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土高原乡土草种水分生理生态学特征

黄土高原乡土草种水分生理生态学特征

1星价 ¥154.8 (6.0折)
2星价¥154.8 定价¥2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45226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663
  • 出版时间:2015-08-01
  • 条形码:9787030452269 ; 978-7-03-045226-9

本书特色

《黄土高原乡土草种水分生理生态学特征(精)》对黄土高原具有代表性的草种进行了水分生理生态特征的系统研究。在探讨单个草种水分利用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草地配置群落的水分特征和生产力,以及陕北撂荒地的演替序列和演替规律及加快生态恢复的干扰途径。通过比较典型群落的生理生态特征及水分利用策略,明确一些撂荒地植被恢复情况,选择合适的建群植物种类,结合黄土丘陵区复杂的生态环境条件,为荒草地改良进行合理性、区域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有利于黄土高原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   本书可供生态学、生态工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土保护工程、水利工程等学科的科技工作者、教师和研究生参考使用。

内容简介

《黄土高原乡土草种水分生理生态学特征》可供生态学、生态工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土保护工程、水利工程等学科的科技工作者、教师和研究生参考使用。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1章  植物抗旱性评价指标研究概况
  1.1 干旱对植物的影响
  1.2 植物抗旱指标概况
  1.3 问题与展望
第2章  植物对缺水环境的感知及其生理反应
  2.1 植物对缺水环境的感知
  2.2 植物对缺水环境反应的遗传学基础
  2.3 植物适应干旱的方式
  2.4 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生理生态策略
  2.5 干旱条件下的产量获得途径
  2.6 植物水分代谢及其调节
  2.7 植物水分利用率及其提高途径
第3章  4种禾本科牧草的耗水规律与抗旱特性
  3.14种乡土禾草的耗水特性
  3.2 不同土壤水分对4种乡土禾草水分状况的影响
  3.3 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4种乡土禾草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3.4 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4种乡土禾草活性氧代谢及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影响
  3.5 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4种乡土禾草生长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6 结论
第4章  无芒雀麦、红豆草和小冠花耗水规律及抗旱特性研究
  4.1 3种牧草的耗水规律
  4.2 3种牧草的抗旱特性
  4.3 3种牧草生长及干物质量积累
第5章  甘草、桔梗和菘蓝的耗水和抗旱特性研究
  5.1 3种药用植物生长与耗水规律
  5.2 不同土壤水分下3种药用植物的抗旱特性
  5.3 结论
第6章  水分胁迫对黄芪抗旱特性及黄芪甲苷含量的影响
  6.1 不同水分条件下3种黄芪生长与耗水规律
  6.2 不同水分条件对3种黄芪生理特性的影响
  6.3 不同水分条件对3种黄芪中黄芪甲苷含量的影响
  6.4 结论
第7章  沙打旺、白花草木樨、尖叶胡枝子的耗水和抗旱特性研究
  7.1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3种豆科牧草的耗水特征
  7.23种豆科牧草萌发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抗旱性评价
  7.3 不同土壤水分含量下3种豆科牧草苗期抗旱特性研究
  7.4 不同土壤含水量对3种牧草生长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7.5 结论
第8章  植被演替过程中典型群落特征及水分利用策略研究
  8.1 不同水分条件下两种半灌木保护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
  8.2 不同立地条件下两种半灌木群落水分特征及生物量研究
  8.3 土壤水分对两种半灌木生长与耗水规律的影响
  8.4 结论
第9章  猪毛蒿、铁杆蒿、茭蒿和黄花蒿耗水规律及抗旱特性
  9.1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4种菊科蒿属植物的耗水规律
  9.2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4种菊科蒿属植物的生长特性
  9.3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4种蒿属植物的生理特性
  9.4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4种蒿属植物的形态解剖学
  9.54种蒿属植物抗旱性综合评价
  9.6 结论
第10章  黄土丘陵区4种乡土草种水分生理生态特征研究
  10.1 演替序列
  10.2 演替过程中主要乡土牧草评价
  10.3 4种乡土牧草的某些群落生态学特征
  10.4 4种乡土牧草群落的a多样性
  10.5 群落时间结构有效盖度
  10.6 4种牧草群落的时间结构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
  10.7 4种乡土牧草的某些种群生物学特征
  10.8 4种乡土牧草的水分生理生态学特征
  10.9 结论
第11章  白花草木樨、沙柳和花棒的耗水规律及抗旱性研究
  11.1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3种优势种的耗水规律
  11.2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3种优势种的生理特性及抗旱性评价
  11.3 结论
第12章  荒漠植物牛心朴子光合特征与渗透调节研究
  12.1 毛乌素沙地牛心朴子叶片的光合特征研究
  12.2 渗透胁迫对牛心朴子幼苗生长发育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12.3 土壤水分胁迫对牛心朴子植株生长及渗透调节物质积累的影响
  12.4 结论
第13章  黄土高原菊科植物的区系研究
  13.1 黄土高原地区菊科植物的系统分类
  13.2 黄土高原菊科植物的种类组成
  13.3 区系分析
  13.4 黄土高原与相邻地区菊科属的相似性比较
  13.5 讨论
  13.6 结论
第14章  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演替及主要植物种内、种间竞争研究
  14.1 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演替规律研究
  14.2 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演替过程中土壤水分、养分变化
  14.3 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演替与土壤环境的关系
  14.4 植物种内、种间竞争及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
  14.5 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演替序列部分种的一些形态和生态特性
第15章  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地恢复演替的生态学过程及机理
  15.1 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地恢复演替群落的结构组成
  15.2 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演替群落种类组成的时空演变
  15.3 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地群落演替多样性研究
  15.4 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地恢复演替的生态位演变
  15.5 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地土壤含水量的时空演变
  15.6 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地土壤养分含量的时空演变
  15.7 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地土壤微生物的时空响应
  15.8 撂荒演替过程中植被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
  15.9 结论
第16章  陕北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及干预途径研究
  16.1 不同撂荒年限的群落演替规律
  16.2 退化天然群落结构组成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16.3 干扰对植被恢复的影响
  16.4 不同撂荒演替阶段土壤种子库研究
  16.5 结论
第17章  黄土丘陵区基于水分平衡的人工草地建设研究
  17.1 黄土丘陵区常用牧草抗旱适应性研究
  17.2 黄土丘陵区常用牧草水分利用特征研究
  17.3 黄土丘陵区造成苜蓿成苗困难的环境及生理机制研究
  17.4 黄土丘陵区草地土壤水分利用研究
  17.5 黄土丘陵区草地水分承载能力与人工草地建设的原则
  17.6 结论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