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6600995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48
- 出版时间:2015-08-01
- 条形码:9787566009951 ; 978-7-5660-0995-1
内容简介
中国和朝鲜半岛世代的友好交流留下了丰富的“燕行录”文学,朝鲜实学思想家朴趾源创作的《热河日记》可谓其中的压卷之作。1780年,朴趾源随堂兄朴明源率领的朝鲜赴清贺乾隆皇帝七十寿诞的使节团来到中国,回国后依见闻创作了日记体纪行文——《热河日记》。这部著作被称为“实学全书”,朴趾源用实学思想家的眼光对清朝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民俗等进行了观察,其中不乏对中国文物制度、历史典籍的精辟见解;《热河日记》犹如一副徐徐展开的画图,把十八世纪的盛清社会风貌展现出来,并以高屋建瓴的批判意识对朝鲜的现实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一系列切合朝鲜社会实际的改革措施。笔者运用实证的方法,爬梳资料,钩沉考订,考论并重,在政治、文化和散文发展史的广阔背景下考察《热河日记》的创作,从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出发,阐释了朴趾源在朝鲜李朝中后期的思想动态及《热河日记》出现的深层内因,对《热河日记》的思想价值、文献学价值及创作艺术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综合的研究。
目录
**章 朴趾源及其时代认识
**节 18世纪的朝鲜社会
一、社会生产的逐步恢复
二、商品生产关系日渐萌芽
三、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
四、土地兼并与“流民
五、身份等级制度的瓦解
六、势道政治与吏治腐败
第二节 18世纪朝鲜的思想与文化
一、性理学与“党争
二、性理学与“北伐论
三、实学思潮的萌生
四、《热河日记》与“北学
第三节 中朝关系的调适与转型
一、“事大至诚”,以清为“夷”
二、回归“礼治”,正视清朝
第四节 朴趾源的生平
一、求知探索的青年时期
二、实学精进的中年时期
三、民本仕宦的晚年时期
四、著书求索的启蒙学者
第二章 《热河日记》的文献学考论
**节 《热河日记》的成书缘革
一、燕行之旅
二、成书时间
第二节 《热河日记》的体例考析
一、日记部分
二、杂录部分
三、文体分类
第三节 《热河日记》中的中国文献
一、各类中国文献一览
二、关于杨循吉《志异》
三、朴趾源对中国文献的关注与甄选
第三章 《热河日记》中的“北学”思想探索
**节 渡江录的“神”与“情”
一、燕行之旅与朴趾源的崭新探索
二、实学精进与朴趾源的细致观察
第二节 《热河日记》中的中国人文地理
一、山川、形胜与朴趾源的历史视野
二、胜迹、遗址与朴趾源的考证精神
第三节 《热河日记》中的中国文物制度
一、《热河日记》中的清代政治统治术
二、《热河日记》中的清代经济社会
三、《热河日记》中的清代文化生活
第四节 “北学”思想中的改革精神
一、改革精神的哲学基础
二、限民名田,耕耘树艺
三、鼓励工商,贸易富国
……
第四章 杂录的内容及艺术形式
第五章 《热河日记》的艺术特色
第六章 《热河日记》的地位和影响
节选
《研究》: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两班营垒中分化出来一群改革派士人,他们把视线由空疏之论转向现实世界,由“内圣”转向“外王”,由“正德”转向“利用”“厚生”,在性理学的价值观之外去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实学家作为改革派,虽不能从封建制度本身寻找社会危机的根源,但他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危机是由性理学的“不实之病”造成的。16世纪后半期,实学先驱者李啐光首先指出性理学“虽有志于学,不能实用”①,主张“以实心而行实政,以实功而致实效,使念念皆实,事事皆实,则以之为政,而政无不举,以之为治,而治无不成”②。这种“由虚返实”标志着朝鲜后期儒学价值观的重要转变。正是在“由虚返实”的时代精神的呼唤下,朝鲜儒学才逐步萌生了地主阶级改革派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的实学思潮,为儒学的自我调整开创了一个新的方向,代表着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进步意义。社会变化转型期,迫切需要一套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理论。