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5672391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86
  • 出版时间:2015-05-01
  • 条形码:9787535672391 ; 978-7-5356-7239-1

本书特色

      艺术迷宫译丛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在学术图书版块打造的西方学术明星系列丛书。作者有西方学术界炙手可热的乔治·迪迪-于贝尔曼,皮埃尔·布尔迪厄和娜塔莉·亨利希。本丛书目前有四本:《看见与被看》,《在图像面前》,《艺术之爱》和《凡·高的荣耀》。对艺术家、艺术史、艺术思想进行分析和研究,试图从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和美学的多个角度,对人类的艺术和文化行为展开新的解读,带来不同于以往的启迪和思考。      《在图像面前》展开了一种被反复提出的批评,直指我们面对图像时的确信感。我们是如何观看的呢?不仅仅使用双眼,也不仅仅依靠目光。“voir”意指“看”,它与表示“知”的“savoir”押韵,这使我们想到,原始的目光是不存在的,我们处理图像时需借助词语,经历认知的过程,并伴随不同层次的思考。我们从弗洛伊德的思想中找到对图像所特有的认识进行全新批评的方式。“看”这一动作在字面上是打开的,意味着在表现与展现,象征与症候,决定论与复因决定论之间撕扯,接着展开。*后,在可见物的传统概念和视觉资料(visuel)的全新概念之间再撕扯、展开。看与知的稳定方程式,无论是形而上学的还是实证主义的,从此将让位给某种东西,譬如测不准原则,譬如目光对非知(non-savoir)的约束。某种使我们直面图像的东西,它使我们如面对被遮蔽的事物一样直面图像:一个十足不稳定的处境。但我们却应该思考这个处境,无论如何都要确定它在认识规划,也就是艺术史规划中的位置。

内容简介

★乔治·迪迪-于贝尔曼是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学院(ehess)的哲学家、以及艺术史、视觉人类学教授。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学院之前有于贝尔·达弥施(hubert damisch)、路易斯·马兰 (louis marin)以及达尼尔·阿拉斯 (daniel arasse),一系列在符号学领域堪称伟大的艺术史学者。其研究对当代艺术史的思考影响极大,比如美国当今文艺复兴*炙手可热的学者alexander nagel就将其列在对其影响*深的思想者之一。   ★乔治·迪迪-于贝尔曼受邀成为2015年北京ocat中心学术主持人,将在北京举办一系列公共讲座和展览。乔治·迪迪-于贝尔曼在华语世界的学术影响力将在近两年达到一个高峰。   ★本书品相优良,用纸讲究。封面线描画根据让-菲利普·图森的摄影作品《卢浮宫的星期二》绘制,雅黄色特种纸打底,辅以烫银工艺,简约而精致,并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思考。内文配图以单页大图形式呈现,美观大方。内文字体、字号、字距经过多次调整后,解决了学术书字数较多,视觉易疲劳的问题,给读者带来阅读透气感和清新美感。 

目录

目 录提出的问题(3)一、简单实践范围中的艺术史                                (13)二、艺术复兴与完人的不朽                                   (71)三、简单理性范围内的艺术史                                (121)四、作为圣子的撕裂与死亡的形象                          (201)补编:细节问题,面的问题                                   (325)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乔治·迪迪-于贝尔曼,1953年生,法国哲学家和艺术史家,任教于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cole des hautes études de sciences sociales),出版有四十余种关于图像的历史及理论的著作,并策划数次展览。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