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提升学生生命品质的学校教育实践

包邮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提升学生生命品质的学校教育实践

1星价 ¥26.3 (7.5折)
2星价¥26.3 定价¥3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7541825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41
  • 出版时间:2015-12-01
  • 条形码:9787567541825 ; 978-7-5675-4182-5

本书特色

本书是作者夏强开展以“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为目标的提升学生生命品质的学校教育实践的总结。全书从阐释“成才先成人——义务教育的价值追求”入手,以体育、劳动、社会实践、艺术教育等为实施的抓手,以教师的专业发展、家庭教育的配合为实施保障,*终回归教育的本义即“成‘人’——教育永恒的追求”。书中作者所阐释的观点都立足于他的本职工作,既鲜活生动具体感人,又体现了他于草根精神中流露出的浓浓的人文关怀。

内容简介

仔细读了夏强校长名为《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的学校教育实践的这本书,尤其看了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一些文章,引起我很多深思。我想至少引起我五个方面的深思,因此我提出五个问题,后面我试图根据夏强校长在书中的一些思想对这些问题作以回答。 第1个问题: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以人为本,还是以人才为本?换句话说,是人才重要,还是人重要?人才真的比人还重要吗? 第二个问题:人究竟是手段还是目的?人是什么,社会发展为了什么?这是教育必须思考的*重要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在城乡差距客观存在的背景下,教育究竟应该向谁更倾斜。 第四个问题:基础教育的基础究竟在哪里?不管是小学也好,初中也好,高中也好,都属于基础教育范畴,这个基础究竟在哪里?这对决定教育究竟干什么,往哪里去努力,有着重要的联系。 第五个问题:教育成功的标志是什么?什么是成功的教育? 这些都是夏强校长书中的内容引发的我的思考,读完整本书后,我对这些问题似乎有了一些理解,试图做一些回答和大家共同探讨。 第1个问题: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以人为本,还是以人才为本? 我们现在社会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没讲以人才为本。人才重要不重要?我相信是重要的。现在讲“四个尊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其中对劳动的尊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离开了劳动我们的社会怎么发展?前两年美国的《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是一个中国的普通工人,它在年度的封面人物上没登一个领袖人物,这是有意义的。在整个世界由美国“两房”破产引起的金融危机当中,是中国的普通工人,他们为整个经济危机的解决、经济的复苏做出巨大贡献。我们社会强调要尊重人才,但还是以人为本,不是以人才为本,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观点。其实究竟是人重要还是人才重要,人才真的比人还重要吗?这个是伪问题,因为书中已经回答了我们。什么是人才呢?人才首先是人,他是人的一部分,无非就是指那些专业拔尖的、知识丰富的、学历较高的那些人,所以把人和人才对立起来是不合逻辑,没有意义的。当然这不是全部的人,是人中的一部分。所以从社会发展来说,我们还要回到根本——以人为本,而不是以人才为本。以人才为本就变成了以一小部分人为本,如果按照心理学的研究,所谓真正的人才,高素质人才占整个社会的比例是多少?只是2%或3%,很少一部分,还谈不上小众。大众是谁?是《时代周刊》封面上那些普通的中国工人,是平民。所以教育为了人,以人为本,天经地义。可是我们一些教育工作者偏离了或者误解了这个概念。 当然我们努力使每个人都有拔尖的专业,有丰富的知识,有更高的学历,这也是我们的追求,但别忘了教育的根本的还是使人成为人。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全面地去理解党的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人为本”是写进我们党的历史文件的,人才是需要尊重,但这个社会还是以每个人作为发展的根本。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我以为,夏强校长的观点对我们教育工作者具有普世的意义,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别忘了教育的根本、教育之本在哪里! 第二个问题:人究竟是手段还是目的? 现在的社会出现了一种“异化”。所谓异化就是人成了手段,人成为经济发展的手段。马克思说古代社会是以人为目的的社会,近代社会人成了创造财富的手段。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个偏差,就在于gdp成了我们的目标,人的发展成了手段。具体来说,人才就是为经济发展这个目标服务的*重要的手段。因此,端正我们自己的认识确实非常重要。整个社会是以人为本的,人是我们社会发展的目的,经济发展是为了人的发展,社会发展是为人物质的和精神的需求提供满足的条件。经济是为人服务的,不是人为经济服务的,这个关系不能颠倒。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教育工作者对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应当有一个更准确、更清晰的把握。我认为,劳动的价值对一个社会来说是*根本的,在夏校长书中我看到了一篇学生家长的发言稿,这是一位农民工,为了孩子她起早贪黑去劳作,看后我很受感动。整个社会是依靠他们的,没有他们我们怎么能享受今天的物质财富?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向这些热爱劳动、每天在**线辛勤劳作的人致敬!从我们教育来说,也应当为他们做更多的努力。特别是他们的孩子,更应该是我们关心的对象、教育的目的。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初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后来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十六大”之后又加上了为人民服务,每一步的进展不完全是为经济发展,我们对教育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 当然从一个国家来说,投资教育总要考虑国家、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的需要,包括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的需要。