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44915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54
- 出版时间:2015-06-01
- 条形码:9787030449153 ; 978-7-03-044915-3
本书特色
《洱海富营养化控制技术与应用设计》针对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控制技术难点,围绕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控制技术及应用设计主线,以问题分析、技术需求及技术应用设计等为重点,从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控制的角度,按治理历程及技术需求、治理技术及应用设计和管理技术及应用设计三个层面,系统分析了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特征、治理历程、治理技术需求及应用总体设计等内容,从污染源控制、入湖河流治理、湖滨带生态环境特征与生态修复、沉积物氮磷污染控制及生境改善等方面剖析了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控制技术,并给出了应用设计方案建议;从水生态监测及藻类水华应急处理、流域综合管理及环保产业发展等方面,对洱海及流域管理技术进行了梳理,《洱海富营养化控制技术与应用设计》成果可为洱海富营养化控制提供可选的技术和应用设计方案。
内容简介
《洱海富营养化控制技术与应用设计》可供从事湖泊治理、环境工程、环境化学、环境管理、城市规划、水利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研究学者、管理专家及大专院校师生等参考。
目录
前言
**篇洱海富营养化治理历程及技术需求
第1章洱海富营养化治理历程与面临的压力3
1.1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历程回顾3
1.1.1洱海及其流域概况3
1.1.2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历程4
1.2洱海流域已实施的治理工程及控制措施7
1.2.1洱海流域“九五”期间治理工程7
1.2.2洱海流域“十五”期间治理工程8
1.2.3洱海流域“十一五”期间治理工程9
1.2.4洱海流域“十二五”期间治理工程10
1.2.5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控制措施12
1.3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存在的不足与面临的压力15
1.3.1不同类型湖泊治理思路与经验15
1.3.2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存在的不足18
1.3.3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面临的压力和挑战19
1.4本章小结24
第2章洱海富营养化治理转变与取得的成效25
2.1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的转变25
2.1.1从局部治理向全流域保护转变25
2.1.2从单纯的污染治理向保护与治理并重转变26
2.1.3从水污染防治阶段向生态文明建设阶段转变26
2.1.4从政府主管向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转变27
2.1.5从政府出资到全社会多方筹资转变28
2.2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经验及取得的成效28
2.2.1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经验29
2.2.2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取得的成效33
2.3本章小结34
第3章洱海富营养化治理技术需求及总体设计35
3.1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成因及特征35
3.1.1洱海入湖污染负荷及湖滨湿地特征35
3.1.2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特征38
3.1.3洱海水质下降与水生态退化原因41
3.2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要点及技术需求43
3.2.1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43
3.2.2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要点44
3.2.3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技术需求46
3.3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总体设计47
3.3.1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特征及其治理定位47
3.3.2洱海保护与治理规划48
3.3.3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思路50
3.3.4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技术路线52
3.4本章小结53
第二篇洱海富营养化治理技术及应用设计
第4章洱海流域污染源系统控制57
4.1洱海流域污染源状况及控制难点57
