全开采与控制技术

皖北平原地下水安全开采与控制技术

1星价 ¥12.2 (3.2折)
2星价¥11.8 定价¥3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1203638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29
  • 出版时间:2015-01-01
  • 条形码:9787312036385 ; 978-7-312-03638-5

本书特色

地下水是淮北平原的重要供水水源,也是维系区域生态和地质环境的要素之一。近20年来,由于地表水污染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地下水开发规模显著增加,而精细化管理相对滞后,使得局部地下水循环条件发生较大变化,部分城市已出现大范围的降落漏斗和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威胁到城镇供水安全。 因此,在整个流域背景下,从地下水系统和水文地质条件入手,开展地下水情势演变、安全开采量与控制指标的评价研究,揭示在变化条件下地下水资源的演变特征及情势规律,对流域内超采区的状况进行系统分析评价,从流域特点和实际出发,研究安全开采量评价关键技术,并对典型区域的安全开采量进行评价。在地下水情势演变和安全开采量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水资源红线管理的需求,开展地下水管理控制指标研究,加强地下水精细化管理和持续高效利用是必要与迫切的,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内容简介

地下水是皖北平原的重要供水水源,也是维系区域生态和地质环境的要素之一。近20年来,由于地表水污染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地下水开发规模显著增加,而且精细化管理相对滞后,使得局部地下水循环条件发生较大变化,部分城市已出现大范围的降落漏斗和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威胁到城镇供水安全。本书在整个流域背景下,从地下水系统和水文地质条件入手,阐述了地下水情势演变、安全开采量与控制指标的评价研究,揭示了在变化条件下地下水资源的演变特征及情势规律,对流域内超采区的状况进行系统分析评价,从流域特点和实际出发,研究安全开采量评价关键技术,并对典型区域的安全开采量进行评价。

目录

前言(ⅰ)第1章绪论(1) 1.1国内外地下水开发利用及保护管理现状(1) 1.1.1国际现状(1) 1.1.2国内现状(2) 1.2地下水管理与保护研究综述(4) 1.2.1研究意义(4) 1.2.2研究内容(5)第2章皖北平原区概况(6) 2.1自然地理(6) 2.1.1地理位置(6) 2.1.2地形地貌(7) 2.1.3土壤植被(7) 2.1.4水文气候(9) 2.1.5河流水系(10) 2.2社会经济及主要城市概况(10) 2.2.1社会经济概论(10) 2.2.2皖北平原区主要城市概况(11) 2.3区域水文地质条件(13) 2.3.1区域地质特征(13) 2.3.2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划分(15) 2.3.3地下水动态系统(21) 2.3.4地下水水质状况(24) 2.3.5地下水污染(25) 2.4地下水资源量及其分布特点(26) 2.4.1皖北平原浅层地下水资源量(26) 2.4.2皖北平原深层地下水资源量(32) 2.4.3皖北平原裂隙岩溶水资源量(35) 2.4.4皖北平原地下水分布特点(40)第3章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43) 3.1地下水开发利用历史沿革(43) 3.1.1农业灌溉开采地下水发展历程(43) 3.1.2生活供水开采地下水发展历程(44) 3.1.3工业生产开采地下水发展历程(44) 3.1.4地下水开采量的年代变化(45) 3.2地下水开发利用研究(46) 3.2.1开采井数量及水源地分布(46) 3.2.2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47)第4章皖北平原地下水动态与变化规律(54) 4.1水资源演变情势(54) 4.1.1降水量和蒸发量的演变分析(54) 4.1.2地下水埋深的演变分析(68) 4.1.3地下水资源量的演变分析(71) 4.1.4影响水资源演变因子分析(72) 4.2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规律(74) 4.2.1浅层地下水水位动态(74) 4.2.2深层承压水水位动态(81) 4.2.3影响水位因子分析(82) 4.3地下水水质的动态变化规律(85) 4.3.1地下水水质研究方法(85) 4.3.2地下水评价结果(87) 4.3.3地下水质量变化(91) 4.3.4影响地下水质量因子分析(93)第5章地下水安全开采及控制技术(95) 5.1地下水安全开采量概念(95) 5.2浅层地下水安全开采量(96) 5.2.1安全开采系数(96) 5.2.2浅层地下水安全开采量计算(100) 5.3深层承压水安全开采量(101) 5.3.1深层承压水资源特点(101) 5.3.2深层承压水安全开采量计算(102) 5.4裂隙岩溶水安全开采量(107) 5.4.1典型区的计算(107) 5.4.2皖北地区的计算(111) 5.5地下水安全开采潜力研究(112) 5.5.1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113) 5.5.2地下水安全开采类型及开采区划分(116) 5.5.3地下水安全开采潜力分析(118)第6章地下水超采区(125) 6.1皖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承载力研究(125) 6.1.1皖北平原优化层次分析法模糊优选模型(125) 6.1.2皖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127) 6.2地下水超采区划分(128) 6.2.1划分标准(129) 6.2.2浅层地下水超采区划分(130) 6.2.3深层一含、二含承压水超采区划分(134) 6.2.4岩溶水超采区划分(150) 6.3超采区复核(157) 6.3.1与以往成果对比情况(157) 6.3.2复核后保留、增加和取消的超采区(158) 6.4地下水禁采区与限采区划分(159) 6.4.1划分标准(159) 6.4.2限采可行性分析(159) 6.4.3禁采区和限采区划分结果(161)第7章地下水开发利用红线管理(163) 7.1地下水红线“三控”指标(163) 7.1.1开采量控制指标(163) 7.1.2地下水位控制指标(169) 7.1.3水质控制指标(185) 7.2地下水开发利用红线管理方案(189) 7.2.1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方案(189) 7.2.2深层承压水开发利用方案(193) 7.2.3岩溶水开发利用方案(204) 7.2.4地下水水质保护(207) 7.3非工程措施(212) 7.3.1加强行政管理,落实管理责任(212) 7.3.2加强立法工作,健全法律法规(213) 7.3.3开拓投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213) 7.3.4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管理能力(214) 7.3.5健全地下水资源信息发布制度(215) 7.3.6量化监督效果,完善公众参与(216) 第8章成果与建议(217) 8.1研究成果(217) 8.1.1揭示了皖北平原地下水资源情势动态 演变规律(217) 8.1.2完善了地下水安全开采理论(218) 8.1.3开展了地下水超采区划分和评价(219) 8.1.4建立了地下水开发利用“三控”指标体系(220) 8.1.5制定了地下水开发利用红线管理方案(221) 8.2对策建议(222) 8.2.1加快替代水源规划与实施(222) 8.2.2进一步加强地下水监测站网建设(223) 8.2.3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223) 8.2.4加强水文地质勘查及地下水专题研究(223)参考文献(224)附图(231)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刘猛,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工程师,1999年9月至2003年7月,就读于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3年9月至2006年7月,就读于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6年9月就职于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主持中央分成水资源费项目两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