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转型期农村纠纷处理机制研究:鲁东L市的实践解读

包邮社会转型期农村纠纷处理机制研究:鲁东L市的实践解读

1星价 ¥20.7 (6.9折)
2星价¥20.7 定价¥3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0215315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1cm
  • 页数:228
  • 出版时间:2015-12-01
  • 条形码:9787510215315 ; 978-7-5102-1531-5

内容简介

  农村社会的纠纷类型以及相应的纠纷解决模式能反映出中国法治在农村的运行状况,因此乡土社会的纠纷研究一直是法学界关注的热点。当下,中国许多地方的农村正在经历着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层面的变革,乡土社会也在向着“半熟人”社会甚至“陌生人”社会转变。同时,社会矛盾处于高发期,但却没有形成相应的有效的、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模式。《社会转型期农村纠纷处理机制研究:鲁东L市的实践解读》尝试将转型期这个社会大背景作为研究当下农村纠纷解决机制的真正平台,以山东沿海某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地农村解决纠纷的类型,对目前存在的纠纷处理机制进行法理学上的分析,论证多元化纠纷处理机制存在的法理依据以及价值取向,以期发挥各种纠纷解决方式的优势,建构能够应对当前农村尤其是转型期的新农村纠纷解决的多元化模式。

目录

前言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学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调查地点的选择

**章 转型期农村纠纷以及处理机制概述
**节 纠纷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一、纠纷的概念
二、纠纷解决的含义
第二节 转型期农村纠纷的现状
一、经济转型——市场化的冲击
二、政治转型——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文化转型——多元文化共存、信仰缺失
四、小结
第三节 转型期农村纠纷的类型以及特点
一、转型期农村纠纷整体特点
二、转型期农村纠纷主要类型
第四节 转型期农村纠纷处理机制的类型
一、传统农村社会纠纷处理机制评价
二、转型期农村纠纷处理机制类型

第二章 转型期农村纠纷处理特定类型的偏好分析
**节 经济因素的考量
一、国家治理的角度
二、“理性经济人”的角度
三、结果公平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与纠纷处理的选择
第二节 社会关系选择的偏好
一、社会关系与纠纷处理概述
二、传统农村社会关系
三、转型期农村社会关系与纠纷选择
四、对手的强势程度与纠纷解决
第三节 行为惯性的偏好选择
一、行为惯性概述
二、行为惯性与纠纷解决
第四节 各种选择偏好之间的悖论
一、“厌讼”与“健讼”
二、上诉与上访
三、多解的正义

第三章 多元纠纷处理机制的法理依据和价值取向
**节 纠纷处理与权利救济
一、权利救济及其方式
二、纠纷解决与权利救济
三、多元纠纷模式的建立与权利救济
第二节 转型期农村纠纷处理机制的价值取向
一、以人为本
二、公平和正义
三、秩序
四、效率

第四章 司法政策与农村纠纷的解决
**节 “大调解”
一、“大调解”的概念以及内涵
二、“大调解”策略出台的背景
第二节 “能动司法”
一、“能动司法”的概念与内涵
二、我国“能动司法”的历史沿革
三、“能动司法”的必要性分析
四、如何实现“能动司法”
第三节 “大调解”和“能动司法”在农村的困境
一、“大调解”中的各解纷机制界限不明显
二、“能动司法”对农村基层法官的素质要求
三、“大调解”中依法调解,还是法律规避?
四、社会稳定——“能动司法”和“大调解”的背后

第五章 “民间法”与农村纠纷解决
**节 “民间法”的概念和内涵
一、“民间法”与法律多元主义
二、“民间法”的概念界定
三、“民间法”在农村的存在形态
第二节 “民间法”在农村纠纷解决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农村纠纷解决需要“民间法”
二、农村纠纷解决为“民间法”提供支持乃至“升华”的动力
三、“民间法”与农村纠纷解决实践解读

第六章 农村多元纠纷处理机制的重构
**节 农村纠纷处理机制的法治化内涵
一、行政机关的法治化运作是预防乃至解决农村纠纷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国家法与“民间法”和“软法”的互动与整合是农村多元纠纷处理机制的特色
第二节 农村多元纠纷处理法治化的基础条件
一、市场经济
二、民主政治
第三节 农村多元纠纷处理机制的良性架构
一、培育民间纠纷解决机构,发挥公民和社会自治功能
二、提升村委会在人民调解体系中的作用
三、提高行政方式解决纠纷能力
四、对司法解纷方式的重新定位
五、完善不同类型纠纷处理机制之间的衔接
第四节 多元纠纷处理机制的保障体系
一、加大对农村调解人员的队伍建设
二、加强对各个纠纷处理机制的外部监督和问责机制
三、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对纠纷解决的作用
四、建立纠纷反映反馈机制
五、小结
结语
附录1
附录2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王韵洁,女,1981年生,山东烟台人,法学博士,现为国家检察官学院检察理论教研部教师,主要从事法学理论、检察制度方面的研究,在《人民论坛》、《理论月刊》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