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在地狱上的天堂

包邮建筑在地狱上的天堂

1星价 ¥24.5 (5.1折)
2星价¥24.5 定价¥4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604166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63
  • 出版时间:2015-05-01
  • 条形码:9787106041663 ; 978-7-106-04166-3

本书特色

抗战八年的上海,先是成了被沦陷区包围的“孤岛”,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更直接落入了日本侵略者的魔爪。这是上海历史上一段耻辱的经历。然而对于这段时间生活在上海的人们来说,这里又是战乱中难得的避难之所。人们珍惜这份宁静,用歌舞升平来守护这份宁静,创造了战时上海一段奇妙的繁荣。正像本书的书名所说的那样,这里是“建筑在'地狱'上的'天堂'”。 这本《建筑在地狱上的天堂(从电影认识上海本土都市认同的形成1937一1945)》是林黎基于自己的博士论文写作的。它不仅仅是对战时上海电影现象本身的研究,同时也着眼于上海都市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探讨了电影与都市文化之间的互动。引进了大量对于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移民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的资料与研究成果,结合电影产业和创作对人们的都市认同心态折射与造就的互动进行了有意义的观察。

内容简介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艺术理论研究丛书:建筑在地狱上的天堂 从电影认识上海本土都市认同的形成1937-1945》是林黎基于自己的博士论文写作的。它不仅仅是对战时上海电影现象本身的研究,同时也着眼于上海都市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探讨了电影与都市文化之间的互动。引进了大量对于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移民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的资料与研究成果,结合电影产业和创作对人们的都市认同心态折射与造就的互动进行了有意义的观察。

目录


绪论
序篇 上海“滩”:“八一三”淞沪会战前后政商消长
**章 上海都市的开放性
**节 上海的都市化程度
第二节 上海各租界当局的文化统治
第二章 市民阶层的构成及现代化动因
**节 市民阶层的主要来源:移民
第二节 各类移民转型为上海市民:多次社会化过程
第三章 市民文化的特征:消费性与流行性
**节 市民意识与市民趣味
第二节 战时市民文化的背景:政商消长
第三节 “消费革命”
第四节 流行文化消费实质:自我实现
第四章 市民生活
**节 华洋杂处
第二节 电影市场
小结 上海持续都市化进程的可能性

上篇 “孤岛”:电影中国家意识的转换性表达与消解趋势(1937—1941年)
**章 “孤岛”上海:开放性被彻底打破
**节 日本租界当局的管理效能
第二节 “孤岛”中的市民生活
第二章 电影格局与产业结构的变化
**节 张善琨的“影业帝国”计划
第二节 电影产业格局:民族电影产业重建的可能性
第三节 电影院的兴盛:国片的直接繁荣
第三章 国家意识的转换性表达
**节 《木兰从军》的策略
第二节 女性的消费成为都市生活的标志
第三节 “孤岛”电影对于大后方的政治意义:政治没有灰色地带
第四章 适应孤岛文化心态与语境的影片制作
**节 类型化趋势
第二节 剧本荒暴露的电影工业结构性问题
小结 国家意识的转换性表达与消解趋势

