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汉学术转型与中国佛.道教的兴起-兼论对当代文化建构的价值
读者评分
4.5分

包邮秦汉学术转型与中国佛.道教的兴起-兼论对当代文化建构的价值

1星价 ¥21.1 (6.4折)
2星价¥21.1 定价¥33.0
商品评论(2条)
是阿简***(三星用户)

还不错的书

预感我会看不懂,但它自己应该是好书

2023-10-23 16:42:00
0 0
ale***(三星用户)

书很新,有塑封

2023-09-16 12:08:51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01016070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41
  • 出版时间:2016-04-01
  • 条形码:9787010160702 ; 978-7-01-016070-2

本书特色

  潘俊杰*的《秦汉学术转型与中国佛道教的兴起 (兼论对当代文化建构的价值)》讲述了秦汉社会转型与学术转型交互的动态过程构建出秦汉丰富闳放的文化土壤,两汉文化与社会潜在的危机为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历史的机遇,儒、佛、道早期错综复杂的关系演变重构了中国文化*初完整的形态。佛、道教兴起的历史经验教训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之下文化的建构与复兴,具有积*的意义和价值。

内容简介

书稿从以下,对秦汉时期的社会转型和文化思想学术转型之下的佛教传入并在中国生根萌发以及道教兴起,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探讨。打破传统佛教、道教学术研究领域的分离状态,结合20世纪以来海内外研究的*新成果和考古发掘的*新进展,运用综合的研究方法在新的视野里予以论证叙述。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现、当代社会的转型和文化的重建与秦汉时期的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展开比较研究,进而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揭示外来文化"入侵"与本土文化变革期文化建构的历史经验、教训,探讨其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意义。秦汉社会转型是秦汉文化思想学术转型的基础,秦汉文化转型是中国佛、道教兴起的文化知识背景,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相互作用共同构建起大一统两汉帝国和文化有机体,双重转型也为佛、道教的传入与兴起奠定了基础。早期佛教的中国化进程包括了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多种路径,佛经传入与翻译,佛像塑造与传播等问题。早期道教兴起也历经民间道教和官方认可的正统道教等阶段,道教思想渊源及其经典的形成问题。早期"三教"关系随着时代的复杂演变蕴含着许多历史经验和教训,对此深入挖掘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对当代文化建构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目录

自序前言**章 秦汉社会转型:中国佛、道教兴起的社会基础 **节 春秋战国“封国制”崩溃与郡县制的实践 一、“封国制”的沿革 二、“郡县制”的诞生与实践 三、秦帝国对“郡县制”的发展与完善 四、“封国制”与郡县制的历史比较 第二节 西汉王朝“汉承秦制”及其政治实践 一、西汉王朝双轨并行“一国两制”的改良 二、秦汉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变迁的历史影响 第三节 秦汉社会转型及社会机体的重构 一、秦汉社会机体的重建 二、秦汉社会生活风貌第二章 秦汉文化转型:中国佛、道教兴起的文化知识背景 **节 先秦子学的成熟与没落 一、先秦子学的融合 二、先秦文化的“终结”与汉代学术的转型 第二节 从子学到经学:秦汉文化“血脉”的浩劫与延续 一、“焚书坑儒”文化浩劫与口耳相依的“传经”活动 二、西汉帝国文化中心的形成 第三节 汉代经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儒家“经学”在汉代兴起的机遇与挑战 二、汉代经学发展之阶段 三、经学对“圣统”与“神统”的再建构 第四节 从经学到玄学:文化宗教化的变革实践 一、“经学”与“玄学”之关系 二、“玄学”与佛、道教的引入第三章 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下宗教神学体系的建构 **节 先秦至秦汉神学发展的思想脉络 一、春秋神学的动摇一战国“人学”的觉醒 二、秦汉天道向“神学”的回归 第二节 秦汉哲学的建构与本土原始宗教的兴盛:“性”与“天道”问题的重视 一、秦汉时期是由阴阳五行的合流及其神秘化构成哲学和宗教发展的主线 二、“性”与“天道”问题的重新探索 三、秦汉帝国的法制与治国理论的选择 第三节 经学哲学体系构建的发蒙及对宗教的影响 一、“经学”与“谶纬” 二、神仙,方术,巫觋之风的交杂第四章 佛教传入、道教兴起与中国文化的重构 **节 佛教传入、道教兴起的历史机遇 一、两汉经学的理论缺陷 二、两汉的社会氛围和主流思潮 第二节 佛教传人和道教兴起于中国的历史考察 一、佛教的世界化传播 二、佛教传入中国考 三、道教兴起考 第三节 佛教发展及其中国化 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地域、方式和途径 二、佛教在东汉的传播 三、佛教在魏晋与中国文化的交融 第四节 道教的形成与发展 一、道教的形成与传播 二、道教对中国前期文化的整理与创新 第五节 中国早期的儒佛道三教关系 一、儒、道关系:排斥与妥协 二、儒、佛关系:单纯的借鉴 三、佛、道关系:斗争与融合 四、“三教”关系在早期的综合演进 第六节 佛、道教的兴起与中国文化的重新建构 一、佛教平等思想、思辨哲学、精神心灵之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道教医学养生学、道教精神修炼之学对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三、儒学新建构对佛、道教的借鉴汲取与传统文化三大支柱的形成第五章 佛教传入与道教兴起过程中的历史经验教训 **节 佛教传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一、佛教传播的“国际化”及其历史经验 二、佛教传播的“本土化”及其历史经验 第二节 道教兴起的神学化与非神学化 一、道教兴起的神学化及其对传统宗教的改革 二、道教兴起的非神学化及其对中国文明的推进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开放性与自适应创新 一、中国文化应对佛教外来文化的历史经验 二、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自适应性的创新 第四节 政治与宗教关系变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一、宗教政策的变动对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二、秦汉时期政治与宗教关系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第六章 20世纪以来佛、道教的复兴与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佛教和道教的“复兴” 一、“新文化运动”时期佛教的“复兴”与改革 二、“新文化运动”时期道教的“续命” 第二节 “佛教西行”和海外道教研究的兴起 一、“佛教西行”的历史与现状 二、海外道教传播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 “新宗教运动”的蓬勃发展与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一、“新宗教运动”的蓬勃发展 二、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与中国当代文化的建构 三、佛、道教的“复兴”对当代中国文化建构的价值 第四节 冲击与回应:佛教外来文化与道教本土文化交融重构的中国文化的历史经验在当代的启示 一、佛教传入与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历史经验教训 二、中国当代文化建构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自有文化 三、中国佛、道教兴起的历史经验与当代社会结语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潘俊杰,西北大学专门史专业博士毕业,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博士后,英国牛津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英国牛津佛教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主要研究先秦两汉思想史。公开出版、发表论著《先秦杂家研究》《试论战国秦汉儒道互补文艺观的发展演变》等30部/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