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山东的花园里

包邮在山东的花园里

1星价 ¥54.0 (6.9折)
2星价¥54.0 定价¥7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1748324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1-01
  • 条形码:9787511748324 ; 978-7-5117-4832-4

本书特色

这部小说从初次出版至2024年翻译为中文,正好100年。重读这本书,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西方友华人士对传统中国的同情、理解和欣赏,依然能从这部作品中看到百年前的中国人对这片土地深沉的情怀。

★中央编译出版社新系列:“世界儒学译丛:国外山东印象”

★独特视角:作者露易丝·乔丹·米恩,一位19世纪末游历东方的美国作家,以其亲身经历和细腻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充满魅力的中国。

★文化碰撞:书中描绘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理解和包容,引人深思。

★历史画卷:小说以宏大的历史背景为依托,展现了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变迁,以及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图景,具有浓厚的历史价值。

★真挚情感:书中不仅有家国情怀,更有真挚的爱情、友情和亲情,感人至深。

★百年经典:从1924年首次出版,到2025年中文版问世,这部作品历经百年沉淀,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初左右,美国人汤姆·德鲁性格直率、真诚,尽管在美国摸爬滚打了二十八年,但在许多方面,仍保持着一颗童心。他一直认为美国是*好的国家,是唯一适合他这种人生活的国家,也是唯一值得骄傲的祖国。然而现在,他听从父亲的命令,为了做生意,坐上船前往中国山东,在路上他总是想起在坎布里奇上大学时认识的中国男孩尤祺。德鲁不知道的是,在山东,他见到了尤家人,但等来的却是尤祺的坟墓……在山东生活期间,他还爱上了尤家的雅玲,遇上了许许多多震撼人心的人和事,让他从心底里喜欢上了这个国家。