在这个意义上,我对夏强校长“人才”观的认识是:要摆正我们社会发展当中这么一个关系,即人是目的还是手段。从本源上来说,人的发展是我们*终社会发展的*终的、全部的目的。而教育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工具,服务于社会发展是目的,把人本身当作我们**的追求,不能把人与才的关系异化过来。以财富决定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是不对的,应该是人决定财富怎么应用。人为了追求财富而忘了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这是颠倒的。尽管我们一些校长,追求领袖人才的培养,追求优才教育,这都是需要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我想还是要考虑夏强校长在书中所提出的问题——教育为了什么,教育的根本是什么。 第三个问题:在城乡差距客观存在的背景下,教育究竟应该向谁倾斜? 这是夏强校长碰到的问题,我以为,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书中有一个表,四十四中是农村的孩子更多一点。这引起我的一个思考,在城乡差距已然存在的背景之下,教育究竟应该向谁倾斜。农民工家长的文章非常朴实,从四十四中看到了党的政策,他们感谢党和政府。其实我以为,我们更应该说的是感谢我们的农民兄弟姐妹。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大多是农民的子孙。但有时我们走进城市,享受了城市文明,就会忘了我们自己的祖宗,甚至因为生活在城市里就有点自傲,看不起农民。我可以肯定说95%的人三代以上都是农民,所以我们不要忘本,我们的祖宗是农民,我们是农民出身的,这是**个观点。第二个观点,城乡差距不是农民造成的。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维持社会的发展,不得不让农民做出了牺牲,出现长期存在的城乡剪刀差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不应该自负、自大,更应该尊重来自农村的人。作为具体学校来说,受着各方面的制约,不一定能对农村和农民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但作为一个校长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为缩小中国的城乡差距应当做出我们自己的努力和贡献,这就是教育家的情怀。如果没有这种情怀,就没有一种爱和责任,就没有对农民的一份感恩,这就是不合格的校长,我们要努力缩小城乡的差距,在这方面做出努力,这是夏强校长在书中提到的平民教育的思想。平民教育思想是我们中国教育的一个追求,教育就是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态,不能让那种有钱更有钱、有权更有权的状况再持续地存在下去,我们要为改变这样的状态去努力,这是教育家情怀的重要表现。我深知,中国城乡差距的彻底消除还要有一段时间和过程。但如果我们当校长的放弃了努力,我们愧对历史,也愧对未来。 第四个问题:基础教育的基础在哪里?基础教育是什么? 什么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基础教育的基础不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尽管它们很重要,但只是占其中的很小一部分。基础教育的基础在于唤醒人的人性,使每个人成为人。所以我非常欣赏夏强校长在书中提到的观点:教育要回到基础,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回到哪里呢?回到卫生、回到体育、回到行为规范。从搞好个人卫生入手,从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品行入手,这个才是真正的基础,是每个人有尊严地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基础。我有一个理论,那就是学历高不一定文化高,出现这样一个“倒挂”。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人的文明化。高校里有些大学生的行为很不规范,令人汗颜,这说明我们的基础教育没抓好。所以我对这个问题非常有看法,我们在小学时抓共产主义教育,中学抓社会主义教育,大学抓行为规范教育,这是教育不好的。所以要回到基础,小学和初中当从*根本的基础——体育、卫生、行为规范做起,这是真正的基础,让每个人都有尊严地生活,让尊严闪烁出人性的光辉。夏强校长在书中说,他们的做法是低端的,其实不对,这是自谦,是高端的。我们的校长都要仔细调查研究一下我们学校学生的卫生、体格、行为等这些问题。这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要夯实成为人的基础。前面我讲的所谓人才是人的一小部分,别忘了他首先是人。这逻辑的关系就存在于这里,我以为这对我们来说是很有启示的一些观点和问题。 第五个问题:教育成功的标志是什么? 有时候,我们学校把有多少学生考进北大、清华,走进港大、哈佛,作为学校炫耀的资本。回过来细看,你选择的学生是怎样一部分学生?可能是整个社会人群当中,无论智商还是智能都是前15%,甚至可能还是前10%的。社会就是由这前20%组成吗?不是,是由100%组成的。所以教育成功的标志在哪里?夏强校长在书中提到:不比起点比成长,不比聪明比勤奋。这对于每一个校长来说,都是必须思考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你究竟给学生贡献了什么?西方有一个理念叫“附加值”理论,因为进来的学生起点不一样,*终出去时就要衡量一下,你学校给学生多大贡献。比如,你校学生进来是550分,出去是600分,其他学校的学生进来是450分,出去是550分,哪个水平高?你看到的是600分水平高,550分当然不如你,还有一段差距。可是人家学校对学生的贡献是450分到550共100分,你只有50分。这就是我们不看起点,要看你的贡献和学校对学生的贡献,这是附加值,附加值作为一个理论,对我们很有启示。实际上操作当中确实有点困难,因为分数是不等值的,这个起点是很难真正反映全面的。而且550到600和500到550是不一样的。刘翔的110米跨栏,从14秒到13秒很容易,从13秒再提升到12秒9就很困难,几乎是个极限,很难突破的。所以如果从分数来讲,很难有比较性,这个道理我们校长应该明白。不要因为我们输出多少600分的学生,有不少学生进入清华、北大,就洋洋自得、趾高气昂。考高分固然有学校的贡献,但很多还是学生自身的努力。从书中看到年轻的四十四中虽然还没有人考进哈佛,走进耶鲁,但他对学生的贡献是大的,他为学生的整个成长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我们应该明白目前中国还面临着很多复杂的问题,明白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我们整个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我们任重而道远。作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对社会全面、客观、公正的认识,要有责任和担当;作为一名校长,更要有夏强校长那样的情怀和抱负,为我们社会目前还处在弱势的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幸福奠基,为中华民族的奋起而努力。(华东师大终身教授:陈玉琨)

