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书院
读者评分
4.8分

中国古代书院

¥9.0 (3.6折) ?
1星价 ¥13.5
2星价¥13.5 定价¥2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4条)
***(二星用户)

挺好的一本书,内容丰富

闲来翻翻很有意思,比刷手机舒服。恰好也可以做旅行的参考啦。对古代人的生活还挺向往的,有空去逛逛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去感受一下。

2023-10-14 09:54:34
0 0
***(三星用户)

还行吧,里面的字体有些累。

2021-08-31 17:31:32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4485748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81
  • 出版时间:2015-08-01
  • 条形码:9787504485748 ; 978-7-5044-8574-8

本书特色

陈薛俊怡编著的这本《中国古代书院》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分四章,分别介绍了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书院管理制度、名院名人和书院文化。全书知识性、文化性、可读性都很强。读罢此书,喜欢中国古代书院的读者大致能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了。

内容简介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延续了一千多年。考察书院萌芽、发展、鼎盛、演变的漫长历史,能够使我们更加完整、深刻、合乎历史地认识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陈薛俊怡编著的这本《中国古代书院》分为书院发展史、书院制度、名院名人寻踪与书院文化集萃四个部分,系统叙述了我国古代书院的演变历程,以期为人们追忆书院历史、从古代书院中汲取办学智慧打开一扇窗。