目录

第 一 章 / 001

第 二 章 / 007

第 三 章 / 016

第 四 章 / 021

第 五 章 / 035

第 六 章 / 043

第 七 章 / 050

第 八 章 / 058

第 九 章 / 068

第 十 章 / 077

第十一章 / 088

第十二章 / 095

第十三章 / 104

第十四章 / 115

第十五章 / 121

第十六章 / 126

第 十 七 章 / 132

第 十 八 章 / 144

第 十 九 章 / 155

第 二 十 章 / 164

第二十一章 / 173

第二十二章 / 185

第二十三章 / 195

第二十四章 / 200

第二十五章 / 213

第二十六章 / 230

第二十七章 / 251

第二十八章 / 269

第二十九章 / 278

第 三 十 章 / 293

第三十一章 / 304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在茫茫的大海上,汤姆·德鲁忽然想起了尤祺。这绝不是偶然间一闪而过的念头,而是一股突然而又强烈的记忆,仿佛心灵的一次重击。那记忆如此生动,宛如幻象,但汤姆并非一个沉溺于幻想的人。这是他从未经历过的全新体验。他性格直率、真诚,尽管在美国摸爬滚打了二十八年,但在许多方面,仍保持着一颗童心。他很少幻想,也不轻易感伤。他一直认为美国是全球(或者说是全宇宙)*好的国家,是唯一适合他这种人生活的国家,也是唯一值得骄傲的祖国。他遇到过一些非常优秀的人,但不幸的是,他们出生在大西洋彼岸、伍兹湖以北或佛罗里达州以南,这让他感到非常遗憾。在哈佛期间,尤其是在战场上,他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人。若非与他们相识,并与一些人相知颇深,他绝不会相信那些天生没有美国国籍和血统优势的人,竟然能有这么高的修养,但是他们的确如此。
尽管如此,汤姆并没有与他们建立亲密的关系——这不是他的作风。他有自己的偏见,也不觉得有必要与他们亲近。他在美国同胞中有许多朋友,这些人才是他的菜。他向来“一视同仁”。或许,这是他*突出的品质。对他来说,这种对待他人始终如一的方式,不仅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本能,更是一种积极、有意识的选择:几乎成了一种职业,一项原则。他欣赏威尔弗雷德·布朗、彼得·伯克利和迪克·汤恩等人,但从未与他们成为朋友。在哈佛,即使是那些从入学到毕业一直同班的外国同学,在他眼中始终是外国人、局外人。这种隔阂的主要原因在他,而不是他们。他不太关注班上美国人之外的人;但在战场上,情况就不同了。当你“冲锋陷阵”全力投入战斗时,你会不由自主地想要了解身边的战友如何冲锋陷阵、如何直面可怕的炮火,甚至如何牺牲——这种记忆刻骨铭心。在军营生活中,你会自然而然地注意到其他一些重要的事情:他们如何忍受泥泞和虫咬,以何种心态适应长期食用牛肉罐头,又如何面对食物匮乏的困境。这些人的特质会持续存在,深深地刻入脑海,难以磨灭。尽管他对许多盟友评价很高,在他们身上发现了不少优点,并且也毫不避讳地承认这一点,但是他没有与其中的任何一个人建立持久的亲密关系。同样,如果要找原因的话,问题还是出在他身上,而不是他们。虽然他们中有不少人赢得了他的喜爱和尊重,但是他对他们更多的还是深深的遗憾:他们不能像他一样是美国人。当然,这不是他们的错,而是他们的不幸:他们的出生地决定了这一切。
汤姆是个彻头彻尾的美国人,对祖国忠贞不贰。他的爱国主义毫不矫揉造作,它并不“灼热”,而是坚定而质朴,更像是一种义务,而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他乐于见到星条旗在动荡的欧洲上空飘扬,但还不至于因此而激动得哽咽。他不喜欢这场战争,对此直言不讳,却也毫无怨言。就像几年前他经常在印刷品上,对高卢战争发表同样的评论。在法国和佛兰德斯,在阿尔贡森林,他坚定而又愉快地投身战斗,就像他之前曾为“整个高卢分裂”尽过绵薄之力一样。
汤姆对祖国感到“无比自豪”。这种自豪感远远超过了他全部有意识的情感。在他的人生中,迄今为止他只发自内心地爱过一个人,那就是他的母亲。除了对母亲的爱,他只是偶尔对内蒂·沃克产生过一丝情感波动。汤姆·德鲁并不是个多愁善感的人。

在茫茫的大海上,汤姆·德鲁忽然想起了尤祺。这绝不是偶然间一闪而过的念头,而是一股突然而又强烈的记忆,仿佛心灵的一次重击。那记忆如此生动,宛如幻象,但汤姆并非一个沉溺于幻想的人。这是他从未经历过的全新体验。他性格直率、真诚,尽管在美国摸爬滚打了二十八年,但在许多方面,仍保持着一颗童心。他很少幻想,也不轻易感伤。他一直认为美国是全球(或者说是全宇宙)*好的国家,是唯一适合他这种人生活的国家,也是唯一值得骄傲的祖国。他遇到过一些非常优秀的人,但不幸的是,他们出生在大西洋彼岸、伍兹湖以北或佛罗里达州以南,这让他感到非常遗憾。在哈佛期间,尤其是在战场上,他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人。若非与他们相识,并与一些人相知颇深,他绝不会相信那些天生没有美国国籍和血统优势的人,竟然能有这么高的修养,但是他们的确如此。

尽管如此,汤姆并没有与他们建立亲密的关系——这不是他的作风。他有自己的偏见,也不觉得有必要与他们亲近。他在美国同胞中有许多朋友,这些人才是他的菜。他向来“一视同仁”。或许,这是他*突出的品质。对他来说,这种对待他人始终如一的方式,不仅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本能,更是一种积极、有意识的选择:几乎成了一种职业,一项原则。他欣赏威尔弗雷德·布朗、彼得·伯克利和迪克·汤恩等人,但从未与他们成为朋友。在哈佛,即使是那些从入学到毕业一直同班的外国同学,在他眼中始终是外国人、局外人。这种隔阂的主要原因在他,而不是他们。他不太关注班上美国人之外的人;但在战场上,情况就不同了。当你“冲锋陷阵”全力投入战斗时,你会不由自主地想要了解身边的战友如何冲锋陷阵、如何直面可怕的炮火,甚至如何牺牲——这种记忆刻骨铭心。在军营生活中,你会自然而然地注意到其他一些重要的事情:他们如何忍受泥泞和虫咬,以何种心态适应长期食用牛肉罐头,又如何面对食物匮乏的困境。这些人的特质会持续存在,深深地刻入脑海,难以磨灭。尽管他对许多盟友评价很高,在他们身上发现了不少优点,并且也毫不避讳地承认这一点,但是他没有与其中的任何一个人建立持久的亲密关系。同样,如果要找原因的话,问题还是出在他身上,而不是他们。虽然他们中有不少人赢得了他的喜爱和尊重,但是他对他们更多的还是深深的遗憾:他们不能像他一样是美国人。当然,这不是他们的错,而是他们的不幸:他们的出生地决定了这一切。

