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错案的哲学-刑事诉讼认识论

包邮错案的哲学-刑事诉讼认识论

1星价 ¥38.9 (8.1折)
2星价¥38.9 定价¥4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125954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62
  • 出版时间:2015-06-01
  • 条形码:9787301259542 ; 978-7-301-25954-2

本书特色

《错案的哲学:刑事诉讼认识论》:刑事诉讼,既然以发现案件事实为目标,那么它就必须要致力于解决以下三个问题:首先,必须要*大限度地减少错案的发生;其次,当错误不可避免时,应当以社会认可的价值偏好分配错误;*后,当发现真实与人权保障等其他价值目标发生冲突时,尽可能以不损害真相发现的方案化解冲突。如果一个国家的刑事司法以发现真相作为主要目标,那么刑事程序规则和刑事证据规则,都应当*大限度地以此作为创设及改革的标准。

内容简介

《错案的哲学:刑事诉讼认识论》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一是如何减少错误;二是在错误不可避免时,如何分配两种不同类型的错误(错判有罪和错判无罪);三是如何调和减少错误与其他非认知论的价值目标(如效率、各种各样的权利等)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这无疑是中国学界、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大众都非常关心的“元问题”。尤其是劳丹教授有关两种错误如何分配的理论,令人耳目一新,却是一个几乎被中国学界忽视的问题。

目录

引言 思考法律中的错误
**编 分配错误
**章 破解合理怀疑
第二章 固定证明标准
第三章 清白、证明责任和积极辩护的难题
第二编 证据规则和程序规则的缺陷
第四章 评价证据和程序
第五章 沉默的被告人、沉默的证人和麻木的陪审员
第六章 口供、毒果和其他的排除规则
第七章 双重危险和错判无罪:让罪犯和法官摆脱困境?
第八章 错误规则的可疑动机:价值冲突
索引
译后记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简而言之,劳丹以一种头脑冷静的、单刀直入的和理性的哲学视角,解构了美国刑事诉讼,刻下了现代哲学研究的鲜明痕迹——训练有素、睿智深刻——极其缜密的思维,就像一束激光,聚焦于研究主题,就所研究问题,进行了尽可能深刻的分析。
  ——ronald j. allen
  《刑事诉讼认识论》以观察者的视角展现了刑事审判的问题。该视角具有它的优点:劳丹从基础性的原则,而不是具体实践,开始他的研究,正确地揭露了植根于该领域内的某些划分所存在的问题,例如,把刑事证据和刑事程序当成不同的学科,确实非常奇怪。
  ——mike redmayne
  劳丹,虽然不是一个法律人,但他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一直在思考、撰写有关事实、证据和认知的一般性问题。尽管没有受到任何正式的法律训练,他对所讨论的大部分问题,均已融会贯通,并洞察细微,为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michael s. pardo


作者简介

拉里 劳丹(Larry Laudan),1941年生于得克萨斯州奥斯汀,21岁毕业于堪萨斯大学物理系,1965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伦敦大学、匹兹堡大学、弗吉尼亚工学院、夏威夷大学、得克萨斯大学法学院及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他是美国当代*负盛名的科学哲学家和认识论学家之一,美国前哲学学会分会主席。他在科学哲学和认识论哲学领域内的代表作主要为《进步及其问题:科学增长理论刍议》(1977)、《科学与假设》(1981)、《科学与价值》(1984)、《科学与相对主义:科学哲学对话》(1990)、《风险论》(1995)、《超越实证主义与相对主义》(1996)和《前方的危险》(1997)。自2002年开始,他的研究兴趣转向刑事证据学,开创了刑事司法认识论哲学研究的先河,集中体现在《刑事诉讼认识论》(2006)之中,在刑事法学界、证据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译者李昌盛,1977年8月生,安徽六安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首批重庆市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第二届重庆市中青年法学专家,主要从事刑事诉讼法学和证据学的教学研究。已在《清华法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一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3项,研究成果曾获得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7次。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