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1434048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03
- 出版时间:2016-01-01
- 条形码:9787514340488 ; 978-7-5143-4048-8
本书特色
他是中国民间对日索赔**人;被称为“当代民族英雄”;2015年2月,荣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他的名字叫童增。 本书讲述了童增如何以一己之力,推动中国民间对日索赔事业,进行了长达25年的独自抗战。他写出震惊世界的对日索赔万言书;为二战期间的“慰安妇”调查取证历尽千难万险;公布原子弹受害劳工的遭遇和细菌部队的累累罪行;代理潘家峪惨案;致信安南反对日本入常;致信天皇索要被掠国宝;在美英两大报刊登保钓广告;敦促安倍向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者谢罪;组织日本律师军团提起诉讼,向日索赔……虽经百折千难,童增亦无私无怨,他以他的理性与坚持,对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历经四分之一个世纪,童增根据国际法的有关法律为二战受害幸存者伸张正义,使日本承担应有的罪责,他以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如何理性面对历史,如何创建未来,并向世人证明天道从来都在!这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血泪,关于尊严的作品。
内容简介
2015年诺贝尔和平奖热门人选,被称为“当代民族英雄” 中国民间对日索赔**人长达25年的独自抗战 真正能够制裁日本的,不是热血的民族主义; 正义的伸张,要用理性与法理与邪恶针锋相对! 关于童增 童增是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的会长,他致信安南反对日本入常,致信天皇索要被掠国宝,在美英两大报刊登保钓广告,敦促安倍向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者谢罪。 童增早就有中国“新时期和平卫士”的称号,甚至有人说他是中国的西蒙·维森塔尔。“如果我们遗忘、压制甚至篡改历史,过去的悲剧就会一再上演”。这是“纳粹猎人”—西蒙·维森塔尔的名言。童增认为,这句话的中文简译就是:只有牢记历史,才会珍爱和平。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的意义正是如此。 日军的罪证 试验的人被称作“马路大”,也就是“木头”的意思。资料显示, 用活人做试验,一般来说,两天试验 3 个人。 几个健康的中国人被日本兵押到严寒的露天广场,他们的手脚被插进冷水桶里,然后抽出冷冻,一段时间后,日本军医用棒子敲打试验。随后,把他们押进暖房,再分别把他们的手脚插进不同温度的水里。据细菌战犯仓原证实,他亲眼看到在一间小牢房里,有3个人没有手指头了,其余的人只剩下手指骨了——这是“吉村班”的冻伤试验。在一间透明的隔离室里,日本人对几个“木头”注射鼠菌液,数小时后这些人淋巴腺红肿,面部和胸部变成紫黑色,皮肤呈现暗淡粉红色……“高桥班”的日本军医正在外面观察,被实验者死后,他们就通过地下道,把人投入炼炉里。 松本博,曾在中国某地任看守,时年17岁。他回忆:“6个中国人为一组,在每人身上注射不同种类的细菌,然后把他们关在一米见方的木笼子里。食物和粪便都从笼子下面的洞塞入排出。一个多月后,将他们拖出来,检查身体,化验细菌,*后残忍地杀死。残忍的意思是:把皮管子接到大腿动脉上,再把含有细菌的血液排到木桶里,让这个人失血而死。“要利用到*后一滴血”是当时长官的命令。原七三一部队少年队队员筱冢良雄回忆:“1942年11月开始做试验。把鼠疫菌注入人体,然后把得病将死的人活活解剖。尸体被特别班运到焚尸炉烧毁(特别班班长是石井四郎他哥)。当我活活解剖了3个中国人后,班长对我说:“你终于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了。” 森风宽介,曾在七三一部队负责运送脏器。他说:“亲眼看见他们中的一个军医把一个中国人从脖子到肚子用刀剖开了。” 鼠疫流行期间,在北门口太祖庙,湖东亭太保殿设立了隔离所。隔离所收容38人,仅4人活着出来。我在隔离所服药半个月脱离该所。嵩山村日军设立过活体解剖场,诱骗嵩山村妇女注射预防针,开膛剖肚、锯腿、掏出五脏做标本试验。 ——朱菊花 掺有霍乱菌的食物,有的直接递到村民手中,也有的盛在菜篮子里,放在树下或家门口。我的一个外甥两个外甥女都死于霍乱。 ——薛培泽 1941年9月,我祖母感染鼠疫,却不敢声张,偷偷请医生,医生也不敢来。祖母在床上抓头发、捶胸。得了这种病,口渴厉害,有人渴极了就喝小便、脏沟里的水。许多人家的灶台上有死老鼠(注:灶台上有盛水器皿)。祖母刚死,母亲也重复着祖母的症状悲惨死去。临终,她对我们兄弟姐妹喊:“逃!逃!逃!……”母亲死后,8 岁的妹妹也死了。 ——金祖池 1942年11月18日:“那天日军火烧了嵩山村。八十六连队的100多日本兵包围了村子,墙上架着机关枪。他们叫大家都去山背后集中,说皇军给大家消毒,消了毒就不死人了。他们共点了9个火头,顷刻间,村子一片火海。有人回家抢东西,日军就开枪。王荣森、王荣祺身上都挨了枪子。宋凤珠丈夫、孩子染病床上,被活活烧死。大火烧了一天,420多间房子没了,1300 多人无家可归……” ——王培根
目录
作者简介
关捷,1960年10月17日出生,满族。沈阳日报记者,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新闻写作的同时,涉猎小说、散文、人物传记等文学样式的写作,已出版作品有《铁血军魂:一八〇师在朝鲜》《寻找英雄》《幕后新闻》《开国将帅从这里走来》等。他的文字强调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社会热点,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6.3¥15.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6.9¥49.8 -
树会记住很多事
¥9.9¥29.8 -
见字如面
¥15.9¥49.8 -
一个人生活
¥14.5¥45.0 -
梅子熟时栀子香
¥16.9¥49.8 -
我与地坛-纪念版
¥20.7¥29.0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9.0¥25.0 -
南方周末记者文集-大地孤独闪光
¥13.4¥28.8 -
长篇小说:红与黑
¥21.7¥69.0 -
茶,汤和好天气
¥10.1¥28.0 -
随园食单
¥9.1¥30.0 -
林徽因讲建筑
¥11.9¥29.0 -
当你老了
¥9.1¥30.0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4.8¥32.0 -
我在史铁生
¥12.5¥32.0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38.4¥68.0 -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经典·东坡·词
¥21.4¥68.0 -
到山中去
¥10.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