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学校党政领导体制研究

包邮高等学校党政领导体制研究

¥32.2 (7.7折) ?
1星价 ¥32.2
2星价¥32.2 定价¥42.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1100104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78
  • 出版时间:2012-12-01
  • 条形码:9787201100104 ; 978-7-201-10010-4

内容简介

  《党校研究成果系列:高等学校党政领导体制研究》以我国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历史变迁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高等教育领域的政策导向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对高校内部党政关系的影响,并对各时期政治和社会背景作了考察和分析。作者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执政初期高校内部领导体制的四次转型、特殊时期高校受到的冲击、破坏和恢复调整、改革开放后高校领导体制的探索和试点等,对高校领导体制的演变、党政关系的协调和磨合等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终落脚于当前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确立和完善,并通过实证研究揭示当前高校内部领导体制的运行及党政关系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也提出一些关于在党建科学化视野中改革和完善高校党政领导体制的对策性思考。

目录

导论 从党建科学化以及当今高等教育的发展解读高校领导体制
**章 领导体制的相关概念
**节 党的领导体制和高校领导体制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制
二、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
三、高校外部领导体制和内部领导体制
第二节 领导体制中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集体领导制度
一、民主集中制是党领导国家政权建设的基本原则
二、集体领导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领导制度
第三节 委员会制和首长负责制
一、党的委员会制是集体领导的主要实现形式
二、首长负责制及其运行困境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前对部分高校的领导和影响
**节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高校的摸索
一、中国共产党创办的高等学校的组织构成和领导模式
二、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高校中的发展和影响
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高等学校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教育史上的特殊篇章
一、教育之于政治的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尤其重视高等教育的原因分析
三、高等教育的“延安模式”

第三章 执政党领导体制的转型在高校中的体现(1949-1966)
**节 中国共产党执政前后对高校的接管和领导(校务委员会制)
一、执政党领导体制和各项社会制度的确立
二、中国共产党对文化教育事业和原有高校的方针和政策
三、校务委员会在当时高校中的运行方式和作用
第二节 “以苏联为师”方针指引下的高校领导体制(校长负责制)
一、“以苏联为师”下的院校调整及高校发展
二、向“校长负责制”的转型及校内党政关系的协调
三、加强党在高校中的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
第三节 党委地位在高校中得到显著加强(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制)
一、党的八大对党的领导体制的改革
二、党委地位在高校领导体制中开始凸显
三、党领导一切在高校中的体现
第四节 高校内党政关系相对和谐发展(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一、《高校六十条》对高校领导体制的整合
二、进一步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第四章 “文革”对高校的冲击和破坏(1966-1976)
**节 高校成为“文革”的首发区和重灾区
第二节 高校内领导体制的病变
一、非常态的领导模式
二、对办学领导模式所进行的“教育革命”评价

第五章 党政分开在高校内的探索和试点(1976-1989)
**节 恢复时期的高校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一、高校领导体制在调整中发展
二、校务委员会职能发生重大变化
第二节 高校对党政分开的试点(校长负责制)
一、党政分开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改革
二、高校试行“校长负责制”
……
第六章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确立和发展(1989年至今)
结论和思考
附录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党校研究成果系列:高等学校党政领导体制研究》:  一、“以苏联为师”下的院校调整及高校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当中国革命在全国范围取得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巨大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加快国家建设,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提出向具有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苏联学习,在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是一种必要的选择。学习苏联教育模式和经验就是在全国学习苏联经验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在20世纪50年代,一系列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活动在全国高教系统展开,当时的教育部部长马叙伦曾经说过:“学习苏联先进经验,进行教学改革,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次革命。”教育的“全盘苏化”包括对后来中国高教事业产生深远影响的院系调整和课程设置改革。  对于20世纪50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这一历史事件,学者们经常会进行回顾和反思。在这里笔者作一个简单的回望:新政权看到中国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而已有的高校院系庞杂重复,培养目标笼统模糊,系科门类畸轻畸重,高等教育的教育内容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要求,因此提出了要向苏联学习高教模式。对高校进行院系调整,*早是在1950年6月初召开的**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提出来的。当时由于条件所限,没有形成具体的调整方案。1951年5月,教育部在当年工作方针任务的报告中提出了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初步设想,根据这个设想,当年进行了局部调整,1952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高校院系调整,1953年进行继续调整。调整的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学校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调整的原则是:根据国家建设规划,将公私立高等学校通盘规划,合理布置学校网;同类系科归并或组建成专门学院:集中人力财力,扩大工科、师范和综合大学理科的规模,加快发展速度。调整的步骤是:由工业院系的调整进而到对其他院系的调整:从学院的调整进而到对科系的调整;从重点地区、重点院校的调整进而到对高等学校的全面调整。这次改革虽然指导思想上在强调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必要性的同时,也强调要注意结合中国的实际,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完全是照搬苏联。经过四年的改革实践,1956年5月教育部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章程草案》,将改革的经验以法令形式规定下来,该章程草案的制定标志着以苏联模式为蓝本的新的高等教育制度的基本确立。  ……

作者简介

  张晓清,女,1979年12月生,浙江余姚人,200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获法学硕士学位,2012年获法学(中共党史)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曾在《上海党史与党建》《理论界》等期刊发表论文,参与编写上海市共青团委员会《上海青年发展报告》系列丛书。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研究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