目录

序1 成“人”:教育的基本追求序2 教育的理想——使孩子个个成人引言 我的教育情结**章 成才先成人:义务教育的价值追求一、成人为成才之基1.成“人”品德为本,成“才”修身为先2.教真知育真人,学真知做真人3.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二、成“人”的基本品质1.学会担当,勇于奉献2.学会拼搏,敢于竞争3.学会感激,乐于回报4.学会团结,善于合作三、成“人”之立足点1.机遇与挑战并存2.困难与责任同在3.希望与发展共生第二章 良好的品德与习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一、规范显形象,仪表见精神二、成人先树德,立品先知礼1.培养忠诚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2.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3.培养文明积极的社会主义品行三、环境育品味,洁身才自好四、他律铸习惯,自律酿美德第三章 精神、体魄两手抓:给学生一生的“财富”一、强身健体,全员参与二、多彩活动,阳光体育三、专长培养,发展兴趣第四章 享快乐、品成功:劳动的教育力量一、成长的绿荫——责任树二、幸福的记忆——感恩林三、希望的心田——包容园四、成功的收获——荣誉果第五章 社会实践: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经之路一、在行进的道路上认准方向二、在社会的课堂中磨砺锋芒三、在外面的世界里汲取营养第六章 勇于创新:学生早日成才的捷径一、走近科技,放飞梦想二、探秘求证,成就希望三、手脑联动,快乐体验第七章 艺术的殿堂:生命的星空更加璀璨一、歌舞同心,祝福祖国二、国粹韵深,梨园情长三、舞彩青春,自信飞扬四、花季放歌,余音绕梁五、妙笔丹青,挥墨飘香第八章 专业发展:教师水平的高度决定学生发展的程度一、注重专业素养,更注重职业道德1.教师发展:师德为先2.班主任培养:知行合一二、注重更新理念,更注重基础实践1.辨析现状,力推新教法2.理清头绪,培训再起步3.课题引路,科研出成效三、注重传统经验,更注重探索创新1.走出去:学名校有收获2.请进来:邀名师出成果四、注重学习榜样,更注重传承发扬第九章 家庭资源:学生发展的富矿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二、家长的言传与身教要保持一致三、家长关注物质需求与重视精神生活保持一致第十章 成“人”:教育永恒的追求一、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二、我只想让你飞的更高三、朝花夕拾:优秀毕业生介绍四、春华秋实:优秀毕业生感言五、静待花开:发展中的44中第十一章 路在何方:基础教育发展再思考一、“教育优先发展”应成共识二、“不能少”、“不掉队”:教育公平如何看三、他山之石:美国教育制度的理性分析四、师资水平与教师流动: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之关键五、痛并快乐:学生不可或缺的体验六、允执厥中:“传统课堂”与“改革课堂”的适切选择七、中外教育差距:“遵守秩序”意识为*八、“路漫漫”:“教育是农业”理念的上下求索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夏强,河北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河北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河北省首届中小学骨干校长,石家庄市首届优秀校长。曾任石家庄市第四十中学校长,现任石家庄市第四十四中学校长。2011年,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举办了“人民教育家论坛—夏强教育思想研讨会”。上世纪八十年代支援边疆,被中宣部、国家教委授予全国“八十年代优秀大学毕业生”称号。主编科普读物《少年科普丛书》、《中国科技365天》、《世界科技365天》、《若隐若现的飞碟》,主编中小学校长培训教材《校长与学校德育》等。引领学校成“人”教育实践活动,被《中国教育报》、《河北教育》等媒体多次报道。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