4.1.1洱海流域生态敏感性分析57
4.1.2洱海流域主要污染源概况59
4.1.3洱海流域污染源特征及控制难点63
4.2湖泊污染源控制技术65
4.2.1湖泊点源污染控制技术65
4.2.2湖泊面源污染控制技术70
4.3洱海流域污染源控制技术及其适用性77
4.3.1洱海流域污染源控制技术比选的原则77
4.3.2洱海流域污染源控制技术比选的思路80
4.3.3洱海流域点源污染控制技术比选81
4.3.4洱海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比选85
4.3.5洱海流域已应用的污染源控制技术86
4.4洱海流域污染源系统控制方案设计91
4.4.1洱海流域污染源系统控制总体设计思路91
4.4.2洱海流域“两污”控制方案91
4.4.3洱海流域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方案93
4.4.4洱海流域畜禽养殖污染控制方案94
4.4.5洱海流域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修复工程方案94
4.4.6洱海流域旅游污染控制措施95
4.4.7洱海流域工业废水处理与污染控制措施96
4.5本章小结96
第5章洱海入湖河流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98
5.1洱海入湖河流生态环境概况98
5.1.1洱海入湖河流概况98
5.1.2洱海入湖河流环境状况99
5.1.3洱海入湖河流生态状况102
5.1.4洱海入湖河流水质状况107
5.2洱海入湖河流问题诊断109
5.2.1洱海入湖河流污染特征109
5.2.2洱海入湖河流主要环境问题111
5.3入湖河流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113
5.3.1河道外源污染阻截技术113
5.3.2低污染水净化技术115
5.3.3护岸生态修复技术116
5.3.4生态河床构建技术119
5.4洱海已实施的入湖河流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工程121
5.4.1永安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122
5.4.2弥苴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124
5.4.3大理苍山灵泉溪生态环境保护清水入湖工程126
v 5.5洱海入湖河流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方案设计129
5.5.1洱海入湖河流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思路及目标129
5.5.2清水产流区修复131
5.5.3污染源控制132
5.5.4低污染水净化132
5.5.5河流生态修复134
5.5.6湖泊湿地修复135
5.6本章小结138
第6章洱海湖滨带生态环境特征与生态修复139
6.1洱海湖滨带地形地貌及水质特征139
6.1.1洱海湖滨带地形地貌139
6.1.2洱海湖滨带水质141
6.1.3洱海湖滨带底质特征145
6.2洱海湖滨带水生植被分布及特征148
6.2.1洱海湖滨带植被群落类型及分布148
6.2.2洱海湖滨带水生植被特征150
6.3洱海湖滨带主要环境问题及人类活动影响155
6.3.1洱海湖滨带主要环境问题155
6.3.2洱海湖滨带人类活动影响156
6.4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案设计157
6.4.1洱海湖滨带生态恢复工作回顾157
6.4.2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与缓冲带建设新思路160
6.5本章小结163
第7章洱海沉积物氮磷污染及控制分164
7.1洱海沉积物污染分层及氮磷含量164
7.1.1洱海沉积物污染分层及沉积特征164
7.1.2洱海沉积物氮磷含量及分布特征169
7.2洱海沉积物氮磷污染特征与控制分区173
7.2.1洱海沉积物氮磷污染特征173
7.2.2洱海沉积物氮磷释放及负荷贡献176
7.2.3洱海沉积物氮磷污染控制分区179
7.3本章小结183
第8章洱海沉积物氮磷污染控制184
8.1沉积物污染控制技术184
8.1.1自然恢复技术185
8.1.2引水冲刷技术187
8.1.3环保疏浚技术187
8.1.4水体深层曝气技术188
8.1.5覆盖技术189
8.1.6原位钝化技术190
8.1.7化学氧化技术191
8.1.8生物修复技术192
8.1.9电化学修复技术197
8.1.10基于改性土壤的湖泊综合修复技术199
8.2沉积物污染控制技术比选及流程200
8.2.1沉积物污染控制技术比选200
8.2.2沉积物污染控制流程203
8.3洱海沉积物氮磷污染控制方案设计204
8.3.1洱海沉积物氮磷污染控制总体思路204
8.3.2洱海沉积物氮磷污染控制技术方案205
8.3.3洱海沉积物氮磷污染控制效益分析216
8.4本章小结217
第9章洱海主要生境问题与生境改善219
9.1洱海主要生境问题及特征219
9.1.1洱海生境与水生态特征219
9.1.2洱海生境空间特征221
9.1.3洱海生境空间分区221
9.1.4洱海主要生境问题224
9.2洱海生境改善技术需求及技术集成227
9.2.1湖泊生境改善技术227
9.2.2洱海生境改善技术需求235
9.2.3洱海生境改善技术集成236
9.3洱海生境改善技术集成设计及应用方案239
9.3.1洱海生境改善要点240
9.3.2洱海生境改善技术集成应用总体设计242
9.3.3洱海水生植被修复技术集成及设计方案244
9.3.4基于藻类水华控制的洱海生态渔业技术集成及设计方案250
9.4本章小结254
第三篇洱海流域管理技术及应用设计
第10章洱海水生态监测与藻类水华应急处理处置257
10.1洱海水生态状况及其管理理念转变257