目录

**章 书院发展史
**节 古代书院概况
古代书院综述
书院的模式与功能解析
相对自由的精神领地
百花齐放的大学之道
第二节 萌芽时期的唐、五代书院
唐代:古代书院的萌芽
唐代书院产生的历史原因
逐渐成长的五代十国书院
第三节 走向成熟的两宋书院
宋代书院的兴起
三兴官学:书院的挑战与机遇
南宋书院的繁荣与梦想
第四节 不断扩张的元代书院
元代书院的发展
元代的文教方针及书院政策
元代书院的发展和官学化
元政府的书院政策
元代书院的特点
第五节 明代书院的发展与劫难
明代的文教政策与书院
明代书院的讲会和学风
明代书院的劫难
明代书院的特征
第六节 清代书院的繁荥与衰落
清代的文教政策和书院发展
清代书院的普及
同光中兴:书院*后的华章
书院的废改
清代书院的发展特点
第二章 书院管理制度
**节 书院组织与管理系统
书院组织与管理系统
书院组织与管理系统的特点
第二节 书院的教学制度
分科制度
课程制度
学规制度
考课制度
第三节 书院的藏书与刻书制度
书院藏书的起源
书院藏书的发展
书院藏书的来源
书院藏书的特点
书院藏书的地位和作用
书院刻书的发展
书院刻书的意义与作用
第四节 书院的祭祀制度
祭祀的对象
祭祀的仪式
书院祭祀的影响
第五节 书院的经费管理制度
书院经费的来源
书院经费的使用
第六节 书院章程
雷致亨:燕平书院章程
龙冈书院章程
广泽书院新定条规
傅兰雅:格致书院会讲西学章程
高贲亨:洞学十戒
邵锐:白鹿洞书院禁约
蔚礼贤:礼贤书院更定章程
第七节 中国书院学规
吕祖谦:丽泽书院学规
仁文书院讲规
刘良璧:海东书院学规
唐鉴:道乡书院学规
第三章 名院名人寻踪
**节 中国著名书院寻踪
岳麓书院
白鹿洞书院
嵩阳书院
莲池书院
睢阳书院
东林书院
石鼓书院
武夷精舍
九峰书院
象山书院
龙江书院
丽泽书院
鹅湖书院
广雅书院
第二节 中国书院名人
张说与集贤书院
胡瑗与泰山书院
二程与嵩阳书院
朱熹与白鹿洞书院
鹅湖之会
草庐先生吴澄
王守仁与龙岗书院
东林先生顾宪成
黄宗羲与证人书院
颜元与漳南书院
第四章 书院文化集粹
**节 书院及其文化功能
书院的文化传播功能
书院的文化创新功能
第二节 书院文化透视
制度规范化的私学
书院文化与中华文明
第三节 书院楹联精华
汇芳书院楹联
海阳书院楹联
漳南书院楹联
崇实书院楹联
长白书院楹联
震川书院楹联
钟山书院楹联
东坡书院楹联
东林书院楹联
正谊书院楹联
五峰书院楹联
巢湖书院楹联
南溪书院楹联
白鹿洞书院楹联
鹅湖书院楹联
象山书院楹联
嵩阳书院楹联
紫阳书院楹联
广雅书院楹联
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书院》:  有元一代,以理学后先倡和,为海内师资者,南有吴澄,北有许衡。  吴澄(1249—1333年),字幼清,抚州崇仁(今江西乐安)人。因好友程钜夫将其居室题为“草庐”,因此人们都称他为草庐先生。  吴澄自幼聪敏过人,据载他“五岁而读书,七岁而能声对,九岁而能诗赋,十有三岁而应举之文尽通”,在乡学考试中每次都是**名。他的勤奋好学也名闻乡里,据说吴澄读书通宵达旦,不知疲倦,他的母亲为此忧心忡忡,怕对他的身体健康不利,于是限制了他的灯油。吴澄用自己节省出来的钱悄悄买来油烛,待母亲熟睡后又继续学习。16岁是吴澄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他随祖父到抚州参加乡试,虽然祖父不幸落第,但他却幸运地认识了名儒程若庸。程若庸是朱熹的三传弟子,时为抚州临汝书院山长,吴澄因此进入临汝书院,拜程若庸为师,并在此结识此后一生的挚友——程若庸的侄儿程钜夫。  在程氏门下吴澄顿悟学问并不仅仅只有诗词记诵,学习的目的除应付举业之外,还可求得圣贤之道。  他曾著书说“道之大原出于天,神圣继之”。至此,吴澄也立志追求“圣贤之学”,从此淡泊名利。  当然,淡泊并不意味着他完全放弃了做官人仕的想法。度宗咸淳六年(1270年)吴澄乡试中举,随即向地方官上书,希望通过荐举的方式进入仕途,但愿望落空。第二年,吴澄即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但名落孙山。此次科考的失败使吴澄彻底断了科考的念头。  抚州被元军攻破后,吴澄隐居到了布水谷,潜心研究学问。  吴澄此后的经历即由他所生活的特定时期所决定——蒙元代宋,不得已行走于出仕与归隐之间。在时人看来,蒙元代宋不是一般的王朝更替,而是“异族”入主中原,受教于朱熹忠孝节义的儒林人士因此遭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他们处在了人生道路选择的十字路口:改头换面事新朝兼济天下或做坚定的前朝遗民独善其身。吴澄该何去何从?至元十三年(1278年),临安城破的第三天,吴澄即作《伯夷传》,列举孔子、孟子、韩非子对于伯夷、叔齐的评价,赞赏伯夷、叔齐恪守君臣伦理的政治操守。这实际上就是吴澄面对朝代更替何去何从的个人宣言。  但是事与愿违。吴澄在当时的影响太大,以至于元代朝廷总是忘不了他,屡屡诏请,他想隐也难。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程钜夫奉诏到江南寻访名士时,即找到吴澄,力请他出仕,吴澄则以母亲年老需要照顾为由婉言谢绝。后来程钜夫以请吴澄北游中原山川胜景为由才赚得吴澄到达大都。到大都后,程钜夫再次劝吴澄人仕,吴澄仍以母老为由力辞,并很快南归抚州草庐读书授徒。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吴澄母丧服满,朝廷再诏吴澄应奉翰林文字、登仕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吴澄这次已不能以母老为由了,于是写信给荐举他的董士选,请董士选成全他追随古人依道进退的心志。但此举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第二年秋天,在朝廷一再的“敦遣”下,吴澄无奈之下动身上路。由于时目迁延,等吴澄到大都时,原授官职已委他人,吴澄再次回江西老家。  1304年,吴澄又被任命为江西儒学副提举,仍然坚辞不赴。直至武宗至大兀年(1308年),年已花甲的吴澄在江西行省的礼请下,才赴任国子监丞之职。  在国子监,吴澄不阿权贵,以接续道统为己任。当时的尚书右丞刘楫曾想借吴澄之名抬高自己,但吴澄拒绝了与刘楫的往来。当吴澄的教学主张因与国子监多数同僚不合而被划人“陆学”阵营时,吴澄不屑于自辩,于是又一次辞职南归。  自此之后,吴澄又多次授官,如集贤直学士、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经筵讲官等。对这些任命,吴澄或坚辞,或旋任旋辞。其问英宗曾命吴澄为“金书”《佛经》作序以追荐列圣、祈天永命、为民祈福,但是,吴澄以超生荐拔实乃“蛊惑世人”为理由,拒绝按英宗旨意写序,表现了令人佩服的儒者风骨。就在大家为吴澄的性命担忧时,幸好英宗尚未接到吴澄的答复即被弑。  吴澄85年的风雨人生中,虽屡被诏请,但人仕的时间都是很短的,且都不是自愿,讲学传道才是他一生*热爱,也是*重要的事业。落第后的第二年,吴澄就在家乡盖了几间草房,开始了他的清贫讲学生涯。  吴澄早年是在临汝书院开始真正进入朱学大门,因此对书院情有独钟,将书院看做是儒学道统成长、发展的摇篮。在无数次的被迫受职与离职的北往南归中,永丰武城书院、江州濂溪书院等多所书院都留下了吴澄讲学的身影。他一生为书院撰文数十篇,其中的《重建岳麓书院记》对后人研究岳麓书院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