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

山西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

1星价 ¥20.9 (5.5折)
2星价¥20.9 定价¥3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162100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07
  • 出版时间:2015-06-01
  • 条形码:9787511621009 ; 978-7-5116-2100-9

本书特色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森林地处暖温带区,是我国北方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作为煤炭大省和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省的经济具有典型的高碳特征,这使得其在全国乃至全球低碳经济的浪潮中形势不容乐观。因此,本书研究基于实地样点综合调查,分析不同物种(器官)碳含量差异;基于4个树种的解析木实测数据,建立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异速生长模型;基于土壤剖面实测数据,揭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格局;基于对天然林和人工林碳库大小的调查,比较不同林型的碳库大小,揭示不同林型的固碳潜力;基于实地样点综合调查,得出山西省不同起源、不同龄组森林类型碳密度及其分配格局,并结合山西省森林资源连续4期清查数据,得出山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综合探讨了山西省不同起源、不同龄组森林类型的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碳储量及其分布规律与影响机制,为山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的合理经营、林业可持续发展及碳汇功能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对山西省在碳平衡交易中争取主动,大力发展碳汇林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本书还可为我国区域性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估算提供数据支持和进一步评价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的贡献等提供素材。

内容简介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森林地处暖温带区,是我国北方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作为煤炭大省和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省的经济具有典型的高碳特征,这使得其在全国乃至全球低碳经济的浪潮中形势不容乐观。因此,本书研究基于实地样点综合调查,分析不同物种(器官)碳含量差异;基于4个树种的解析木实测数据,建立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异速生长模型;基于土壤剖面实测数据,揭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格局;基于对天然林和人工林碳库大小的调查,比较不同林型的碳库大小,揭示不同林型的固碳潜力;基于实地样点综合调查,得出山西省不同起源、不同龄组森林类型碳密度及其分配格局,并结合山西省森林资源连续4期清查数据,得出山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综合探讨了山西省不同起源、不同龄组森林类型的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碳储量及其分布规律与影响机制,为山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的合理经营、林业可持续发展及碳汇功能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对山西省在碳平衡交易中争取主动,大力发展碳汇林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本书还可为我国区域性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估算提供数据支持和进一步评价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的贡献等提供素材。