10.1.1洱海水生态特点257
10.1.2洱海应由水质管理向水生态综合管理转变258
10.2洱海水生态监测259
10.2.1湖泊水生态监测的必要性259
10.2.2湖泊水生态监测内容及关键技术260
10.2.3洱海水生态监测初步方案设想261
10.3洱海藻类水华应急处理处置方案设计263
10.3.1洱海蓝藻时空分布与水华易发区264
10.3.2国内外蓝藻水华应急处理与处置技术264
10.3.3洱海藻类水华应急处理处置方案设计270
10.3.4洱海藻类水华应急处理处置建议275
10.4本章小结276
第11章洱海及流域综合管理278
11.1洱海及流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278
11.1.1洱海及其流域管理现状282
11.1.2洱海及其流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285
11.2洱海及其流域综合管理目标与策略285
11.2.1洱海管理理念的转变286
11.2.2洱海及流域综合管理目标286
11.2.3洱海及流域综合管理策略286
11.2.4洱海及流域综合管理技术286
11.3洱海及流域综合管理方案设计288
11.3.1洱海污染源管理方案288
11.3.2洱海湖滨缓冲区及湖滨带管理292
11.3.3洱海水生态管理方案296
11.3.4洱海应急管理方案296
11.4本章小结304
第12章洱海流域环保产业发展及应用设计305
12.1环保产业国内外发展现状305
12.1.1相关概念及内涵307
12.1.2国外动态309
12.1.3国内动态
12.2产业发展swot分析311
12.2.1洱海流域环保产业发展现状311
12.2.2产业发展优势311
12.2.3产业发展劣势312
12.2.4产业发展机遇313
12.2.5产业发展挑战 314
12.3洱海流域主导产业发展方案315
12.3.1产业发展总体思路315
12.3.2水处理产业317
12.3.3大气治理产业319
12.3.4资源循环利用产业321
12.3.5生态修复产业324
12.3.6环保服务业326
12.3.7产业发展保障措施329
12.4本章小结332
第13章洱海保护与富营养化治理应关注的几个重点问题333
13.1转变发展思路和湖泊管理理念333
13.1.1做好顶层设计,构建生态文明体系333
13.1.2推动湖泊保护由单纯的水质管理向水生态综合管理转变335
13.2优化国土空间格局336
13.2.1划定红线,给洱海保留基本的生存空间336
13.2.2实施流域分区,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力度336
13.3创新机制与模式336
13.3.1引入市场机制,全面提升洱海保护水平336
13.3.2创新湖泊保护模式337
13.4加强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338
13.4.1加强基础研究338
13.4.2加强技术研发338
13.4.3加强技术集成与综合应用388
13.5洱海保护与富营养化治理展望399
13.5.1对洱海保护与富营养化治理的认识399
13.5.2洱海保护与富营养化治理的基本保障341
13.6本章小结343
主要参考文献345
**篇洱海富营养化治理历程及技术需求
第1章洱海富营养化治理历程与面临的压力3
1.1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历程回顾3
1.1.1洱海及其流域概况3
1.1.2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历程4
1.2洱海流域已实施的治理工程及控制措施7
1.2.1洱海流域“九五”期间治理工程7
1.2.2洱海流域“十五”期间治理工程8
1.2.3洱海流域“十一五”期间治理工程9
1.2.4洱海流域“十二五”期间治理工程10
1.2.5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控制措施12
1.3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存在的不足与面临的压力15
1.3.1不同类型湖泊治理思路与经验15
1.3.2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存在的不足18
1.3.3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面临的压力和挑战19
1.4本章小结24
第2章洱海富营养化治理转变与取得的成效25
2.1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的转变25
2.1.1从局部治理向全流域保护转变25
2.1.2从单纯的污染治理向保护与治理并重转变26
2.1.3从水污染防治阶段向生态文明建设阶段转变26
2.1.4从政府主管向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转变27
2.1.5从政府出资到全社会多方筹资转变28
2.2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经验及取得的成效28
2.2.1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经验29
2.2.2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取得的成效33
2.3本章小结34
第3章洱海富营养化治理技术需求及总体设计35
3.1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成因及特征35
3.1.1洱海入湖污染负荷及湖滨湿地特征35
3.1.2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特征38
3.1.3洱海水质下降与水生态退化原因41
