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3038423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83
  • 出版时间:2016-02-01
  • 条形码:9787513038423 ; 978-7-5130-3842-3

本书特色

  万光军编*的这本《孔孟仁学论纲》从仁学角度对孔子、孟子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大体包括 “仁之形上考察”“何为仁”“仁何为”“仁之全德与展开”四个方面,展示了孔子、孟子思想的相同与差异、形上与形下、内涵与外延、理论与现实、传统与现在等诸多维度,有助于我们深入学习孔子、孟子自觉建构儒学,尤其是形上体系的诸多努力与重要建树,为进一步了解儒学、理解儒学、推进儒学提供了一种可能。

内容简介

本书从仁学角度对孔子、孟子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大体包括“仁之形上考察”“何为仁”“仁何为”“仁之全德与展开”四个方面,展示了孔子、孟子思想的相同与差异、形上与形下、内涵与外延、理论与现实、传统与现在等诸多维度,有助于我们深入学习孔子、孟子自觉建构儒学、尤其是形上体系的诸多努力与重要建树,为进一步了解儒学、理解儒学、推进儒学提供了一种可能。

目录

**章  仁之形上考察  **节  仁学研究之回顾  第二节  仁之形上考察  第三节  仁之有与无、有形与无形、人之仁与天之仁  第四节  天与命、性与命的区分  第五节  “仁,天之尊爵”与内在超越  第六节  “天生德”与“天将降大任”  第七节  “斯文在兹”与“舍我其谁”  第八节  从“我有天志”到“万物皆备于我”第二章  何为仁  **节  自觉自信的仁爱宣言:“我欲仁,斯仁至矣”与“仁者爱人”  第二节  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之确立:“鸟兽不可与同群”与“人异禽兽”  第三节  对血缘、地域的超越:“四海之内皆兄弟”与仁义内在  第四节  对自我的超越:“修己以敬”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第五节  对感性、身体的超越:孔颜乐处与“先立乎其大”  第六节  对功利的超越:“君子喻于义”与“何必日利”  第七节  对环境的超越:“何陋之有”与“忧患生”第三章  仁何为  **节  为仁的方向:“为仁由己”与“求在我”  第二节  为仁的动力:“内自省”与“集夜气”  第三节  仁者的视野:“博施济众”与“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第四节  仁之方:“优等推”与“差等推”  第五节  仁者的坚持:“恒其德”与“不可自暴自弃”  第六节  仁者的证成:“从心所欲不逾矩”与“浩然正气大丈夫”  第七节  仁者的状态:“仁者不忧”与“仁者无敌”  第八节  乐的人生境界:“仁者乐”与“众乐乐”第四章  仁之全德与展开  **节  仁与礼:孔子的道德与政治  第二节  仁与政:孟子的道德政治化  第三节  仁与智:孔子的理想人格  第四节  仁与义:孟子的理想人格  第五节  仁与勇:仁者必有勇与三种勇、文王武王之勇  第六节  仁与孝:孔孟理解的现实家庭  第七节  立足现实有所超越的孔孟仁学小结  大其心而观之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万光军,男,1973年生,山东新泰人。山东政法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后,哲学研究所所长,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004—200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导师为杨国荣教授;2009—2012年于山东大学哲社学院做博士后,导师为颜炳罡教授。2013—2014年访学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导师为万俊人教授。已在《孔子研究》《孔孟学报》《国学研究》《道德与文明》《伦理学研究》等海内外刊物发表文章60篇,出版专著《孟子仁义思想研究》《德才兼备通论》两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