而朝鲜性理学者们却依然陷入僵死的观念中难以自拔,没有应变能力,坐而论道,述而不作,只会在烦琐无用的空理空谈中喋喋不休,与时代和现实生活严重脱节。作为正统学派的两班阶层执着于论证“理”的至高无上。他们认为万物万象,千变万化,生生不灭,是因为有一种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理”的存在运作的结果,而这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天理”被御用为王权政治存在的理论依据时,封建王朝的统治权力就具备了绝对的权威性,这正是所谓的“政教合一”。朝鲜朝初期政教合一所产生的“礼学”,对于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的迅速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相当有效的作用。“礼”相当于当时人为的“法”的作用。但是,限于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和社会发展条件的局限,这种人为的“法”只能在有限的时空内生效,当人为的“礼”被规定为“天理”时,就会偷梁换柱,强迫人们去做很多违反自然之理的事。许多亲自创立并履行这种理论的李朝两班,本身既是知识分子又是政治官僚,他们为了维持自身的名分和利益,努力去建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以防御别人的意见,去寻求一种在何时何地都能取胜的辩术。于是,学问变成了辩论术,失去了思想家追求真理的意义。当学术变成了游戏时,权威理论曾经博得的威信日益下降,流入虚伪浅薄的空理空论之中,使时代先驱精神失去了生命力。 回顾中国清朝自开国以来的思想文化界可以发现,从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船山等大儒开始,学界逐渐认识到晚明王阳明心学末流之弊的危害,开始力求摆脱空谈心性的心学牢笼,开始批判、清算宋明性理学。比如,清初阎若璩和毛奇龄两位学者都以考据见长,阎氏的《古文尚书疏证》更将《古文尚书》千年的疑案给予断定,但是他们两位学者的考据研究都有指向性。阎若璩的考证主要指向陆王心学的空虚,毛奇龄的考证主要针对程朱理学。至乾隆、嘉庆时期,标榜“实事求是”的乾嘉学派终将考据学推上了学术主流,汉学考证学派进入了鼎盛时期。随朝鲜的燕行使团来北京的李朝学者柳得恭、朴趾源、朴齐家、洪大容等人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氛围中开始了对中国的游历和交际。他们跋山涉水,观察交际,通过自己亲身的观察体验,客观记录了中国清朝繁荣昌盛的面貌,打破了李朝的文化偏见,完善了他们本来在朝鲜国内已经形成的“北学中国”的理论。 ……
作者简介
张丽娜,1981年生,河北晋州人。2003年毕业于河北大学,2010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洛阳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师、河南古都文化研究中心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东亚文化、中朝比较文学。
-
人类酷刑简史
¥23.6¥59.0 -
安史之乱
¥27.9¥68.0 -
从三十项发明阅读世界史
¥12.5¥39.0 -
大明日落:崇祯王朝的人与事(八品)
¥7.0¥26.0 -
消寒图:珍重待春风
¥23.6¥58.0 -
中国近代史
¥12.7¥39.8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14.7¥49.0 -
万历十五年
¥20.6¥25.0 -
中国通史
¥23.0¥45.0 -
明朝那些事儿:第陆部日暮西山
¥8.9¥29.8 -
发明里的中国(平装)/九说中国
¥8.0¥25.0 -
日本历史
¥15.8¥48.0 -
西北史地丛书:冯承钧西北史地论集
¥24.0¥68.0 -
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 第七部
¥10.1¥29.8 -
中国历史速记图表
¥9.9¥38.0 -
显微镜下的大明
¥39.0¥52.0 -
小字白劳-李零自序集
¥22.1¥65.0 -
西北史地丛书(第三辑):辛卯侍行记
¥24.0¥68.0 -
名师讲堂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
¥26.5¥78.0 -
终局之地:南明那些事儿
¥21.8¥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