3.2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要点及技术需求43
3.2.1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43
3.2.2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要点44
3.2.3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技术需求46
3.3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总体设计47
3.3.1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特征及其治理定位47
3.3.2洱海保护与治理规划48
3.3.3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思路50
3.3.4洱海水污染与富营养化治理技术路线52
3.4本章小结53
第二篇洱海富营养化治理技术及应用设计
第4章洱海流域污染源系统控制57
4.1洱海流域污染源状况及控制难点57
4.1.1洱海流域生态敏感性分析57
4.1.2洱海流域主要污染源概况59
4.1.3洱海流域污染源特征及控制难点63
4.2湖泊污染源控制技术65
4.2.1湖泊点源污染控制技术65
4.2.2湖泊面源污染控制技术70
4.3洱海流域污染源控制技术及其适用性77
4.3.1洱海流域污染源控制技术比选的原则77
4.3.2洱海流域污染源控制技术比选的思路80
4.3.3洱海流域点源污染控制技术比选81
4.3.4洱海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比选85
4.3.5洱海流域已应用的污染源控制技术86
4.4洱海流域污染源系统控制方案设计91
4.4.1洱海流域污染源系统控制总体设计思路91
4.4.2洱海流域“两污”控制方案91
4.4.3洱海流域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方案93
4.4.4洱海流域畜禽养殖污染控制方案94
4.4.5洱海流域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修复工程方案94
4.4.6洱海流域旅游污染控制措施95
4.4.7洱海流域工业废水处理与污染控制措施96
4.5本章小结96
第5章洱海入湖河流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98
5.1洱海入湖河流生态环境概况98
5.1.1洱海入湖河流概况98
5.1.2洱海入湖河流环境状况99
5.1.3洱海入湖河流生态状况102
5.1.4洱海入湖河流水质状况107
5.2洱海入湖河流问题诊断109
5.2.1洱海入湖河流污染特征109
5.2.2洱海入湖河流主要环境问题111
5.3入湖河流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113
5.3.1河道外源污染阻截技术113
5.3.2低污染水净化技术115
5.3.3护岸生态修复技术116
5.3.4生态河床构建技术119
5.4洱海已实施的入湖河流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工程121
5.4.1永安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122
5.4.2弥苴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124
5.4.3大理苍山灵泉溪生态环境保护清水入湖工程126
v 5.5洱海入湖河流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方案设计129
5.5.1洱海入湖河流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思路及目标129
5.5.2清水产流区修复131
5.5.3污染源控制132
5.5.4低污染水净化132
5.5.5河流生态修复134
5.5.6湖泊湿地修复135
5.6本章小结138
第6章洱海湖滨带生态环境特征与生态修复139
6.1洱海湖滨带地形地貌及水质特征139
6.1.1洱海湖滨带地形地貌139
6.1.2洱海湖滨带水质141
6.1.3洱海湖滨带底质特征145
6.2洱海湖滨带水生植被分布及特征148
6.2.1洱海湖滨带植被群落类型及分布148
6.2.2洱海湖滨带水生植被特征150
6.3洱海湖滨带主要环境问题及人类活动影响155
6.3.1洱海湖滨带主要环境问题155
6.3.2洱海湖滨带人类活动影响156
6.4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案设计157
6.4.1洱海湖滨带生态恢复工作回顾157
6.4.2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与缓冲带建设新思路160
6.5本章小结163
第7章洱海沉积物氮磷污染及控制分164
7.1洱海沉积物污染分层及氮磷含量164
7.1.1洱海沉积物污染分层及沉积特征164
7.1.2洱海沉积物氮磷含量及分布特征169
7.2洱海沉积物氮磷污染特征与控制分区173
7.2.1洱海沉积物氮磷污染特征173
7.2.2洱海沉积物氮磷释放及负荷贡献176
7.2.3洱海沉积物氮磷污染控制分区179
7.3本章小结183
第8章洱海沉积物氮磷污染控制184
8.1沉积物污染控制技术184
8.1.1自然恢复技术185
8.1.2引水冲刷技术187
8.1.3环保疏浚技术187
8.1.4水体深层曝气技术188
8.1.5覆盖技术189
8.1.6原位钝化技术190
8.1.7化学氧化技术191
8.1.8生物修复技术192
8.1.9电化学修复技术197
8.1.10基于改性土壤的湖泊综合修复技术199
