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当代文学路径辨证-(20世纪50年代-90年代末)
读者评分
5分

中国当代文学路径辨证-(20世纪50年代-90年代末)

1星价 ¥23.9 (5.7折)
2星价¥23.9 定价¥42.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5903246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02
  • 出版时间:2015-12-01
  • 条形码:9787555903246 ; 978-7-5559-0324-6

本书特色

  回首向来萧瑟行。对历史的寻踪和文脉的梳理,也是对当下文学“路”和“桥”的选择与认取。   本书以中国新文学史上特殊的时间段——20世纪下半叶(1950—2000年)的文学路径为观察、切入点,通过回顾与反思,深入析述了共和国文学由“一”到“多”、由“封闭”到“开放”的伟大过渡,从中提炼其宝贵的经验与教训;辩证阐释了诸如“时间与空间”“主流与非主流”“语言与现实”“限制与自由”“此岸与彼岸”“发散与收敛”等文学元素之间的多重互补关系;悉心考量了当代文学生态的得失,寻求足以共享的各美其美、集美之美的和谐境界;在整体性“大中国文学”视野下,认真探讨了海峡两岸当代文学的优长以及和合的愿景。   本书规避一般的“史”的罗列,侧重于以分析哲学对“问题”的提出和解读,富有创新思维的观念,则贯穿于“诗—思—史”的关系结构和智性表述之中。

内容简介

  杨匡汉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在文学批评、诗学以及台港、海外华文研究中取得了广泛的成就,是当代理论界的一位大家。在本书中,他经过多年深入细致的潜心研究,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新的学术概念,有不少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一、“大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 在本书中,针对当代文学版图中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的思维方式,和中国大陆与台港澳地区被认为划分为“两个天地”的局面,作者将中国文学置于世界文学大环境下,以一种基于大历史文化背景的辩证整体思维方式,以中华民族的命运、理想为母体,提出“大中国文学”概念,旨在反思文学、打通地域,试图打通现代与当代、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大陆与台港……使当代文学在一个世界性的寥廓的网络中,找到确定自己的位置,获得新的价值,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具有突破性进展。   二、“辩证思维方式” 在考量中国当代文学路径时,作者以辩证思维思考当代文学遇到的问题,打破各自为营、互相隔膜的现状,梳理两岸文学在中国传统滋养下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流变,呼吁放下分歧,多沟通,创造性的解读,清晰地考量了中国当代文学的若干问题。   作者直面20世纪中国文学下半叶文学进程中种种矛盾的现象,辩证阐释了诸如“时间与空间”“主流与非主流”“语言与现实”“限制与自由”“此岸与彼岸”“发散与收敛”等文学元素之间的多重互补关系,深入探讨了当代文学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探讨其中相辅相成,相荣共生的关系。   三、呼吁和合思维,共建大中国文学 在研究梳理中国当代文学过程中,作者运用“和合生物”的整体思维,倡导两岸沟通、重建文学秩序,具有大视野,大胸襟。有助于研究者打破单一思维,跳出藩篱,使各类复杂的文学类型集文学现象在更加系统的网络中,确定自己的位置,有助于文学进行结构关系的调整。   作者试图在当代文学的丛林中,找到一条正确的研究之路,为后人解读当代文学提供一个清晰、合理的局面。将其置于世纪性、全球化、世界的文学语境中,重新回顾20世纪下半叶中国文学走过的崎岖与坎坷,伤痕与挣脱;以及那些曾经发生过的物质的损毁和精神的创伤,思考文学的生存意义与生存方式,重新定义文学的过程哲学,使我们的文学回顾进入主体与客体互动的阶段。这种诠释,不是要“翻开旧账”,而是经由咀嚼让它“芝麻开门”,让经验和问题进一步敞开。 

目录

引言**章、曲折的路径一 世纪视野之于文学二 过程还是美丽的三 悲喜交集的季节四 可逆与不可逆五 转折的艰难六 “前”朦胧“后”朦胧七 “反智”倾向与精神改写第二章、辩证阐释一 时间与空间二 主流与非主流三 语言与言说四 此岸与彼岸的“现代”五 路的哲学六 陌生化之桥七 发散与收敛八 崇高无可躲避第三章、性别一 女性形象的演进二 真疯三 佯狂四 “作女”现象五 告别“战争”第四章、第十位缪斯一 运动着的美学二 方法的敞开三 线性—双向—系统四 学科建设第五章 、文学生态一 生态的价值二 当代文学生态圈三 释放与规约四 谁能诗意地栖居?第六章、点燃民族心火一 分合之缘二 和实生物第七章、附录一 各个时期的典型文本二 “共和国文学”纵横谈三 关于“开放文学”命名的对话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杨匡汉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专事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老学者,著述甚丰,笔耕不辍,历时五年完成的新作《中国当代文学路径辨正》,重点回顾与反思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由现象察本质,由特点见规律,对“时间与空间”“主流导向”“语言与现实”“自由与限制”“此岸与彼岸”等文学要素做了辩证的阐释,探悉了文学脉搏,体现了独到见解,且富于问题意识,避免了凌空蹈虚、隔靴搔痒的一般性评论。凝重而灵动的行文风格,使之不失为既有学术价值又可读性较强的专著。   一一白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杨匡汉研究员作为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资深专家,近期用五年时间,精心完成了《中国当代文学路径辨正》的学术专著。本书以中国新文学史上特殊的时间段一一20世纪下半叶的文学道路为切入点,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和美学的观点,深入析述了中国当代文学由“一”到“多”、由“封闭”到“开放”的过程,并以问题意识提炼其宝贵的经验教训。本书规避了一般性的“史”的罗列,贯穿“诗一一思一一史”的结构,对历史的寻踪和文脉的梳理,无疑可以使文脉更好地认知当今和昭示来兹,深信有相当的出版价值和相应的社会意义。   一一雷达(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研究员、创研部原主任)

作者简介

  杨匡汉(1940—),上海宝山人,当代学者、文学评论家。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副会长,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监事长,中国出版集团学术顾问。   出版有《艾青传论》《缪斯的空间》《时空的共享》《中国新诗学》《中国当代文学》《扬子江与阿里山对话》《中华文化母题与海外华文文学》《玉树临风——学术自选集》《20世纪中国文学经验》《海外华文文学知识谱系的诗学考辩》《莼鲈之思》等30余种著作,并主编《开放文丛》《90年代文学观察》等多套丛书。   曾获中国图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奖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