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1727695
  • 装帧:80g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23
  • 出版时间:2015-10-01
  • 条形码:9787511727695 ; 978-7-5117-2769-5

本书特色

本书旨在美国历史语境下,梳理清教阐释与清教研究,透视各个历史时期的阐释主导之音,如班克罗夫特、亚当斯兄弟、布鲁克斯、门肯、帕林顿、米勒、伯克维奇等著名批评家的清教思想,分析批评家们与时代的互动、其阐释立场、研究方法、意识形态、影响等,揭示他们笔下清教与“美国”的关系。 清教阐释基本上是在四种认知模式下进行:作为一种社会结构、作为一种辞令与审美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以及作为一种经历与体验。“清教之争”与“清教阐释之争”基本上属于美国思想内部的“文化之战”,与美国文化的“多面性”或“多面统一性”具有同质的特征。

内容简介

1. 如果说英国清教徒感兴趣的是神学本身,是对清教神学进行复杂的理论探索,并将精力与享受的充分自由运用到发展不同派别、发展信仰自由的理论上的话,那么美国清教徒更感兴趣的则是如何运用神学,建设心中的“天国”。 2.本书旨在展现美国人对清教与“美国”的认识,思考清教与“美国神话”、“多民族之民族”、“救赎者之国”、“美国例外主义”等种种说法间的关系,探寻此类说法的合理性或非合理性,以便能使我们在整体上认识、把握美国文化、美国社会、美国属性的特质。 3.从一开始我们就发现美国思想中的两种主流,它们并肩而行,很少结合……一方面是超验主义的潮流,它起源于清教徒的虔信,在乔纳森·爱德华兹那儿发展成为一种哲学,经由爱默生,产生了美国主要作家的那种挑剔的、过分讲究的雅致以及超然,导致了大多数当代美国文化的非现实性;另一方面是只为赚钱的机会主义潮流,它起源于清教徒生活的实际变化,在富兰克林身上变成一种哲学,经由美国的幽默小说家,*终形成了我们当代商业生活的气氛。 4.这些清教教条主义者固然是坚忍不拔的辩论家,对每个细节和逻辑破绽都要究根问底,但他们绝不是习性怪异的虚妄之徒。显得怪异的是他们的举止和服装,而不是他们论辩的内容……如果我们把神学搁置一边,聚焦于那场斗争的政治和经济,我们就不难发现那些老清教徒所努力探索的新原则就是后来人们所熟悉的天赋神权论;而他们要在个体与社会之间建立公平关系的*终结果就是依据政治平等主义建立民主自治政区原则。探讨清教主义之内核的报偿就是这里所蕴含的众多的自由主义。 5.清教的众多概念……就像是一张井然有序的思想之网,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如下四大概念:虔信(piety)、理性(reason)、修辞(rhetoric)与契约(covenant),它们分别从属于宗教与学术、宇宙学、人类学、社会学四个范畴。 6. 上帝、伊甸园、罪、恩典、信念、天谴构成了清教徒情感世界的一张网,将他们套在其中。他们因遵从上帝旨意、蒙受上帝恩典、获得重生而狂喜;也因违反上帝旨意、遭到天谴、被上帝摈弃而痛苦。由于上帝的旨意常常是难以捉摸的,因此,清教徒常处于不断追寻上帝旨意的精神痛苦之中。 7.清教徒认为,上帝既代表至高无尚又代表真、善、美;他是万物的缘由,是宇宙的力量和宇宙的生命。对人而言,上帝则是个*终的秘密,他既隐秘又神秘,既不为人所知又无法使人预测:“他是个不知晓的、首要的、**的存在”。人无法直接接近,也无法与他面对面;他的思想远远超越人类的思想,之间的距离“犹如天地相隔”,因而上帝的本质是无法恰当“定义”的。 8.人类渺小、人类与世界的格格不入、人类常常难以企及上帝的旨意,这些因素导致了人与上帝间关系的不和谐,这种状态就是罪。在清教思想中,首先,人类的困境是咎由自取,即完全是由自身造成的,因为上帝是毫无瑕疵、完美无缺的;其次,罪的根源“不仅仅是出于对世俗追求的虚荣,而且还出于那种坚持为之的随心所欲”;罪不仅表现为人的外在行为与心理活动,更与人的本性有关。 9.“上帝”、“罪”、“重生”构成的是清教虔信的核心,其*终目标是对给人带来上帝超自然恩典的、重生的企盼。虔信构成了清教神学的核心,有人提出清教徒所信奉的宗教与他们的实践存在矛盾,讽刺清教徒是彻头彻尾的伪善者,认为“那种贬抑人类、高扬上帝的虔信,应该将其信奉者孤零零地驱赶到沙漠,穿上如同中世纪圣徒悔罪时穿的毛衫。但他们都去了新英格兰,穿上了暗红色的背心与昂贵的披风。” 10. 清教徒对理性的维护体现在清教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他们重视教育;注重知识的获取;提出“信仰基于知识”;认为没有知识,仅有信仰,一切都是空的;信仰既是意志,又是理解之物,但绝非仅是意志之物;皈依既是心灵的谦卑,又是思想的启蒙;重生者的生活就是将心中知道的东西变成经由头脑阐释的东西。 “美利坚”这一概念赋予了马萨诸塞海湾定居者独特的身份,这一认识远远超过了他们理想认识中的其他方面,为他们“提供了一精神传记模式,这一模式不仅能在清教失败时,而且在新英格兰作为‘我们’以后的修正中流传下来。”以后的修正,根据伯克维奇,主要出自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作家之手,如:爱默生、梭罗、霍桑、麦尔维尔、惠特曼。对于这些作家而言,当然也对于马瑟而言,“走出个人绝望的方法是对民族自我的肯定,这使个人,即使在将美国精神化为灵魂旅程的一个隐喻时,也能以美国的形象塑造自我。”

目录

总序:探究文明的活力导论**章 清教与美国身份追寻:19世纪的历史书写 **节 清教与民主神话:乔治·班克罗夫特的历史书写 第二节 清教与专制偏狭:亚当斯兄弟的历史书写第二章 清教与美国传统:一战前后的“文化论战” **节 清教作为“无用的过去” 第二节 清教作为“有用的过去” 第三节 清教神权统治与自由主义的对立第三章 清教与美国思想:20世纪30一50年代的思想史研究 **节 一个值得肯定的美国传统:清教学术研究的起步 第二节 一个多元统一的思想体系:佩里·米勒的清教思想研究 第三节 从“顿悟”到“使命”:佩里·米勒的清教之旅第四章 米勒清教思想批评: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多学科研究 **节 米勒“新英格兰思想”批评 第二节 米勒清教概念批评 第三节 思想史外的研究拓展第五章 清教与“美国”神话:萨克凡·伯克维奇的清教研究 **节 清教想象与清教辞令 第二节 从“惊诧”到“进入”:伯克维奇的清教与“美国”之旅 第三节 伯克维奇清教思想批评结语附录清教大事年表参考书目后记索引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张瑞华,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英美文学与美国文明。出版专著《菲利普拉夫》(纽约知识分子论丛);参与编写《美国文明读本》等书,并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国外文学》《南京师大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