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20813131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840
- 出版时间:2015-08-01
- 条形码:9787208131316 ; 978-7-208-13131-6
本书特色
罗根泽编著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下)》上起先秦,下迄两宋。该书对文学批评的内涵做了深入的探讨,作者将文学批评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并取后者作为立论之基,以文学批评、批评理论和文学理论鼎足而三,认为文学批评关心的是过去文学,文学理论需要指导未来文学创作,而批评理论则用于指导文学批评,体系完整,自成一家。
内容简介
《中国文学批评史(套装上下册)》为著名学者罗根泽致力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代表作,它与郭绍虞、朱东润的相关著作一道被公认为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现代学科的奠基之作。 《中国文学批评史(套装上下册)》以文学批评、批评理论和文学理论鼎足而三的完整体系,自成一家;其大力发掘有关材料,甚至佛道二氏之书也加浏览,故以资料详赡著称;其于编著体例上也作出了贡献,参照古史体例,创立“综合体”,汇集分析各种批评家、批评对象及各种文学思潮、理论,写成篇章,做到了纲举目张、巨细靡遗。 《中国文学批评史(套装上下册)》努力勾勒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规律,其筚路蓝缕之功,有目共睹。
目录
郭绍虞序
再版重印序
再版序
初版重印序
初版序
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
**篇 周秦文学批评史
**章 绪言
一 文学界说
二 文学批评界说
三 文学与文学批评
四 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史
五 中国文学批评的特点
六 文学批评与时代意识
七 文学批评与文学批评家
八 文学批评与文学体类
九 史家的责任
十 历史的隐藏
十一 材料的搜求
十二 选叙的标准
十三 解释的方法
十四 编著的体例
第二章 诗说
一 诗人的意见
二 古诗的编辑
三 春秋士大夫的赋诗
四 孔子的诗说
五 孟子所谓“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
六 荀子所谓“诗言志”
七 墨子的用诗
八 诗与乐
第三章 “文”与“文学”
一 古经中的辞令论
二 *广义的文学
三 孔子及孔门诸子所谓“文”与“文学”及“文章”
四 孟子所谓“养气”与“知言”
五 荀子的立言论准
六 《易传》对于文学的点点滴滴
七 墨子的“三表法”及其重质的文学观
八 晚出谈辨墨家的论辩文方法
九 老子的反对“美言”与提倡“正言若反”
十 庄子书中的艺术创造论、写作方法论及书文糟粕论
十一 韩非的反对文学及《解老》篇的重质轻文
第二篇 两汉文学批评史
**章 诗的崇高与汩没
一 诗的崇高
二 诗的汩没
三 卫宏《毛诗序》
……
隋唐文学批评史
晚唐五代文学批评史
两宋文学批评史
节选
《中国文学批评史(套装上下册)》: 选叙之后,当然要继以解释。这里所谓解释有两种,一是意义的解释,一是因果的解释。意义的解释是解释“是什么”,因果的解释是解释“为什么”。依六至八节的说明,文学批评随时代意识而异,随文学体类而异,随文学批评家而异,则因果解释的释因部分,当然求之于时代意识、文学体类、文学批评家。由时代意识、文学体类、文学批评家,产生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既经产生之后,则又影响稍后以至很远的后世的时代意识、各种文学体类及文学批评家。所以释果部分,也要求之于时代意识、文学体类及文学批评家。 至意义的解释,又可分为三种: (一)明训——训者顺也,就是顺释其义。不过作史与注书不同,注书不妨逐字逐句的详细解释,作史则只能解释学艺词语。譬如韩愈主“文以载道”,而作《原道》云:“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又云:“道有君子,有小人。”那么文章应载的道是什么道?必须加以解释。考《原道》又云:“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又云:“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又云:“斯道也,何道也?日,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予,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据此我们可以解释他所提倡的“文以载道”之道,就意义言是仁义之道,就派别言是儒家之道。 (二)析疑——如前节所言,哲学家的一切见解以他的根本观念为出发点,批评家的一切批评也以他的根本观念为出发点。但从表面看来,他们的言论往往和他们的根本观念不很融洽。如钟嵘以“自然”为根本观念,但反对自然主义的黄老,强调说:“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左,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这我们不能不替他加以解释,就是:钟嵘的自然主义是文学的,黄老的自然主义是哲学的,根本不能混为一谈。钟嵘所反对的不是黄老的自然哲学,而是“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文学(详三篇九章二节)。 (三)辨似——凡是有价值的学说,必有与众不同的异点;但创造离不开因袭,所以也有与众不殊的同点。不幸研究学艺者,往往狃同忽异;大抵“五四”以前则谓后世的学说上同于上古,“五四”以后则谓中国的学说远同于欧美。实则后世的学说如真是全同于上古,则后世的学说应当取消;中国的学说如真是全同于欧美,则中国的学说应当废弃。所以我们不应当糅合异同,应当辨别同异。辨别同异就是辨似。譬如讲文气说的很多: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就身心的修养而言,不过结果与文学有相当的关系(详三章四节)。曹丕说,“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是说的先天的体气(详三篇四章一节)。苏辙说,“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是说的后天的气势(详六篇三章八节)。其他上自刘桢、刘勰,下至姚鼐、曾国藩,都有文气说,都有与众不同的异点,都待我们替他们析辨,替他们指出与他家的同异。学术没有国界,所以不惟可取本国的学说互相析辨,还可与别国的学说互相析辨。不过与别国的学说互相析辨,不惟不当妄事糅合,而且不当以别国的学说为裁判官,以中国的学说为阶下囚。糅合势必流于附会,只足以混乱学术,不足以清理学术。以别国学说为裁判官,以中国学说为阶下囚,简直是使死去的祖先做人家的奴隶,影响所及,岂只是文化的自卑而已。 ……
作者简介
罗根泽(1900—1960),字雨亭,直隶深县(今河北深州市)人,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先后求学于清华研究院国学门、燕京国学研究所,师从梁启超、陈寅恪、冯友兰、黄子通和郭绍虞诸先生,在安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处任教,有多方面的贡献,尤以诸子学、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文学史为突出。曾应顾颉刚之约,主编《古史辨》第四、六册,这是当时诸子学论文的总汇,影响深远。专著有《乐府文学史》和《中国古典文学论集》。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5.9¥55.0 -
她们
¥16.0¥46.8 -
我是一只骆驼
¥14.2¥32.0 -
瓦尔登湖
¥11.1¥39.0 -
中国小说史略
¥15.4¥35.0 -
有趣,都藏在无聊的日子里
¥14.5¥45.0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4.8¥32.0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7.8¥25.0 -
读人生这本大书
¥10.2¥26.0 -
存在的艺术(八品-九品)
¥13.5¥39.0 -
茶,汤和好天气
¥8.6¥28.0 -
门
¥14.4¥42.0 -
像我这样和生活开玩笑的人
¥16.6¥52.0 -
几多往事成追忆
¥10.6¥32.0 -
到山中去
¥9.1¥30.0 -
林徽因讲建筑
¥10.3¥29.0 -
夏日走过山间
¥9.1¥30.0 -
随想录-版本摭谈
¥17.3¥65.0 -
浮生六记
¥10.0¥36.0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