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政学基础:理论·实务·案例·实训

财政学基础:理论·实务·案例·实训

1星价 ¥25.9 (7.2折)
2星价¥25.9 定价¥3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4223502
  • 装帧:平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6cm
  • 页数:255
  • 出版时间:2016-01-01
  • 条形码:9787564223502 ; 978-7-5642-2350-2

本书特色

  项目引导 任务驱动  理念新颖 贴近实际  经典案例 模拟实训  强调应用 富有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财政学基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主要内容包括: 财政基础理论 ; 财政支出理论 ; 财政收入理论 ; 财政管理理论四篇。针对专业的不同层次安排相关学习内容, 每一项目后附有基础训练和实训。

目录

前言/1 **篇 财政基础理论 项目一 财政学导论/3 任务一 财政的产生与发展/3 任务二 财政学概述/10 任务三 财政学的思想演化/14 关键术语/17 基础训练/17 项目实训/19 项目二 公共财政/20 任务一 政府与市场/20 任务二 公共物品与公共需求/23 任务三 财政职能/24 任务四 公平与效率/27 关键术语/30 基础训练/30 项目实训/32 第二篇 财政支出理论 项目三 财政支出/35 任务一 财政支出概述/35 任务二 财政支出规模/41 任务三 财政支出结构/42 任务四 财政支出效益/45 任务五 财政支出控制/46 关键术语/49 基础训练/50 项目实训/52 项目四 购买性支出/53 任务一 购买性支出概述/53 任务二 社会消费性支出/55 任务三 行政管理支出与国防支出/56 任务四 文教科卫支出/61 任务五 政府投资性支出/64 关键术语/69 基础训练/69 项目实训/71 项目五 转移性支出/73 任务一 转移性支出效应/73 任务二 社会保障支出/75 任务三 财政补贴/83 任务四 税式支出/89 关键术语/93 基础训练/94 项目实训/96 第三篇 财政收入理论 项目六 财政收入/99 任务一 财政收入概述/99 任务二 财政收入规模/103 任务三 财政收入结构/107 关键术语/110 基础训练/110 项目实训/113 项目七 税收原理/114 任务一 税收概述/114 任务二 税收法律关系与税收原则/118 任务三 税法的分类与构成要素/121 任务四 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127 任务五 税收效应/132 任务六 *适课税理论/144 关键术语/145 基础训练/145 项目实训/147 项目八 税收制度/148 任务一 税收制度概述/148 任务二 商品税/150 任务三 所得税/165 任务四 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172 任务五 国际税收/178 关键术语/180 基础训练/181 项目实训/183 项目九 非税收入/184 任务一 非税收入概述/184 任务二 行政事业性收费/189 任务三 公共定价/193 任务四 国有资产管理/197 关键术语/199 基础训练/199 项目实训/202 第四篇 财政管理理论 项目十 公债/205 任务一 公债概述/205 任务二 公债与财政/208 任务三 公债规模/209 任务四 公债市场/214 任务五 公债的经济效应/216 关键术语/218 基础训练/218 项目实训/220 项目十一 财政预算/222 任务一 财政预算概述/222 任务二 政府预算程序/226 任务三 财政管理体制/229 关键术语/232 基础训练/232 项目实训/235 项目十二 财政平衡与财政政策/236 任务一 财政平衡/236 任务二 财政政策/238 任务三 财政政策的目标及工具/240 任务四 财政政策阶段演变/242 任务五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247 关键术语/252 基础训练/252 项目实训/254 参考文献/255
展开全部

节选

  《财政学基础:理论·实务·案例·实训》:  (二)中国财政学的演化  1949年以前,中国的财政学基本上秉承英美财政学体系;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财政学界才开始独立探索建立自己的财政学理论体系。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后期“大跃进”的失败,为财政基础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出现了一个财政理论探讨的活跃时期,产生了许多流派。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当时特殊的政治经济形势,在我国财政理论研究中占统治地位的主要还是从苏联引进的“货币关系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些流派,如“价值分配论”和“国家资金运动论”等。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中国财政理论界对“货币关系论”的批评过程中,“国家分配论”逐渐占据主流地位。“国家分配论”认为财政是国家对社会的物质资料的分配……这种分配在不同条件下,或者表现为实物形态,或者表现为货币形态,但在各种表现的形态后面,实际上都是属于社会的物质资料的一种分配。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关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过程中的分配关系,简单地说,也就是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中国家对社会的物质资料的分配关系。认为社会主义财政的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分配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而形成的分配关系,初步奠定了“国家分配论”在中国财政学界的主流地位。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引进和吸收了美、英等国的财政理论,出现了对“国家分配论”、“剩余产品分配论”、“再生产前提论”等的一系列争论,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论流派。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财政学界开始注重对源于西方的“公共财政论”的认识与辨析,一度引起许多关于所谓“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的理论争论。但是,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学术界越来越倾向于两者不是直接对立而是相互兼容的关系,事实上,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公共性才能真正取得独立,才能形成成熟、规范、完全的存在形式——公共财政,即市场经济财政。当然,在争论过程中,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公共财政论”的认识不断地得到清晰化和具体化。  二、当代中国财政学建设的指导思想  当代中国财政学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借鉴西方财政学发展成果,立足中国实际,继承和发展,创设中国特色的财政学。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财政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社会再生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国家理论及研究方法等,对当代中国财政学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财政学理论的基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分配直接表现为价值分配,是价值运动的中枢。财政分配对象主要是劳动创造的剩余产品,财政参与价值分配和价值流通。价值增值的运动、财政政策的选择、税率的确定、税收转嫁与归宿等,无不以劳动价值论为重要依据。因此,我们要深入领会劳动价值理论的精神实质,用以指导财政税收工作实践,要自觉遵守支配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价值规律,这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有利于开辟较为充裕的财政收入来源。  ……

作者简介

李贺,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靠前经济与贸易和金融学双本科,会计学硕士,现任教于大连财经学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教学经验,尤其对靠前贸易、金融及企业管理会计有着深入的研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