8.2沉积物污染控制技术比选及流程200
8.2.1沉积物污染控制技术比选200
8.2.2沉积物污染控制流程203
8.3洱海沉积物氮磷污染控制方案设计204
8.3.1洱海沉积物氮磷污染控制总体思路204
8.3.2洱海沉积物氮磷污染控制技术方案205
8.3.3洱海沉积物氮磷污染控制效益分析216
8.4本章小结217
第9章洱海主要生境问题与生境改善219
9.1洱海主要生境问题及特征219
9.1.1洱海生境与水生态特征219
9.1.2洱海生境空间特征221
9.1.3洱海生境空间分区221
9.1.4洱海主要生境问题224
9.2洱海生境改善技术需求及技术集成227
9.2.1湖泊生境改善技术227
9.2.2洱海生境改善技术需求235
9.2.3洱海生境改善技术集成236
9.3洱海生境改善技术集成设计及应用方案239
9.3.1洱海生境改善要点240
9.3.2洱海生境改善技术集成应用总体设计242
9.3.3洱海水生植被修复技术集成及设计方案244
9.3.4基于藻类水华控制的洱海生态渔业技术集成及设计方案250
9.4本章小结254
第三篇洱海流域管理技术及应用设计
第10章洱海水生态监测与藻类水华应急处理处置257
10.1洱海水生态状况及其管理理念转变257
10.1.1洱海水生态特点257
10.1.2洱海应由水质管理向水生态综合管理转变258
10.2洱海水生态监测259
10.2.1湖泊水生态监测的必要性259
10.2.2湖泊水生态监测内容及关键技术260
10.2.3洱海水生态监测初步方案设想261
10.3洱海藻类水华应急处理处置方案设计263
10.3.1洱海蓝藻时空分布与水华易发区264
10.3.2国内外蓝藻水华应急处理与处置技术264
10.3.3洱海藻类水华应急处理处置方案设计270
10.3.4洱海藻类水华应急处理处置建议275
10.4本章小结276
第11章洱海及流域综合管理278
11.1洱海及流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278
11.1.1洱海及其流域管理现状282
11.1.2洱海及其流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285
11.2洱海及其流域综合管理目标与策略285
11.2.1洱海管理理念的转变286
11.2.2洱海及流域综合管理目标286
11.2.3洱海及流域综合管理策略286
11.2.4洱海及流域综合管理技术286
11.3洱海及流域综合管理方案设计288
11.3.1洱海污染源管理方案288
11.3.2洱海湖滨缓冲区及湖滨带管理292
11.3.3洱海水生态管理方案296
11.3.4洱海应急管理方案296
11.4本章小结304
第12章洱海流域环保产业发展及应用设计305
12.1环保产业国内外发展现状305
12.1.1相关概念及内涵307
12.1.2国外动态309
12.1.3国内动态
12.2产业发展swot分析311
12.2.1洱海流域环保产业发展现状311
12.2.2产业发展优势311
12.2.3产业发展劣势312
12.2.4产业发展机遇313
12.2.5产业发展挑战 314
12.3洱海流域主导产业发展方案315
12.3.1产业发展总体思路315
12.3.2水处理产业317
12.3.3大气治理产业319
12.3.4资源循环利用产业321
12.3.5生态修复产业324
12.3.6环保服务业326
12.3.7产业发展保障措施329
12.4本章小结332
第13章洱海保护与富营养化治理应关注的几个重点问题333
13.1转变发展思路和湖泊管理理念333
13.1.1做好顶层设计,构建生态文明体系333
13.1.2推动湖泊保护由单纯的水质管理向水生态综合管理转变335
13.2优化国土空间格局336
13.2.1划定红线,给洱海保留基本的生存空间336
13.2.2实施流域分区,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力度336
13.3创新机制与模式336
13.3.1引入市场机制,全面提升洱海保护水平336
13.3.2创新湖泊保护模式337
13.4加强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338
13.4.1加强基础研究338
13.4.2加强技术研发338
13.4.3加强技术集成与综合应用388
13.5洱海保护与富营养化治理展望399
13.5.1对洱海保护与富营养化治理的认识399
13.5.2洱海保护与富营养化治理的基本保障341
13.6本章小结343
主要参考文献345
展开全部
本类五星书
本类畅销
-
昆虫采集制作及主要目科简易识别手册
¥17.5¥50.0 -
勒维特之星-大发现系列丛书
¥4.0¥16.0 -
昆虫的生存之道
¥14.1¥38.0 -
改变世界的发现
¥16.8¥48.0 -
喜马拉雅山珍稀鸟类图鉴
¥27.9¥68.0 -
声音简史
¥30.2¥52.0 -
星空探奇
¥14.4¥39.0 -
宇宙与人
¥12.3¥35.0 -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二十讲
¥15.1¥43.0 -
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
¥14.7¥39.8 -
古文诗词中的地球与环境事件
¥9.8¥28.0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发明与发现
¥14.4¥48.0 -
图说相对论(32开平装)
¥17.0¥46.0 -
走进天文
¥12.3¥35.0 -
几何原本
¥61.8¥93.6 -
宇宙、量子和人类心灵
¥43.5¥58.0 -
离散数学(第六版)
¥32.4¥49.9 -
自然感悟丛书街巷里的四季:成都草木寻踪
¥33.0¥50.0 -
民国时期机电技术
¥15.8¥45.0 -
不匹配的一对:动物王国的性别文化
¥24.4¥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