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制度创新过程的经济改革

包邮作为制度创新过程的经济改革

1星价 ¥28.6 (5.5折)
2星价¥28.6 定价¥52.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3225848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70
  • 出版时间:2016-01-01
  • 条形码:9787543225848 ; 978-7-5432-2584-8

本书特色

  《作为制度创新过程的经济改革/当代经济学文库/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作者姚洋试图从制度演化的角度来考察中国改革。作者认为意识形态的演变为中国改革进程的核心,制度构建与意识形态至上,且正是后者决定了什么是合意的社会;伴随着意识形态的蜕变和制度的变迁,中国经济体制完成了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型,渐进式的改革也终于获得了胜利。作者从演进这个新颖的视角入手分析这段改革的历史,可以说是一个理论的创新。有了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观点之后,作者又将其理论应用到中国改革的现实中,通过三个关键的要素——地方分权、乏力性政府以及实践的务实主义——来解释中国意识形态和制度的演变过程。

内容简介

中国改革进程中*显著的特点是其渐进性:为了实现改革的*终目标,它不是力争一步到位,而是借助了一些中间步骤,包括地方试验。但是,渐进改革有可能导致既得利益集团的产生和加强,引发寻租和腐败等。基于此,作者试图从制度演化的角度来考察中国改革。作者认为意识形态的演变为中国改革进程的核心,制度构建于意识形态之上,且正是后者决定了什么是合意的社会;伴随着意识形态的蜕变或制度的变迁,中国经济体制完成了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型,渐进式的改革也终于获得了胜利。作者从演进这个新颖的视角入手分析这段改革的历史,可以说是一个理论的创新。有了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观点之后,作者又将其理论应用到中国改革的现实中,通过三个关键的要素——地方分权、泛利性政府以及实践的务实主义——来解释中国意识形态和制度的演变过程。除以上三个因素而外,作者认为制度之间的互补和互相加强也是中国改革成功的因素之一。理论阐述之后,作者又回顾和总结了五项重要改革:农村改革、企业改革、价格双轨制、对外开放以及金融改革。

目录

1  导言  1.1  背景  1.2  关键要素  1.3  模型  1.4  应用  1.5  本书章节安排2  分权  2.1  计划时期的分权  2.2  改革初期的分权  2.3  作为改革制度基础的分权  2.4  结束语3  泛利性政府  3.1  泛利性组织  3.2  泛利性政府  3.3  改革时期的中国政府  3.4  中国政府成为泛利性政府的原因  3.5  泛利性政府与经济增长:东亚模式  3.6  泛利性政府与经济改革  3.7  结束语4  作为意识形态突变的制度变迁  4.1  目的性和制度选择  4.2  意识形态和制度  4.3  实践的务实主义和制度变迁  4.4  通向市场的泥泞之路  4.5  结束语5  中国经济改革:一个理论模型  5.1  模型的文字描述  5.2  正式模型  5.3  模型与现有文献之间的联系  5.4  结束语6  制度互补和渐进改革  6.1  策略互补及其拓展  6.2  制度的多重均衡及其效率  6.3  制度互补和中国渐进式改革  6.4  结束语7  农村改革:帕累托改进和制度变迁  7.1  农村改革的历史根源  7.2  基层创新和中央意识形态演变的互相作用  7.3  农村改革和农村的其他变革  7.4  后改革时代:一条开放的道路  7.5  结束语8  企业改革  8.1  企业改革的简要回顾  8.2  改制和企业绩效  8.3  改制和就业  8.4  国有资产  8.5  结束语9  价格改革  9.1  价格“双轨制”的历史回顾  9.2  价格“双轨制”的效率  9.3  价格“双轨制”的成就  9.4  价格“双轨制”的成因和成功因素  9.5  结束语10  对外开放及其影响  10.1  经济特区  1o.2  出口导向战略  10.3  入世及其影响  10.4  出口和国内技术升级  10.5  开放和地区差距  1o.6  结束语11  金融改革  11.1  计划经济的遗产  11.2  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改革与发展  11.3  没有解决的问题  11.4  金融管制下的经济增长  11.5  汇率制度改革:渐进主义的例证  11.6  结束语12  结语  12.1  我们在哪里,要到哪里去  12.2  一个范式的转变  12.3  给其他国家的经验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