下篇 全面沦陷期:电影在政治压抑下积极参与本土意识及其话语表达方式的建构(1941-1945)
**章 全面沦陷后的上海
**节 “保持‘国际都市’面貌”
第二节 “国际都市”计划破产
第二章 全面沦陷期的文化干预策略
**节 规范:日本对占领区的电影侵蚀政策
第二节 怀柔:鉴于对欧美文化敬畏之下的“孤岛”文化干预
第三章 塑造崇日文化认同的努力:日本电影工业在上海本土化的过程
**节 政治统治与文化渗透:建立“新上海”的设想与电影发行
第二节 直接合作与嗳昧的信任
第四章 符合占领需要的泛亚洲文化形象的建构
**节 爱情话语的初现:从《博爱》到《万世流芳》
第二节 政治工具和娱乐明星的抉择:李香兰现象
第五章 用爱情与忠诚建立都市认同
**节 “社会片”与“大东亚秩序”的背离
第二节 爱情话语参与本土意识建构
第三节 经典文本的本土化的重新改编:忠诚
小结 上海电影对都市本土意识的表现
结语 上海电影参与建构本土都市认同的形成
附录一 图表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三 影片片目
遇见“未”知的到“来”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艺术理论研究丛书 建筑在地狱上的天堂 从电影认识上海本土都市认同的形成1937-1945》:  等到公司筹备《红楼梦》的时候,张善琨想到了当年“西湖博览会”的成功模式,于是他如法炮制,将丁香花园全部改造成古色古香的“大观园”。当“大观园”落成,影片开拍之前,将举办与“西湖博览会”类似的游园活动,收取门票一元(保留此游园票根,在电影上映之时可以做打折使用)。“大观园”的造价预算是十万元,凡是原著中亭台楼榭都将搭置。好在丁香花园本来的基础条件较好,园大且花木丛生,改造工程似乎已经事半功倍。除此之外,影片在拍摄过程中,将每晚接受二三十位影迷探班、参观,当然也会收取一定的费用。  这种盈利模式是将生产型的区域临时改成服务性的场所,有效增加了利润的增长点,可以在电影生产的闲时不闲,忙时回归到本来的用途中。临时性的开放摄影场,只能作为有益补充,并不能完全依靠这些零散的收入,拍摄电影才是正事。  新华影业集团认真对待每一部影片的拍摄,从不马虎了事。1939年4月25日,丁香花园里种了很多荷花,就是为了拍摄《西施》而备。古装片的服装是一项较大的开支。卜万苍和服装考古学家卢世侯购买衣料,单是这笔支出就达3540大洋之巨。由胡旭光负责设计道具。古装片已经告别了粗制滥造的时代,而开始考究一切细节了。《西施》是新华公司一部重磅影片,预算达20万元。  不幸的是,1939年4月,“新华”、“华新”、“华成”这三位一体的公司都暂停摄制影片一个月。问题正出在丁香花园这个摄影场地。由于丁香花园已易主(300万元售出),必须在两个月内拆除摄影场的房屋。但是为了拍摄急用,公司还是不得不在丁香花园中新建一个耗资2300元的摄影场。明知不是长久之举,但是为了拍摄急需也只能如此,虽然,公司可能会获得丁香花园业主的违约金。这对刚成立的“美商”公司而言,无疑是个棘手的问题。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张善琨预备扩大生产规模的公司,徐家汇三角地的原联华公司的摄影场,业主也要收回自用。如果没有摄影场地,电影拍摄将面临全面停机的窘境。  遭遇此种尴尬的何止张善琨一人。合众公司的朱石麟正在筹拍《文素臣》一片,原准备在亚尔培路承租摄影场拍摄,但业主香港导演兼老板竺清贤要收回摄影场为自己拍戏所用。  于是,张善琨和朱石麟一起寻找新的拍摄场地。经由“美商”公司出面,在徐家汇梅格路杨家沙处找到合适的摄影场。该摄影场占地约四十余亩,在当时堪称全国之*。  张善琨的影业帝国,在其影片生产量*大的时期,曾经承租四处摄影场,共八个摄影棚,分别是:丁香花园(四棚),甘世东路大同摄影场(一棚)、明星二厂亚尔培路摄影场(二棚)、徐家汇三角地摄影场(一棚)。  B.成本控制  新华影业集团是“孤岛”时期民族电影实业中的行业翘楚。这一点毋庸置疑。从企业规模、生产管理、运营效能等方面都相对其他当时的影业公司更具规模,也更加成熟和系统。  当然,在战时背景下壮大的一个实业公司,在其经营上所表现出来的投机性在所难免。就张善琨本人的管理可能无法用管理艺术来形容,整个公司也尚无法用企业文化来概括和总结,但张善琨个人的性格魅力和与人交往的情商之高,对整个集团公司而言,还是至关重要的。虽然,我们可以看到新华影业集团内部分工明确,但是在管理方面并没有形成真正的梯队。而且,张善琨本人也需要偶尔客串一下导演一角,以图政治和市场上的保险。  新华影业集团不时有投机性质、赚点快钱的打算,更多的是有计划的拍摄,如“四大美人”系列、古装片拍摄计划、“银幕舞台”计划、动画片等。在这些计划投拍的影片中,有为数不少的巨额投资。高投资必然希望有高收益。张善琨的成功之道之一就是铺天盖地的宣传。但他也同时受到宣传所累。  “孤岛”的电影市场的竞争,常常表现为“空前绝后”的宣传阵势的竞争。八仙过海、各出奇招,一浪高过一浪,让观众目不暇接。  新华影业集团在宣传方面的支出一直是公司运营成本中的一个支出大项:每月的广告费都在万元左右。1939年3月,新华影业集团进入“美商”公司阶段后,为了开源节流,公司广告宣传方面有了一系列的调整。比如投放报纸广告:公司各报纸的广告,除《新闻报》《申报》之外,以后概统一发出,以一定数量为限,使所发出的广告量不超过预算。同时《新闻报》《申报》两报的广告也需要缩减,规定在影片上映之前,所刊出的广告不得超过全版,以节省开支。这项措施实施后,虽然影响到了各个报纸的广告收入,但于“美商”公司整体而言是有利的。  影片在上映之前,报上长篇累牍的广告所形成的恶性竞争,让很多电影公司的老板颇为头疼,后来曾有开联席会议解决这一问题,但没过多久这些“君子协定”就被破坏了。  ……

作者简介

  林黎,2003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获硕士学位;2003—2009年同济大学讲师;2007年德国包豪斯大学访问学者;201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获博士学位;2012年至今任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副教授;2014年美国纽约城市大学访问学者;专业方向:电影史、摄影。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