汤姆是个彻头彻尾的美国人,对祖国忠贞不贰。他的爱国主义毫不矫揉造作,它并不“灼热”,而是坚定而质朴,更像是一种义务,而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他乐于见到星条旗在动荡的欧洲上空飘扬,但还不至于因此而激动得哽咽。他不喜欢这场战争,对此直言不讳,却也毫无怨言。就像几年前他经常在印刷品上,对高卢战争发表同样的评论。在法国和佛兰德斯,在阿尔贡森林,他坚定而又愉快地投身战斗,就像他之前曾为“整个高卢分裂”尽过绵薄之力一样。

汤姆对祖国感到“无比自豪”。这种自豪感远远超过了他全部有意识的情感。在他的人生中,迄今为止他只发自内心地爱过一个人,那就是他的母亲。除了对母亲的爱,他只是偶尔对内蒂·沃克产生过一丝情感波动。汤姆·德鲁并不是个多愁善感的人。

然而,奇怪的是,他在这个时刻偏偏想起了尤祺。更奇怪的是,这个念头竟然挥之不去。他和尤祺是在坎布里奇成为朋友的。那时他上大四,尤祺上大一,正是*渴望友谊的时候。但是他除了一时的好心,对这个中国男孩没有任何兴趣,也从未想过与他成为朋友。而且,这个黄皮肤新生对他的感激之情没完没了,絮絮叨叨,让他不胜其烦,甚至有些反感。他确信自从和尤祺分别以来,就再也没有想起过这个中国男孩。即使当他听到父亲出乎意料的决定——要他去中国待一两年时,他也没有想起尤祺,只是流露出毫不掩饰的厌恶,心里连声咒骂。而现在,他却想起了尤祺,甚至比在哈佛时还要思念。他想知道尤祺有哪些家人。大学期间,他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在他看来,中国人就是中国人,没有什么差异。他在哈佛时,觉得日本人和中国人看来都一样,毕竟他们对他没什么用,比英国人、法国人和德国人还要没用。可他现在竟然要去中国!真倒霉!一两个小时前,乘务员告诉他行程已经过半。如果他在中国碰到尤祺,那就有意思了。当然,这不太可能。汤姆·德鲁关于中国的想象和了解很模糊,但他知道那个国家很大。他也知道自己要去中国一个叫山东的地方,名字很难发音,不过那里出产丝绸,就像《查理的姑妈》中巴西出产坚果一样。他很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去山东,也知道父亲希望他去了之后做什么。他还知道,战争爆发之前和之后,山东深深地陷入国际风波之中。只要读过纽约的报纸,就不会不知道这些。汤姆不是个书呆子,他只是喜欢关于蝴蝶的书,也热衷于阅读纽约的报纸。他不知道尤祺来自中国的什么地方,也从来没问过,或许来自香港吧。汤姆认为,大多数中国人都生活在香港。

作者简介

路易丝·乔丹·米恩(Louise Jordan Miln,1864-1933),美国作家,著有几部关于中国的浪漫小说。她曾于19世纪末到达上海演出《哈姆雷特》等维多利亚时代受欢迎的剧作。由于这次上海巡演的经历,露易丝·乔丹的写作中涉及中国的作品有很多。直到二十世纪中叶,她的《灯会》《沈氏夫妇》等都还是英语世界值得推荐的中国主题小说。早在1896年,露易丝·乔丹就出版了《一个西方艺人的东方印象》,记述她巡演过程中在印度、缅甸、中国和日本的经历见闻。这一次的异域之旅让露易丝·乔丹爱上了东方,并由此开始迷恋地学习东方文化,尤其对于中华文明推崇备至。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