目录

序 
**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估算方法 
1.2.2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进展 
1.2.3面临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位置与范围 
2.1.2 自然环境 
2.1.3 社会经济 
2.1.4 环保绿化 
2.2 研究方法 
2.2.1 资料收集 
2.2.2 林分类型划分 
2.2.3 标准地设置 
2.2.4 调查取样 
2.2.5 异速生长方程构建 
2.2.6 碳含量和碳密度测定 
2.2.7 基于森林清查数据估算碳储量 
2.3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单木生物量分配格局与异速生长模型构建 
3.1 研究区概况 
3.2 研究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材料 
3.2.2 研究方法 
3.2.3 模型结构设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单木生物量分配格局 
3.3.2 单木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构建 
3.3.3 单木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选择 
3.4 小结 
3.4.1 单木生物量分配格局 
3.4.2 单木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 
第四章 山西森林生态系统碳含量分析 
4.1 乔木层碳含量 
4.1.1 山杨乔木层碳含量 
4.1.2 油松乔木层碳含量 
4.1.3 侧柏乔木层碳含量 
4.1.4 辽东栎乔木层碳含量 
4.1.5 落叶松乔木层碳含量 
4.1.6 刺槐乔木层碳含量 
4.1.7 白桦乔木层碳含量 
4.1.8 不同林种乔木层碳含量比较 
4.1.9 阔叶林和针叶林乔木层碳含量 
4.2 灌木层碳含量 
4.2.1 山杨林灌木层碳含量 
4.2.2 油松林灌木层碳含量 
4.2.3 侧柏林灌木层碳含量 
4.2.4 辽东栎林灌木层碳含量 
4.2.5 落叶松林灌木层碳含量 
4.2.6 刺槐林灌木层碳含量 
4.2.7 白桦林灌木层碳含量 
4.2.8 不同林种林下灌木层碳含量比较 
4.2.9 阔叶林和针叶林灌木层碳含量 
4.3 草本层碳含量 
4.3.1 山杨林草本层碳含量 
4.3.2 油松林草本层碳含量 
4.3.3 侧柏林草本层碳含量 
4.3.4 辽东栎林草本层碳含量 
4.3.5 落叶松林草本层碳含量 
4.3.6 刺槐林草本层碳含量 
4.3.7 白桦林草本层碳含量 
4.3.8 不同林种林草本层碳含量比较 
4.3.9 阔叶林和针叶林草本层碳含量 
4.4 枯落物层碳含量 
4.5 土壤层容重与碳含量 
4.5.1 山杨林土壤层容重与碳含量 
4.5.2 油松林土壤层容重与碳含量 
4.5.3 侧柏林土壤层容重与碳含量 
4.5.4 辽东栎林土壤层容重与碳含量 
4.5.5 落叶松林土壤层容重与碳含量 
4.5.6 刺槐林土壤层容重与碳含量 
4.5.7 白桦林土壤层容重与碳含量 
4.5.8 不同林种土壤层容重与碳含量比较 
4.6 小结 
第五章 山西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与碳密度特征 
5.1 乔木层生物量与碳密度 
5.1.1 不同林分乔木层生物量与碳密度 
5.1.2 不同起源乔木层生物量与碳密度 
5.1.3 不同龄组乔木层生物量与碳密度 
5.1.4 不同器官乔木层生物量与碳密度 
5.2 灌木层生物量与碳密度 
5.2.1 不同林分灌木层生物量与碳密度 
5.2.2 不同起源灌木层生物量与碳密度 
5.2.3 不同龄组灌木层生物量与碳密度 
5.2.4 不同器官灌木层生物量与碳密度 
5.3 草本层生物量与碳密度 
5.3.1 不同林分草本层生物量与碳密度 
5.3.2 不同起源草本层生物量与碳密度 
5.3.3 不同龄组草本层生物量与碳密度 
5.3.4 不同器官草本层生物量与碳密度 
5.4 枯落物层生物量与碳密度 
5.4.1 不同林分枯落物层生物量与碳密度 
5.4.2 不同起源枯落物层生物量与碳密度 
5.4.3 不同龄组枯落物层生物量与碳密度 
5.5 土壤层碳密度 
5.5.1 不同林分土壤层碳密度特征 
5.5.2 不同起源林分土壤层碳密度特征 
5.5.3 不同龄组林分土壤层碳密度 
5.6 山西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与碳密度 
5.6.1 不同林分生态系统生物量与碳密度 
5.6.2 不同起源生态系统生物量与碳密度 
5.6.3 不同龄组生态系统生物量与碳密度 
5.7 小结 
第六章 山西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动态特征 
6.1 不同林分生态系统碳储量动态特征 
6.2 不同起源生态系统碳储量动态特征 
6.3 不同龄组生态系统碳储量动态特征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3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点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ⅰ:山西连续4期森林清查统计表 
附录ⅱ:山西森林主要植物名录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王宁,1977年出生,陕西合阳县人,2001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专业,获学士学位;2005年硕士毕业于新疆农业大学林学院森林经理学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2014年博士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生态环境工程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现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资源与环境系任教,讲师。先后主持和参加过校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林业局实施的林业科技支撑计划、中科院战略先导碳专项专题等项目多项,发表论文10余篇。   富丰珍,1981年出生,新疆塔城市人,2004年毕业于新疆农业大学林学院经济林专业,获学士学位;2007年硕士毕业于新疆农业大学林学院森林培育学专业(北京农学院完成硕士论文实验),获农学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森林培育学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现于黑龙江省大庆市林业局工作,博士,高级工程师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